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何显强
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下,一些传统元素在逐渐消失,因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在中小学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不过文言文与当代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学生来讲有些晦涩难懂,进而导致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学衔接上,还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
目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不高,虽然当今学生从小学开始便关注文言文阅读教育,但是不少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往往还是趋向通过文章的注解来感受文章,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翻译也比较规矩,很少融入自己的思考与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得文言文的阅读过于程序化,学生只是大概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并没有真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会对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阻碍。
文言文阅读教学作为当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小学开始,学生便会接触文言文阅读,但是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大多比较简单,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少,文言文阅读占据的比例也不是很大,这样不仅难以让小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也会弱化文言文的地位。但是进入初中以后,文言文的阅读量、阅读内容的难度等都有所增加,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其中可能会涉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导致学生出现厌倦心理。由此可见,当下中小学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予以解决。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会更为明显。例如,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往往都会带领学生进行翻译,仔细向学生讲解每一个字的具体解释,还会为学生划分好文章的层次,一步一步引导并督促学生对文言文进行阅读与思考。但是到了初中以后,不少教师都会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询问,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思考,而学生对文言文可能会存在看不懂的情况,长此以往不仅没有对文言文有深入理解,学习动力可能也会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当下中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衔接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无法对文言文进行自主阅读、整体翻译并深入思考,这就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
目前,在中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受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的影响。小学教师虽然重视文言文阅读教学,但是文言文在课程内容中占据的比例不高,内容不是十分繁杂,教师也不会过多督促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障碍较大,教师一般都会进行精细的讲解,带领学生细致地分析,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依赖性。在学生步入初中以后,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对弱化,学生便会不适应,而文言文篇数及难度的大幅度增加也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负担,从而便会影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这也是中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一个原因。
学生一直都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对文言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文言文内容相对繁杂,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慢慢下降。同时,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会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初中较快的课堂节奏,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阅读学习中出现较多的问题,也就更加难以形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另外,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兴趣的丧失及学习方法的缺乏会使得学生不会主动对文言文阅读进行思考和探究,也不会去阅读更多的文言文内容,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产生文言文学习的困扰。
教材及教学体系是中小学教学的基础,在小学教材中对文言文部分的设计比较少,内容也比较简单,而初中阶段每册教材中所收录的文言文篇章都大幅度增加,能达到小学教材的3~4倍。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大多比较浅显,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阅读不仅篇幅加长,难度也大幅度提升。另外,当下中小学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往往不要求学生背诵,只需要形成比较浅显的理解,而到了初中以后不仅文言文篇数增加,要求背诵的文章也很多,还需要学生要对文言文形成深入的理解,并且能独立完成文章的翻译,学习要求的大幅度提升,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下降,产生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衔接问题。
目前,中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在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而要想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不断创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增进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中学教师要多了解小学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方法,适当对自己的方法予以改善,小学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初中的教学压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的培养。另一方面,初中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渗透及能力的培养,不要用过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约束,可以先采用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然后慢慢放开对学生的引导,这样才能更加有助于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对《论语》进行讲解时,小学阶段接触的大多是比较浅显,耳熟能详的《论语》内容,中学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学习过的句子,探究《论语》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再逐步引入新的句子进行解析。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法宝,因而在中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衔接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文言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一方面,小学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内文言文的简单教学,应当融入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应当多引发学生思考。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会涉及诸多节选类的文章,如《世说新语》初中也有所涉及,只不过难度会有所提升,此时教师便可以在小学讲解时引导学生对《世说新语》的其他内容进行阅读,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解,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应注重传授学生更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强调学生日常对文言文阅读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摘录一些重要的字词以及句子翻译等,从而形成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方法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通过课题调查发现,当下中小学教材在文言文部分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难易程度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在教材的基础上,加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衔接,深入研究中小学的课程标准,适当提升文言文选文的难度,同时应当注重初中文言文选文的层次性,不要从初一开始便催促学生大量阅读文言文,识记大量的文言文知识,要一步一步予以引导并加强。例如,小学六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学弈》这篇文章,那么初中教师便可以据此拓展,让学生理解《弈旦评》这篇文章,从而将中小学文言文相互关联,难度上逐渐增加,给予学生适应的过程。另外,学校还应建立教学监督体系,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实时监督,不仅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应当考核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情况及教学的整体效果变化,这样才有助于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学生很少接触的文言文,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进行重复阅读,阅读流畅后,再让学生分析所读句子的语义,慢慢进行理解。此外,在学生可以进行顺利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所触及的字词,不断阅读,自己探索新词汇在文中的含义,初步理解文章整体内涵。在学生自己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对文言文进行想象,不知不觉中会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难免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明确划分节奏,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阅读也会更加流畅。在学生能通顺地朗读全文之后,教师再引导其学习。例如,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时,可以刻意对划分部分进行停顿。这里的“故”是“所以”的意思,因此要在“故”后停顿。再如“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其中“履”的意思是“踩、踏”,这里虽然对划分没有要求,但教师要为学生指出字的正确读音和释义。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正确停顿,教师也要积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真正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在语文教材中,会对一些文言文中出现的较难的词语作出相应解释,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在学生独立学习文章时,教师要给学生指出文章中带有注释的词,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多加注意。大多数难度较高的词语都会给出解释,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流畅地进行阅读。例如,在《古人谈读书》中,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短短的一句话就给出了“识”“厌”“诲”这三个字的释义。教师应该给学生强调,用现代语言来解释文言文的确会更灵活多变,不应该对答案要求一致,意思相近就是正确的。特别是对难以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指出更多字词的意思,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如果学生还不能理解文章,教师应该进行重点指导。
学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不应出现断层现象,但是在当下中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衔接上却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小学阶段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性,完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同时应当加强中小学内容的衔接,并健全教学监督体系,这样才能推动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便于更好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