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刚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中街小学,甘肃 泾川)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将持续进行探索与创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算理的理解以及解题思路的明晰,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课程的思维逻辑性逐渐增强,知识抽象性也逐渐增强,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数学学习存在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应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充分围绕“数”和“形”两部分展开,有意识地将数形结合的教育思想融于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数学学科教育中,有两个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数”与“形”。两者之间互为联系,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使“数”与“形”之间产生一一对应的关系,或通过相互转化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给出数形结合的具体定义,但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通过解题步骤的呈现、分析和解决过程,均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含义[1]。例如结合图形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乘法分配律,再比如结合实物图、线段图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在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概念和公式进行讲解时,通常会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方法,以此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具象化理解,提高学习成效。而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此过程中,应有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文字描述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图形进行描述,在更大程度上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促进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理解[2]。例如,在讲解“图形认知和物体认识”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先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具体任务,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图形和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课件中实现对实际物体的观察与研究,并及时发现相关图形以及物体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点,进而提高学生在概念理解过程中的观察能力。
数形结合教育思想的体现,可与小组探究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以此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将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探究学习相融合,使学生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实现交流与探讨,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提升探究能力,激活思维和想象力[3]。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物体或图形进行快速的分类,自主完成数形结合,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以此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课程教学中,就可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相应的图片、动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各类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找到两种不同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视频图片的观看,教师再设计相应的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想象力。如“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物体和图形,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联系到生活的学习用具以及生活用品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形结合的过程,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明确,更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数据原理的掌握和解决方法的探索。数形结合的过程,能够使数学中的几何图形与具体运算实现结合性思考,进而使生涩的概念更加具象,让“数”与“形”这两个数学概念能够各展其长,以优势互补的方式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进而使相关数学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