[摘要]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下,中国人民走过了漫长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逐步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关系。中国特色政党关系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在党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形成是理论、历史与实践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时代下,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法治化完善、党的自身建设等发展新要求,中国特色政党关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探析中国特色政党关系的生成与发展逻辑,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关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关系;生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1—0067—06
[作者简介]张延丽,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党政治。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形成了领导与被领导、执政与参政,通力合作、互相监督,以协商合作为主导的中国特色亲密友党关系。尽管与其他民主党派在阶级基础、政党纲领、发展历史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却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组织原则、活动准则,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 中国特色政党关系能够广泛、真实、持久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下,继续坚持与完善协商合作型政党关系,是发展新型政党制度的应有之义,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特色政党关系生成之因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合作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中的历史教训与經验总结,有着深厚的理论、历史与实践渊源,是扎根中国大地,适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其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中国特色政党关系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主张无产阶级可以同资产阶级进步党派在革命和政权中建立合作关系。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一大之后就逐步意识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之重要性,积极寻求与群众以及各党派的合作。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提议就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任务、策略原则与政策方法,建议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团体。1923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可见,积极寻求同进步党派的合作,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就具有的理念。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政党关系中必须坚持领导地位。诞生初期的中国共产党曾由于放弃革命领导权而在反革命政变中丧失反制手段,处于被动地位。随着革命斗争经验的积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趋于理性与科学。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开展与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人民群众合作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于领导权的掌握。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以至后期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国共产党都不曾放弃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自身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主动性。
(二)历史借鉴:挫折教训的经验总结
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发展史上,双方都曾有过独立抗争的尝试与设想,但基本以遭受重大挫折而告终。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历史上的种种教训促使双方意识到寻找同盟者,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挫折。受共产国际片面理论以及“唯成分论”影响,中国共产党曾为保持自身纯洁性,强调以工人群体为主要发展对象,以工人运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在此背景下召开的党的一大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2],以此确保党员成分的“唯一性”。受这一观念影响,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组织了多次工人运动,试图以单纯罢工抗争形式来对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但大多以失败告终。这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及共产党孤身作战的封闭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逐步体会到要开展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民主革命运动,仅靠工人阶级单方面力量是不够的,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不断扩大革命队伍。
第二,民主党派第三条道路设想的幻灭。受国内国际形势影响,各民主党派起初既不相信国民党,也畏惧共产党。所以各民主党派最初设想的是不同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第三条路线。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畸形社会,在这种环境下伴随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的资产阶级必然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就如同毛泽东描述的那样,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参加革命的可能性,又一方面——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一身而二任焉’的两面性。”[3]受自身局限性以及国内外形势多重影响,民主党派第三条道路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国民党的残酷镇压。李公朴、闻一多等大批民主人士被迫害致死,民主党派被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宣布为“非法团体”,在夹缝中求生存。抗战时期一系列实践表明民主党派不可能独立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受的挫折,民主党派第三条道路设想的幻灭均表明孤军奋战不可能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共产党独身革命的艰难性与民主党派领导革命的不现实性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总结:团结合作的成功经验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合作关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他们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团结合作,共同抵御敌人,在新中国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顺利发展证明了双方合作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这是理论与现实、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有效性。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工人运动的多次失败后充分意识到寻找同盟者的重要性。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开启了第一次合作,成功进行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时期,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包围,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与各阶级、各党派的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同时帮助受压迫的各民主党派脱离困境,团结全国人民,有效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所有爱国人士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得到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响应,为中国共产党处理党派关系搭建了平台和载体。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政协”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重视。从民国初期多党竞争型政党关系的失败到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破产,这都充分说明了不论是学习资本主义政党模式,还是搞一党独大都不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正是以历史教训为鉴,走上了一条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协商合作之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就指出:“一切有意愿和我们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存在的地方,共产党员必须采取和他们一道商量问题和一道商量工作的态度。”[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表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5]同时,毛泽东在这一讲话中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规范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为多党合作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多党合作思想,将“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更加规范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同时,邓小平还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对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合作关系进行了更加科学的概括,指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6]胡锦涛第一次把“政党关系”列为我国社会政治领域的五大关系之一,强调了多党合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下,习近平反复强调发展协商民主,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更加规范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建设与发展。可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合作关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正确的选择。
二、中国特色政党关系面临之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政治秩序、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受着未曾面对的挑战。21世纪的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形势与中国实际的发展变化给中国特色政党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帶来新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强调要放开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要求政党关系对此作出适应性发展与调整。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中国社会阶层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引入为中国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建设逐步走上正轨。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涌现出许多新兴职业,这使得中国社会阶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巩固与扩大民主党派以及共产党的社会基础,如何维护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社会共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协商合作型政党关系建设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寻找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建设的平衡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奉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会逐渐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上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最终都会在政治上有所投射。如何在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压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如何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时不减弱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党关系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法治依法治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依法治国之“全面”,说明法治建设的范围之大,延伸到政党层次,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处理也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展开。