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园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南宁 535000)
中国古代陶瓷助力我们从历史中更好地走出来,正确地面对过去的辉煌,不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坚守文化自信,在认识中挖掘自己并认识世界,关注国外的陶瓷是如何发展崛起的,并认识国外的陶瓷品牌与发展的历史,再回过来看我们自己有什么不足,在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在哪些方面值得坚守。笔者从古今的时间线,去回顾认知,了解陶瓷产业的发展脉络。
回顾历史,中国古代的陶瓷是璀璨夺目的,伴随西域的驼铃、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化的商品,也成为一个国家的名字,它开创了一个时代,这就是China(瓷器)的China(中国)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及在事件选集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千姿百态的锦绣陶瓷。瓷器的巅峰之一是在宋代,其中热度最高的当属宋代的五大名窑。五大名窑分别是哥窑、官窑、汝窑、钧窑、定窑,且每个窑口各自有其自身文化特点。汝窑位于河南省的汝州市,始于宋朝初期,北宋晚期达到鼎盛,汝瓷造型古朴大方,有玛瑙为釉的说法,“似玉、非玉、而胜玉”,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的中国色彩美;哥窑主要以金丝铁片开片为主,讲究金丝铁线的律动美;官窑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供器,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制度森严,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另一种是指官窑出来的产品,供庞大的官僚群体使用,型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题材。官窑有“十窑九不成,万里挑一”的尊享华贵美;钧窑的特点是入窑一色,出窑呈万彩的华彩之美;定窑是在白瓷上刻画花的工艺,有着白透清丽素雅洒脱的美。
除了宋代的五大名窑,中国的青花瓷在当时算是爆款了,采用从古波斯(今伊朗)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进行绘制,在高温还原焰下一次烧成。景德镇青花在元代已经制作成熟了,青花瓷的盛行改变了以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在纹饰上,戏曲人物的元青花是比较珍贵的。最具代表的三件分别是“鬼谷子下山图”、“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青花瓷纹饰的构图比较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大气豪迈的艺术精神将青花瓷推向了巅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在唐代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人们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时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唐三彩。唐三彩主要收藏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洛阳博物馆里,是白陶胎的低温铅釉陶。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与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唐三彩的诞生也是三彩釉装饰工艺的诞生,是釉彩装饰和胎体装饰结合的过程。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中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代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并用,在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从陶瓷史上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有很大的变化相关。
中国传统的陶瓷种类繁杂,工艺特殊,制作精良,中国陶瓷的工艺装饰、造型、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发展与沉淀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后,成为古人们平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也属于东方独有的物种,更是当时欧洲人炫富的利器。在那个时代,任何的金银珠宝都比不过一件瓷器的珍贵。在13世纪,中国的瓷器流入欧洲宫廷后,就引起了宫廷贵族的注意,他们非常惊讶,瓷器竟然能做得如此的美丽。据说,来自波兰的奥古斯都大帝,用600名骑兵来换中国的48件花瓶。另外据记载,1062~1682年的80年间的中国的瓷器出口量就高达1 600万件以上。这个时期西方对中国陶瓷开始动起了歪脑筋,欧洲国家派人前往景德镇去从事一些间谍活动,想方设法去山寨模仿中国的陶瓷,造出了各种很奇怪的工艺,都是以失败告终。后来殷弘绪因进贡法国葡萄酒,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欣赏,从而获得了景德镇的居住权。在那里生活了7年中,他想方设法去窑厂学各道工序,并详细记录了中国瓷器的制作流程和原料写信给法国。在景德镇潜伏了10年之后,殷弘绪针对中国的各类瓷器的技术特点流程写下了瓷器制作的全攻略。因此法国人很快就在本国仿制出了瓷器,又很快传遍了欧洲。从此欧洲现代瓷器就诞生了。
