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云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济源 459000)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经历多次改革,教育工作逐步从单一层面向多维度教育发展推进。然而,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仍然无法得到长足提升,重思想、轻文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得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进一步针对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问题,做好科学的思政教育规划。基于多元文化发展视角,推动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策略[1]。因而,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加强对不同领域文化资源教育吸收,并将部分文化内容应用于思政教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文化影响力,围绕文化教育渗透,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系统化开展,有效弥补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缺失,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长效化及高质量开展提供有力支撑[2]。
早期阶段,由于思政课程教学过度依赖课堂知识输出,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知识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学生思政学习能力良莠不齐。此时,部分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案。该策略的运用,的确能针对学生思政学习问题有的放矢地推进思政教学工作,但却对思政教学效率及教学时效性产生了一定影响[3]。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则能有效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劣势,使教师思政课程教学效率充分提升,进一步优化现有思政课程教学结构。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开展教育实践,同时,亦可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差异,制定多元化思政课程教学规划,使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得到双向保证,为后续阶段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夯实基础。
新媒体时代网络娱乐文化发展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却未能从根本上降低不良文化、不良思想对于大学生的侵蚀[4]。对此,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应基于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推进教育工作,而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从未来化发展视角做好思政教育规划,进一步加强教育创新与教育探索,总结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经验,围绕高校思政教育实际,建立多元化思政教育实践机制,有效弥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大力推进多层次、多角度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充分掌握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与主导权,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本质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提高政治站位是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首要前提[5]。但目前部分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在课程思政工作中顶层设计没有给予全面的支持,一些高校把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没有建立健全的制度体制和培养计划,对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没有客观的认识,责任考核主体不明确,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够,多部门合力推进效果不显著,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形成持续的长效机制。
多元文化视域,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同时凸显了思政教育工作实践力度不足的问题。要求思政教育立足于多元文化模式,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以思政路径,加强大学生的多元文化引领,增强大学生文化认知度,并以本土文化为基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使大学生自主践行我国文化信息,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实施的成果,达到思政教育改革的目的。但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来看,思政教学观念的陈旧,阻碍了思政教育的创新与革新。例如,部分教师在多元文化视域下还是以传统的思政教育为导向,以传统的思政内容以及思政教育模式向大学生传达思政信息,较少融入文化信息,使大学生对文化认知不足,从而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同时,也有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大学生思政学习成果不高,由此影响了思政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进程[6]。
课程思政“既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也需要各类专业课教师的通力协作”。但是思政课程如何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对此问题,一些高校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情况还比较突出。大多数专业课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完成的任务,专业课教师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专业技能知识,出现了轻思想教育、重技能教育的现象,而思政课教师也缺乏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思政课犹如一座“孤岛”,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7]。
实施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要立足于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从顶层设计开始做起,建立起一整套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首先,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具体目标和岗位责任分工,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统领,融合学校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充分调动起来,构建自上而下、权威高效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管理体制。其次,学校教务处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为抓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统筹全校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管理,搭建协作育人联动工作平台,保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作育人联动制度能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得到真正落实,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再次,科研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研究,并给予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人事部门在职称评审、绩效奖励、校内培训等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把课程思政方面的业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和职称评聘的重要评价指标,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并建立形成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考评制度,使之长期运行。
传统以讲述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容易令人滋生厌倦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是课堂的主导,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活动,这个过程当中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媒体环境下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已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变成人机互动和师生互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从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利用新媒体技术有序而合理地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主观性与能动性,提高参与程度,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营造一个合理的教学环境,实现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双主体的教学,促进学生与学生有效交流与互动,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重视教学环境的创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方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新媒体教学环境的创建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束缚,活跃课堂氛围方便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8]。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辅助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讨论诚信这一话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联系实际生活,创建教学环境方便学生对其有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时候播放音乐烘托课堂氛围,创建情境让学生对其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诚信案例展示出来,比如新闻中的“老赖”“网络诈骗”等,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状,强化学生理解。
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封闭僵化,必须要走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之路。第一,调动社会力量搭建多元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场所,增加师生平等对话、深入交流的机会,在实践中启发认知。通过多元的交流平台、广泛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咨询专家、挂职锻炼等,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弥补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不断提升自己对人生和世事的认知水平,在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相互印证、相互转化中实现认知升级、能力升级和素养升级,促进胜任力水平的提升。第二,拓展和利用优质社会资源,将优秀的专家、学者、各行业的领军人物请进高校、请上讲堂,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激活协同育人的真实效力。应以专家引领促进教师成长,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克服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顽疾,推动构建全员建设思政课体系的国家格局。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各类资源,构建起促进教师成长的宝贵教学资源库。互联网平台可以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本构建庞大鲜活的教学资源库,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完成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行内行外的协同互动,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终身学习提供真实广泛的学习平台,开拓胜任力提升的综合路径。
针对教师队伍做好教学培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教育规划。第一,高校方面应聘请专家团队赴校做好教育指导,帮助教师掌握多元化线上教学技能,提升思政教师线上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良好线上教学意识。第二,高校应积极组织校内教学研究讨论,使青年教师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能进一步开展教学沟通。青年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汲取丰富教学经验,提升自身教学知识积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则能运用教学沟通弥补自身线上课程教学不足,掌握多元化线上课程教学技巧。这其中,高校需要做好管理协调工作,提升针对教师教学培训的有效性,使教师能以线上教学及线下实践为载体,充分做好课程教学双向融合,使混合教学模式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能实现教学收益最大化。
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多数围绕总体教育目标及教育发展纲要进行布局。在阶段性目标的规划方面,未能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及不同学习背景下,各类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难以契合实际的教育需求。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机制的构建,先要做好阶段性教育目标的明确,帮助教师了解各个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充分结合大学生学习诉求及高校教育要求,开展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工作。高校思政教师要针对教学问题做好备课工作,做到思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另外,高校应积极做好学情分析,在尽可能满足各个不同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的同时,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形成良性循环。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必须以时代发展为基础,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教育改革及教育探索,充分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高度一致,为今后高校推动高质量思政教育实践及构建更为完善的思政教育实践机制提供有力支撑,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