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龙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道路上,建设体育强国,核心在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新的时期对人才培养做出了新的期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提出:“改变单一学习知识或某项技术的现状,从综合育人、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高度和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思路,强化‘教会、勤练、常赛’过程与结果”。这也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思维、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更加充实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内涵,加大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宽度与深度。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作为反馈“教”与“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及把控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程度的主要关口,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人才培养目标下,能否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需要做出新的改变,必将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及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1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内涵解析
《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办学条件、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阐述,目标是“到2022年,配齐配強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相较于以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意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各个角度做出规范要求。学校体育不再局限于运动技术的“教”与“学”,更多关注点在于将思政元素融入学校体育全过程,通过保证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学生道德品质、智力、能力等全面发展,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意见》把学校体育摆在了学校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作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在于通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为学生打造运动的平台,完善学校体育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监督管理,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保证学生充足的运动场馆及运动时间,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日常锻炼的习惯,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融入思政元素,将德育、智育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切实做到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2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特点
2.1 客观性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能够反馈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揭示教学活动每个层面的真实状态,展现体育教学的价值,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基石。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客观性是保证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有效性的基础。体育教学评价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其客观性更要体现在不同要素之间,才能切实保证评价的真实性。评价活动的重要要素包括评价指标与评价主客体。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直接决定了整个评价活动是否具有效果。评价的主客体一般是老师、学生及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主体受利益驱动或对教学评价活动抱有应付心理也会极大程度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2.2 全面性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推动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通过技术测试。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新时期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健康全面可持续,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根本,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围绕“教会、勤练、常赛”,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新的培养目标也赋予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全面性的特点,不能局限于技能的掌握,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进步等因素。
2.3 个体性
素质教育强调每个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具有差异性,要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其心理发育水平也不尽相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要针对不同个体,以不同的标准及全面的评价要素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保护好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理。
2.4 时效性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是一个短暂的行为,其结果只能代表评价客体一时的表现情况。而体育教学活动是进行的,学生是发展的,因此相对应的评价活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果只能代表某一教学阶段“教”与“学”的情况,要不断更新数据,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学评价活动受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影响,其自身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理念等要素也要不断更新,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3.1 评价理念的缺失
评价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灵魂,理念的先进性与创新性直接决定体育教学评价的价值属性与实施成效,决定了形成怎样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体育教学成果,及时反馈,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中,往往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做法,把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使评价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际工作中,评价主体只是将评价看做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应付的心态寻求评价主客体之间的临时配合从而完成“表演”,忽视了体育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提到:“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是开展学校体育的主体,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理念的设计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都是教师或教育主管部门,仅通过运动成绩评判权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严重打击学生积极性,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体育教学评价理念设计上并没有将学生视为评价的主体,有悖生态观的科学内涵,同时在人文理念与传统文化继承上也有所缺失,不利于调动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关促进。
3.2 教学内容单一导致评价内容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长期着眼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教材的编制及教学内容的制定,缺乏创新性、趣味性,枯燥无味且复杂的技术动作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此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缺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较为单薄,这也导致教学评价的内容略显单调。社会是发展进步的,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明显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也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无法胜任工作,难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单一的教学内容决定了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的单一,单纯依靠技能掌握情况反映教学质量有悖于健康全面可持续的培养目标,割裂了“体”“教”之间的联系,教育功能无法得到体现。快乐体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切身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奠定基础。单一的评价内容忽视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直观感受,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
3.3 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评价方式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的重要组成要素,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终结性评价方式占比较大,通过期末技术考核来评判教学活动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终结性评价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过程,无法清楚反映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教学情况,从而帮助教师学生及时做出调整,学生的进步情况也不能得到体现。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呈现多维化发展趋势,教育部门也强调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过程评价,加大平时成绩考核占比。此外,受评价理念缺失影响,学生没有成为评价的主体,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却无法表达自己关于教学质量的看法,仅凭教师通过总结性评价教学活动情况,评价的直观性不够全面。不少地区更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学评价,这些没有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部门更加无法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3.4 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强调:“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单从技术掌握层面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忽视学生身体、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观参与等方面的评价因素,评价结果有悖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工作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以统一标准对待班级里的不同个体,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及习惯的养成,阻碍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
4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发展方向
4.1 强化思想建设工作,加强学校体育督导检查,重塑体育教学评价理念
理念的重塑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做出改变的基础。教学评价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价参与各方的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不是应付的对象,高校要加强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真正把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看做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客观评判,扎实推进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督管理,定期检查体育教学评价等工作的开展,约束评价行为,强化责任意识。以人为本,推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下的教育理念。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清楚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教学评价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要在保证教师评价权利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权利,加强师生合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共同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评价理念。
4.2 更新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把握
体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魅力在于奋斗的过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结合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位一体,切实把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反馈、及时诊断、及时调整,保证体育教学评价的真实性、有效性,推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环节,让教学活动的主人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有效性真实性。加大平时成绩在学生考核中的占比,保护好积极练习、不断进步的学生学练积极性。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贯穿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使三者处在动态循环上升的状态,切实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4.3 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加强知识互动,丰富多元化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决定体育教学评价内容,而体育教学评价内容是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要素。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繁(项目繁多)、浅(蜻蜓点水)、偏(缺乏系统)、断(学段脱节)现象”,缺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互动,较为单一,这也导致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单一。新时期我们对人才的需要有着新的期待,力求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及评价内容要做出改变。高校体育主管部门要重新审视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加强体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动,注重学科融合与课程思政,在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的同时,鼓励适当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情境式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更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打破“体”“育”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从而丰富体育教学评价内容。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打破以往只对运动技术等方面的单一评价,对标体质健康标准,把学生视力、体重等身体因素纳入评价内容。注重评价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做到“教会、勤练、常赛”,突出能力评价。完善行为评价,把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举止、情感态度价值观纳入评价内容,切实做到从知识、能力、健康、行为多方面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多样化,把好人才培养的关口。
4.4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拓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标准
未来体育課程改革的方向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各方面得到提升,明确学生个性特点及需要,因材施教,切实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拓宽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需要针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健康素质、行为举止各方面重新制定。素质教育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差异性,传统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以统一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学生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要立足于学生个性特点、运动能力、心理情况等个体因素,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力求满足全体学生发展需要,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为其终身体育观念奠定基础。高校要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并将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纳入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中,促进青少年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