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让外国人羡慕不已,不惜重金来购买。中国当时的制瓷技术和艺术造诣都是世界领先的。在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西方人不仅想得到瓷器,更想得到制瓷的技术,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走上了模仿和山寨中国瓷器的道路。
经过近4个多世纪的不断模仿,西方才制出了欧洲的第一代陶瓷,开启了工业革命的道路。欧洲各国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陶瓷企业,其中荷兰的代尔夫特蓝陶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非常典型的以山寨起家的一个陶瓷工厂,它创建于1653年,已经有超过350年的历史了,是17世纪代尔夫特32家的陶器作坊中仅存的一家,也是17世纪至今最具规模的陶瓷工厂。荷兰代尔夫特蓝陶也为自身的品牌冠以皇家,它的发展历史还是比较坎坷的,它仿青花的风格,乍一看是青花瓷,但仔细看无论是纹饰还是精细度或釉面的光泽度,都与真正的青花瓷差别比较大,由于它90%的产品是青花,所以有时就叫它戴尔福特蓝陶。
其实任何一个产业,都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先从模仿开始,从模仿接着超越,在实现迭代,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说到荷兰代尔夫特蓝陶,就不得不提克拉克瓷,17世纪葡萄牙的两艘商船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船内主要是一些出口的瓷器,这批瓷器被运往荷兰去拍卖,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轰动。因为不明白瓷器的产地,又由于这个葡萄牙战舰被称为克拉克,所以荷兰人就把这一批的瓷器就叫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其实是景德镇、漳州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窑厂生产的一种专门供外销的青花瓷,不在国内流通,国内也鲜有收藏,但在众多其他国家的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都有收藏。克拉克瓷主要是外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和土耳其一些国家,瓷器中的图案主要是以人物、山水、花卉为主,整体的画工比不上当时国内的青花瓷,不过也有少数的精品。整体器物的壁厚是比较薄的,器型不是很规整,精美和粗糙并存,这也是适应当时市场需求和大规模生产的结果。克拉克瓷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一直到清代的康熙年间为止,一共出口了1 600万件,也在中国陶瓷史和中外贸易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从烧瓷的手工艺上说,现在欧美、日本的陶瓷技术远不及中国的古代官窑,官窑是举全国之力的政府行为,精英士大夫的主导,陶瓷工匠以皇家制瓷为荣,所以会全力以赴地制作,而现代日用陶瓷更多以满足百姓日常需求为主。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文化的尊重和重视程度不一样,国外的瓷器专卖店一般是结合整个场景,优雅的陈列方式体现对自己产品的尊重。而“中国古代的陶瓷在博物馆,现在的陶瓷在地摊”现象依旧存在。
中国人发明了瓷器,德国人提高了制瓷的技术,而英国人发明了古瓷。随着工业革命的崛起,欧洲的制瓷技术也在不断地精进,制瓷的中心轮转进步,从德国到法国再到英国各个产区品牌崛起,古瓷的发明更是让高端瓷器独步天下。而中国却没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陶瓷品牌,中国人还在自豪于古代的瓷器,还在作坊式的传承模式时,国外的制瓷已经走上了标准化、产业化和指数化的增长。我们现在的日用瓷之所以可能在三四十年前落后,大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可能错过了工业革命。不仅是陶瓷产业,各个产业的现代化都慢了一拍。
当代日用陶瓷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从古代手工作坊式的代代相传的流转,到现代化工业化、产业化、指数级的增长,是产业结合科技、公益、文化和当代大众审美后的产物,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
要重回世界之巅,现在的中国陶瓷必须跨越两座大山,一座是中国明清的官窑,另一座是欧洲皇家瓷厂的品牌。技术是可以迭代的,文化则是需要沉淀的。工业革命短短的几十年,而我们的文化沉淀了长达数千年,我们有灿烂的文明、传世的名画、不尽的珍宝,而好的产品、好的设计、好的艺术都需要文化自信,是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不断地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革新,去更好地解读深挖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内核。根据文化走向、时代特征做出准确的定位,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设计,熏陶出好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短板,重塑2000多年的辉煌历史的延续和中国陶瓷的世界形象,这是中国陶瓷产业截止到40年前的一个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