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老三届的高中生。我们读书的年代,能够看到的书籍不多,鲁迅先生的著作属于敞开供应。出于对文字的爱好,我们如饥似渴地拜读了所有能够到手的书籍。鲁迅先生的著作中,除了小说和译作,篇幅最多的是杂文。先生的杂文笔锋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酣畅淋漓之外不乏讥诮和幽默,阅读的快感丝毫不亚于读《阿Q正传》。吟味无穷之余,我深深爱上了杂文。
时至20世纪80年代,我们得以开阔眼界,欣赏到其他杂文大家的杰作,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杂文的钟爱。喜爱产生冲动,我也提起笔来,给市报投稿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报社创立杂文学会时,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首批成员。
后来,囿于我所在的国有企业事务繁杂,自己不会抓紧利用三余时间,致使搁下笔来与杂文学会脱了钩。但是,在人财物、产供销的琐碎管理事务之外,我仍然钟情于阅读杂文,我个人和企业图书室每年都没有忘记订阅杂文类的报纸杂志。
退休以后有了闲暇,本地杂文学会再度邀请我入会,既是重新学习也算重操旧业。令我倍觉欣幸的是,在杂文写作和交流活动中,结识了许多杂文名家,并且得到了他们诲人不倦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杂文品读和写作上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杂文的品读和写作开阔人的心胸,促使人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我境界。认真说来,不汲汲于个人的忧患得失乃是一条最好的养生之道。目前,杂文界的同仁们,大多数已经年逾花甲,却一个个精神矍铄,依然有一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依然“尚思为国戍轮台”,就令我十分感动。尽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可杂文界后继乏人却也是一件憾事。
不过,有一句气象谚语说得好:“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只要今天有夕阳红的坚守,不愁明天没有旭日升。作为一个杂文爱好者,我坚信,杂文的火种不会熄灭,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一定会世代传承。
作者简介
唐汇寅,湖北松滋市人。老三屆高中生,文革后获政教系大专文凭。曾担任国有企业厂长、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现为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在《检察日报》《湖北日报》《上海法治报》和《杂文月刊》等报刊上发表过500多篇文章,眼下正行走在学习杂文写作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