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教育戏剧范式,撬动阅读教学支点

2022-03-04 08:28夏芳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25期
关键词:支点阅读教学

夏芳丽

【摘要】根据教学目的,将教育戏剧中多种范式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行为。所谓的“范式”其实就是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不同情绪、不同方式、不同情境感悟文本,将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阅读教学打开探究性学习之门。

【关键词】教育戏剧范式;阅读教学;支点

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母语、运用母语的场域,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还停留在固定地学习通用知识阶段,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的理解都是标准化、唯一化的,这种方式没有释放出儿童的天性。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给学生个性学习腾出空间,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在合作中开展深度学习。教育戏剧有多种范式,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环环相扣,和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个性化的教育。教育戏剧中的范式串联恰好解决了阅读教学个性化教育的难题,学生在课堂上是真正地阅读文本,进行深度思考,撬动了阅读教学的支点,让学生在“做中学”。

一、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撬动兴趣点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反馈,其中有一项急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有趣的文本,故事性强,如果能将这些文本在课堂上尝试演一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色扮演”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从语言、动作感受到角色的性格,走近人物的内心,从而对角色有了全新了解和认识。如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古典名著》,文本中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文本改编成对话,让学生结合情节需要加上动作和表情,这样书中的角色就真的“活”在了学生的世界里。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有“周瑜”“诸葛亮”“鲁肃”等有对话内容的角色,这些角色的语言不需要重新创编,但是为了让情节更丰富,参与的人员更多,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增加旁白,现场文臣、武士安排简单的语言,增加动作。侍卫角色可以增加搬箭的语言和动作,只要是符合情节发展的语言都可以适量增加,动作可以根据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进行修改、完善。通过“角色扮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激发了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问题驱动,定格画面,撬动重难点

传统的课堂,教师采用更多的是讲授法,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而“教育戏剧范式”融入阅读教学将改变教室的氛围,教师不再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重难点入手。统编教材中低年段有较多篇幅较长的文本,那些长文章故事性较强,教师就可以运用“教育戏剧范式”做到长文趣教。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教师会围绕核心问题:小女孩每次擦亮火柴时,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这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围绕这一问题时,教师要跳出传统的讲授法,不要让学生枯燥地从文本中找出所谓的答案,可以采用教育戏剧中的范式之一“定格画面”。“定格画面”就相当于我们生活中录像机的暂停键,学生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表达出人物当时的画面,这个画面可以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理解,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后形成的动作定格,这个场景加入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可以这样操作:(1)教师安排学生自由分组,请选择小女孩5次擦亮火柴中的任意一次“定格画面”。(2)学生完成后,逐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3)教师进行思路追踪,重点放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角色的动作、情绪及想法。与表演者可以讨论如下思路:你眼前看到了什么?其中包含了什么含义?为什么选择这个定格?(4)教师和台下的学生讨论定格画面,走进“小女孩”真实的内心。追问学生这个角色动作后面展示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时候会出现多种答案,这也正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有的学生会结合文本来谈,有的会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来谈。此时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倾听者、合作者,鼓励学生说出真时的看法,从而呈现出小女孩在五次擦亮火柴过程中的不同情感。这些感悟不是教师给予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并表达出来的,让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多元视角,教师入戏,撬动细节处

统编教材中有许多经典文本值得好好的感悟,文本中较多细节还可以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如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两茎灯草》中严监生的两根手指是课堂上重点探究的细节描写。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采用“教师入戏”的范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问,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思维过程。

“教师入戏”从字面上看是教师扮演角色,充当文本中的一个角色,其实更重要的意义是教师扮演的是特定的人物,带领学生进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让学生从心理上就进入到体验环节,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师通过担任角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从多元角度去认识、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入戏可以选择赵氏这一角色,从这个人物身上让学生多角度提问:你为什么能猜出严监生两个手指的意思?你心中的严监生是一个什么形象?你身边那些侄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此环节表面上是教师在解说,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说出自己想探究的困惑点。教师入戏后还可以和学生互动,将学生也带入适当的情境中去解读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些文本的细节容易被忽视,但是这些细节中藏着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对挖掘文本的情感起着有效的推动作用,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值得细细的推敲。如果全篇文章都由教师带领学生品析词句,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浅表学习状态,学生静静地听,认真地做笔记,感悟停留在老师的分析阶段。如第5自然段中的描写:我总是缠着母亲问……”这个“缠”字是教学的细节处,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关键作用。如果采用“教师入戏”来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来“缠”着母亲问。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的动作可能是“拉”“围”。那作者为什么用的是“缠”?在表演、追问的环节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品析出来“缠”这个字更能体现出作者对“摇桂花”的期盼之情。

四、挖掘潜能,“墙上角色”,撬动情感点

选入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文字都很精美,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但是有少部分文章由于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作者刻画了几个场景,其中作者去厂里找母亲的场景刻画得非常细致。有对母亲工作的环境描写,有对母亲的动作、外貌的描写,也正是这一次“突然到访”让作者对母亲有了重新的感受。可是学生和文本之间很难产生共鸣,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会从文字的情感入手,尽量让学生能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但是学生真的共情了吗?遇到这样的困境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联结儿童心理,采用“墙上角色”的范式,让儿童在课堂上释放天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白纸上画出你们从文本中解读到的母亲形象,图像左边空白处写上描写画中母亲外貌描写的词语或短语,右边写上你对画中母亲评价的词语。有的小组在画好母亲的画像后写了多个描写母亲外貌的词语,如:衣衫褴褛、驼背、黝黑的皮肤、佝偻的身躯、满脸的皱纹、眼眶深陷……画像左边空白处对母亲评价的词语或短语,如: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情深似海、艰辛、敬佩……这样教学后学生对人物的情感把握得更准确,分析得更深入,和文中人物也更能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

阅读教学中“教育戏剧范式”可以单一运用,也可以串联运用,结合教学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将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升语文学习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到课堂教学突破口,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戏剧范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细究起来,其实就是配合完成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它助力阅读教学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达成目标。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戏剧重新开发和运用经典文本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YQJK215)】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写实[M]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367.

[2] 王添强.戏剧教学法:小学教案与务实[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8:74.

猜你喜欢
支点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原理为支点,轻松撬动电学实验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