就目前政党关系角度的法治化来看,仍存在诸多不足:第一,从合作的组织形式——政协来看,缺少法律强制性保障。政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但是,当下国家对于人民政协的规范大多都是一般性规范,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目前政协在履职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政协自身没有按制度办事、履职不规范、不讲程序……而恰恰是政协履职所指向的对象‘无法’按照规定的制度与程序办事,因为根本无法可依。”[7]这将导致政协在履职过程中无法可依,降低其对于政策主张的执行力,削弱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第二,从政党关系本身来看,缺乏对协商合作型政党关系本身的规范与保障。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协商大多出现于中共中央、党代会的文件之上,仅停留在政策层面。缺少国家从法律条文上的具体界定,缺少法律上的规范与指导。第三,从政党自身来看,政党内部法治化建设亟需加强。要想以法治化规范政党关系,各政党自身也必须实现法治化。就目前中国共产党内部与各民主党派内部法治化来看,尚未达到全面依法治理。政党内部在法规内容完善、体系化建设、执行力度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必然会影响政党关系的法治化。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面临新挑战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键所在,是国家得以运行与发展的核心。这种核心作用对社会具有强大组织动员与整合能力,是中国特色政党关系得以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和推动力。在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执政党,不在其数量,而在其质量。就如毛泽东所说:“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8]党建工作能否做好,是协商合作型政党关系发展的关键所在。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内外严峻环境给中国共产党执政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外部向度来看: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黨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从内部向度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体量增大,中国共产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危及党的领导。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从国际视野来看:外部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攻击与威胁从不曾消退,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一直视社会主义中国为眼中钉,设法消灭与瓦解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如果共产党自身建设不好,执政能力低下,就无力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这必然会导致双方协商合作关系的破灭。基于这些困难挑战与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从自身抓起,努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纯洁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三、中国特色政党关系发展之举
如何应对中国特色政党关系在新时代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何继续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协商合作型政党关系,怎样利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合作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政党关系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巩固政治共识、推动协商民主法治化建设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展开,以此维护政党关系和谐,推动协商民主型政党关系的完善与发展,进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的发展。
(一)巩固政治共识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所以能够合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在革命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同的政治目标,能够在政治认识上达成一致。新时代下,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多方面变化,有必要继续巩固与发扬双方的政治共识,平衡好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时保持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
第一,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新时代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政党关系平衡提出了新的挑战。非公有制经济的大量发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要求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必须从根本上认可与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来说,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必须首先从指导思想上达成一致,从心底认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指导地位,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论是在共产党内部,还是各民主党派内部,都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普及宣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思想认识上巩固双方的政治目标与政治共识。
第二,坚守底线、包容互助。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阶级基础、发展历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等方面难免会出现分歧,这要求双方培养包容的心态,求同存异,在不违背底线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合作基础。具体说来:一方面,守住底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撼动的事实。另一方面,求同存异。中国共产党要着眼于扩大最大公约数,要以宽容的姿态吸引更多的伙伴。要主动帮助与支持各民主党派的发展,扩大其社会基础。各民主党派也要尊重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相信并支持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政议政,以实际行动推动双方的协商合作。
(二)推动协商民主法治化建设
协商民主是基于根本利益一致性前提下的协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9]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奋斗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协商民主是推动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民主形式,它将贯穿于政党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始终,其建设效果也将极大地影响政党关系的发展。因此,要着眼于政党关系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协商民主,通过协商民主的法治化来落实政党关系的法治化。
首先,从政党协商法治化建设来看:第一,完善政党协商实体法律。通过实体性法律建设,对多党合作进行具体界定,从法律上对政党活动的内容与边界予以确认。第二,丰富政党协商制度。通过对政党协商制度的规范与完善,增强政党协商制度的刚性,强化其实际效力。第三,完善协商程序法。改善“只重实体、忽视程序”的弊端,通过政党协商程序法的建设与完善,从具体实施程序上对政党协商流程、会议召开要求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提升政党之间的协商效率。第四,丰富与完善政党协商保障机制建设。通过保障机制的建立,为政党协商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其次,从政协协商法治化建设来看:第一,完善政协协商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完善补充政协组织法等法规。明确政协的功能定位、组织机构等,使各级政协组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第二,明确规定人民政协具体构成与基本职能。通过法律规定政协委员的产生依据与性质,对人民政协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作出准确说明,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给予解释,确保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权责清晰。第三,规范人民政协履职程序。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各民主党派表达意见的程序与共产党倾听意见的途径与方式,确保各民主党派能够有效、合法发声。
再次,将中国特色协商合作型政党关系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第一,以具体法律制度对中国特色政党关系的具体内涵、表现形式、历史渊源、现实发展等内容进行详细阐释,提升其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第二,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合作关系。为防止权力滥用,保证在协商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依法领导、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能够有序参政、有序发声,必须从法律上规范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的协商合作,在法律的基础上对双方进行有效规范与管理。
(三)全面从严治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特色與优势并不在其数量,而在其始终重视党的建设与发展,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0]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强化党的执政能力。
首先,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强化自身执政意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从执政理念上看: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第二,从执政方式上看: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提升各级党组织实际领导力。坚持与完善民主集中制,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其次,加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第一,要坚持党的性质与宗旨。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就是由党的性质与宗旨所决定的,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守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开展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带动全体党员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保持党员在思想上的先进与纯洁。
再次,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不是局限于党内的单一行动,而是要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统一。就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与政党关系建设来看,只有中国共产党将自身建设好,才能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领导其他党派与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必须将党的建设与政党关系发展相统一,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完善与发展来推动政党关系的完善与发展。
中国协商合作型政党关系丰富了世界政党关系模式,是政党关系模式的一种创新。这种政党关系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的制度自信提供了支撑。它是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不论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历史实践的分析,还是对其理论信仰的阐释,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都证明一党独大不可取,多党竞争也不现实,其最终的落脚点必然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因此,不论国内与国际形势如何变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协商合作型政党关系,都是不变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引起强烈反响[N].光明日报,2018-3-5(1).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
[3][4][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4,526,742.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4.
[7]陈明明,肖存良.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28.
[9][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38,61.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