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青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中学,甘肃 嘉峪关)
审美心理学基于复杂的审美情感展开研究,探究审美想象、审美品位和审美理想。要提高初中音乐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状态和审美个性心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赏析和审美创造能力。
基于审美心理学展开教学,教师首先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能力,然后加强其审美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在音乐赏析课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感知练习,促使学生把握音乐的特有形式,体会旋律、节奏、和声等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从旋律入手,完整地倾听作品并说出作品旋律的变化,探究这些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赏析音乐作品。
如欣赏《二泉映月》,首先让学生进入音乐情境,说出旋律给人的整体感受。学生在初次倾听时提道:“我觉得这首乐曲十分优美,似乎是在描写美丽的景物。”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赏析,思考其情感基调的变化:“这首乐曲整体都给人很优美的感觉吗?是否有一些乐段给人不同的感受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有的地方曲调忧伤,似乎是作者在诉说内心的愁苦。”深入体会之后,学生从旋律入手,感受了作品的音乐基调,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让学生结合作者生平赏析作品,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旋律,体会作品情感基调的变化。
节奏是感知练习的重要元素,教师要基于审美心理学理论,引导学生探究节奏中的主观心理活动,体会其中的情感内容。除了节奏,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其他音乐要素,了解音色、和声等代表怎样的音乐形象,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如引导学生倾听《我心永恒》,让学生说说这首作品的节奏具有的特点。学生说:“这首乐曲是四四拍。”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四四拍和二四拍在节奏强弱快慢上有什么差别呢?结合这首乐曲,请大家说说从节奏中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学生认为:“二四拍是强弱强弱,而四四拍则是强弱次强弱,节奏没有那么强烈。结合《我心永恒》加以感受,我觉得这样的旋律更为悠扬舒缓,似乎是在倾听内心的呼唤。”教师鼓励学生关注音色、和声等其他方面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节奏配合上音色,大家有什么感受?”学生认为:“我觉得好像是有人在我的耳边娓娓道来,给人很深情的感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和声:“加上和声后,感受上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认为:“我觉得和声让音乐变得更加凄美了。”在整合节奏、音色、和声等不同的元素后,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感受更为深刻了。
在指导学生展开审美赏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其内在含义。审美心理学认为,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和体验,反映了审美对象和主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基于学生展开教学,建立学生和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青少年喜欢的流行音乐导入课堂,然后悄然拔高,引导学生关注其他音乐类型,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
审美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这一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入手,激发学生的赏析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作品中隐藏的情感,听懂音乐作品。
审美心理学认为人在欣赏作品时,常常进入凝神的状态,产生物我两忘的现象,在这个状态中欣赏者更容易展开想象和联想,补充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这个机会,鼓励学生展开类比联想的活动,并思考同类型的旋律是否都能让自己产生类似的联想。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升华、提炼,促使学生了解该旋律的内涵。
教师要抓住学生联想丰富的特点,鼓励他们围绕音乐情节展开联想,将自己的个性化想法融入其中,说说自己通过音乐旋律听到了怎样的故事。在表达故事情节时学生展开想象,使自己和人物的情感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好地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节性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类比联想,以深入地体会音乐的意境,了解作品展现的画面,在脑海中再现艺术形象。学生不仅提升了审美能力,还提升了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