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伟
(上海市浦东新区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上海 201202)
根据我国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以及渔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总体要求,我国渔业发展将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从传统粗放型向科技驱动型、从资源消耗型向效益拉动型迅速转变[1]。通过适应当前水产养殖回归自然、绿色发展的要求,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2],以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渔民持续增收、渔业生态环境改善、渔区社会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生态可控、环境可承载为前提,以现代渔业科技、现代设施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渔业人才为主要支撑,多方形成合力,推动现代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3]。
浦东新区位于黄浦江之东,水域水系多,水质环境较好,是上海市重要的渔业水域。据统计,浦东新区现有水产养殖面积约866.7 hm2,自2021年起,当地按照《上海市水产养殖绿色生产操作规程(试行)》组织水产养殖场进行绿色生产,已完成推广面积667.1 hm2,占该地区总养殖面积的77.02%。结合新区的水域特点、资源禀赋和发展要求,浦东新区将进一步集成创新出一批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渔业生产、生态、生活相协调的水产养殖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浦东新区养殖业按照绿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渔业结构调整,加强先进渔业物质、技术推广,不断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积极开展鱼塘标准化改造、良种场标准化改造、示范基地建设,推广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当地的渔业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正在努力实现渔业发展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渔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实力稳步提升。目前,浦东新区水产养殖总面积约866.7 hm2,其中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0%以上,南美白对虾等名特优水产品生产稳定。近几年,当地休闲渔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浦东新区渔业发展和渔民增收的新亮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浦东新区渔业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因素,浦东新区的渔业养殖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统计,2020年浦东新区渔业养殖面积(866.7 hm2)比2011年减少了466.7 hm2,减幅达35%;2020年浦东新区池塘养殖产量10 444 t,比2011年减少了5 574 t,减幅达37%。尽管水产养殖面积出现大幅减少,但当地渔业产值并没有随之同幅度下降(2020年渔业产值为2.7亿元,相比2011年仅减少19.3%)。这说明,通过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浦东新区的渔业经济效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浦东新区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渔业标准化建设步入快车道,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养殖场已初具规模,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同时,浦东新区大力培育、壮大渔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等渔业组织,深入总结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和模式,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提高渔民的组织化程度。2020年,浦东新区已拥有18个标准化养殖基地(场),养殖总面积达200多公顷。
浦东新区结合片区实际,发挥区域种源渔业的优势,并依托上海相关渔业科研院所,不断提升种源渔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产、学、研对接的基础上,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例如申孙水产良种场与其技术依托单位——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进行了翘嘴鳜配套系育种研究,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4-5]。
目前,浦东新区的池塘养殖面积保持在866.7 hm2,其中,适度规模和组织化生产达到养殖总面积的65%以上。养殖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比例高达80%,鱼类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休闲渔业面积保持基本稳定,并且正在利用区位优势、环境和资源等条件有序发展多元化休闲渔业。
片区立足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种源渔业,推广、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和苗种质量,确保水产苗种充足供给。
不断改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设施渔业建设,以达到节水、节地、节劳等目标,实现高产高效、质量可控。
通过深化与科研、教育机构的合作,加大渔业科研成果创新力度,推广先进的生态理念、物质设备、养殖技术及模式等,提高产品品质、降低养殖污染排放、增加养殖收益。
加强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渔民参与率,鼓励和支持养殖水面向养殖大户、渔业合作社流转,发展渔业适度规模经营。
增强渔民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全面提升渔业从业人员素质;重视渔业信息化工作,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并为广大渔业生产者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产销动态信息和技术指导,以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科技促发展、渔业增效、渔民得实惠的目标。
目前浦东新区渔业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渔业可养水面总体不足,养殖面积逐年减少,唯有发展节地、节水、节饲型的生态养殖生产系统才能持续。(2)养殖效益低是目前渔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产销链中,渔民投入多、耗时长、风险大,但效益偏低,尤其近两年生产资料成本和劳力成本不断增加,而淡水鱼的价格波动加剧,渔业生产很难提高市场抗震荡能力,因此给当地渔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3)渔民自身因素。渔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渔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在渔民思想意识、组织运作、经营管理、政策扶持等环节还面临不少问题;渔业从业劳动力呈现出高龄化、低文化的趋势,无法满足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4)养殖病害频发。病害是导致养殖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目前南美白对虾苗种的检测预防机制尚不完善,虾病呈多发态势,尤其对一些个体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养殖技术服务。在淡水养殖业中,病害是最为突出的灾害,目前鱼病呈多发态势,使养殖户希望有“随时诊断”的“具体养殖技术指导”。因此,应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精干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深入开展从业人员的技术和实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加快技术推广应用。(2)市场信息服务。目前,鱼虾基本以鲜活方式进入市场销售,因此,浦东新区淡水鱼虾产品的流通对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浦东新区淡水鱼虾产品除了本区市场需求外,主要进入上海水产批发市场,一般要经过“收获-运输-暂养-市场中转-分销”等环节,产业链条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较高,流通成本占销售成本的60%左右,直接影响经营利润;再加上产地和销地直接对接困难、淡水鱼虾供给价格具有滞后性等因素,鱼虾出塘价格较低,养殖经济效益低甚至亏本。因此,渔民迫切需要及时、便捷的市场信息服务。(3)先进的渔业生产技术。随着淡水鱼养殖的成本收益率下降、劳动力成本升高和片区大宗淡水鱼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当地对先进渔业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渐上升,期待用技术提高渔业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如池塘低碳高效流水养殖技术、养殖新模式、自动捕鱼机等技术和设备。
调查发现,2020年,1尾体质量约500 g的团头鲂商品鱼从渔民手中到零售市场销售,养殖环节所得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5%~10%,甚至更低或亏本,而运销、批发环节的利润占90%~95%;渔民养殖的草鱼鱼种及草鱼商品鱼基本亏本。淡水鱼类产品价格下滑和饲料价格上涨是目前导致养殖亏损的最主要的因素,而生产者在整个产业链中分享的利益过低,将有可能在水产品市场价格低迷时期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养殖户自我组织的直接参与流通环节的中介组织不多,对于小规模养殖户来说,参加合作社是其适应大市场的根本出路。但事实上,现有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较低,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根据浦东新区渔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按照绿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现就浦东新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提升渔业发展水平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全区各类水产养殖经营主体开展调查研究,摸排尾水排放情况,并综合养殖品种和水产养殖模式,最终确定以规模养殖场、养殖面积在3.33 hm2以上的水产养殖经营主体作为尾水治理的重点对象,并在具有一定设施基础的养殖场先行开展示范建设,制定尾水治理模式工艺、技术路线、监测指标和完成时限等具体要求。
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宣传绿色生态养殖理念,对现有养殖设施进行生态化改造。针对传统的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池塘养殖,推广开展多营养层级养殖、多品种轮茬养殖等,进行养殖模式的创新,并开展生态沟渠、人工湿地、沉淀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合物理和生物水质净化技术,实现排放水多级利用、养殖尾水净化,通过示范,明确养殖尾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施,并按虾、蟹等不同养殖品种细化尾水处理设施面积的占比。
以水产养殖生态养殖发展为导向,借助养殖尾水治理的良好契机,积极发展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技术。开展多品种多营养层级生态混养及轮养等绿色养殖新模式,加强跑道式养殖、室内集约化养殖、集装箱养殖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减排、高效的渔业产业结构。
示范点建成后,通过标牌明确责任人及管理人、公示技术原理、跟踪水质监测结果,将尾水治理落到实处,接受社会监督。定期开展水质管理设施的运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确保尾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