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志军
教学《慈母情深》这一课时,笔者关注到了两个常见却不普通的标点符号——破折号和省略号。
破折号在本文共有三处:第一处是在课文第1 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第二、第三处是在课文第17、18 自然段“妈——”“妈——”。其中第一处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作用,第二、第三处都是表示“声音的延长”。
省略号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九处,有五处是在一起的,出现在20~28 自然段母子对话中,省略号都是在“我”的话中——“我……”“我……要钱……”“买书……”“一元五角就行……”。这五处省略号都表示“我”说话吞吞吐吐。
另外四处省略号分别出现在第19 自然段母亲在听到“我”的呼唤,直背、转身、抬眼看“我”之后;第32 自然段母亲给完钱,坐下、弯背、俯头、手脚并用之后;第34 自然段“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之后;最后一段“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之后。这四处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省略号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去想象。
课堂上,笔者以“怎么喊好这两声‘妈’?”这一主问题来串起上半节课堂,层层剥开,步步深入,让学生体会这两个破折号的妙处。
1.破折号的第一层妙处的破译:为什么要喊两声,而且要拉长声音喊?学生随即从文中第9 自然段找到了答案——“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进而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词句、哪些描写向我们传递着“噪声不断、噪声不停”这个事实?学生马上就发现文中原来有很多诸如“大声嚷”“大声说出”“大声问”“喊”“大声回答”这些字词短语。
2.破折号的第二层妙处的破译:“我”就这一会儿已经无法忍受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了,可母亲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随即明白: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这样的环境里忍受着煎熬着,作为儿子怎不愧疚?两声“妈——”不仅要大声喊出来,还是饱含深情地喊出来。
3.破折号的第三层妙处的破译:这两声“妈——”有区别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第16 自然段来体会:“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这是“我”的母亲吗?印象中的母亲不应该是挺拔的、丰满的、健壮的脊背吗?原来这第一声“妈——”充满了疑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连妈都不认识的孩子怎能不脸烫?自然这第二声“妈——”充满了自责。
4.破折号的第四层妙处的破译:两声“妈——”的呼唤,得到了怎样的回应?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第19 自然段来体会:“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这真的是“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怎会是“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真的是“我”的母亲!所以这两声“妈——”是疑惑、惊讶、心疼交织在一起!
所以,学生明白了,这破折号不仅仅是“声音的延长”,更是“爱的延长”。
随后,下半节课笔者和学生一起扣住省略号来展开。“我”在明知道母亲一个月只能挣二十七元的情况下仍怂恿自己来要钱买书,可为什么临了却变得吞吞吐吐?为什么作者已经表达清楚了还要留下空白让我们想象?省略号的六个“点”就是六个“没想到”——
1.没想到母亲的工作环境如此恶劣糟糕。课文第7 自然段就为我们集中描写了母亲的工作环境,一段话中四次出现“七八十”,读着读着,我们彷佛也被那七八十只灯泡炙烤着,犹如身在蒸笼,耳边也充斥着七八十台缝纫机的震耳欲聋的声音。
2.没想到母亲竟然如此瘦弱、如此苍白、如此疲惫。带着学生再次品味第19 自然段的表达效果——用反复构成排比,在排比中有倒装。曾经的母亲脊背笔直挺拔,如今弯曲瘦弱;曾经的母亲脸色光洁红润,如今粗糙苍白;曾经的母亲眼睛清澈有神,如今疲惫无神……让学生随着“语音低沉—语调上扬—语势下挫、语速放缓”的朗读节奏诵读这一自然段,读出母亲的伟大。
3.没想到母亲给钱是如此干脆。课文第29 自然段:“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对于这段话,学生关注更多的是“皱皱”“龟裂”,着重强调母亲赚钱不易。其实,两个“掏”字更为显目——像“掏心掏肺”一样,母亲把自己的所有都掏出来了,掏得如此彻底、如此干脆。
4.没想到母亲是这样想的。“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我们的父母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所以即使工友不赞同,母亲也没有迟疑。难怪梁晓声在原作《母亲》中写道:“母亲也是文盲。但母亲与父亲不一样,父亲是个崇尚力气的文盲,母亲是个崇尚文化的文盲。”此时适时向学生推介《母亲》原作,可谓恰到好处。
5.没想到母亲是如此忙碌。课文第32 自然段又一次让我们领略了排比、反复、倒装等手法的魅力。此处的教学如果还采用第19自然段指导朗读的方法来进行,就削减了这一语段的作用。所以笔者对第32 自然段进行了两次改写:“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弯曲了背,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母亲说完,立刻坐了下去,即刻又弯曲了背,马上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随即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学生在对比中,自然明白了作者文中连用四个“立刻”的良苦用心:母亲像机器一样不知疲倦、争分夺秒地工作。
6.没想到“我”会给母亲买水果罐头。最后一个“没想到”笔者给了“我”,而不是母亲,是因为在笔者看来,有了前面五个“没想到”,母亲又一次给“我”钱去买书,是顺理成章的。而对于想《青年近卫军》已经“失魂落魄”的“我”来说,费尽周折又经历如此心灵煎熬才要到“一元五角”,可偏偏没有去买书,而是鬼使神差地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这让人没想到。可这“没想到”却又能“想得到”,这是“我”来自心灵的驱使,这是“我”长大了,这是“我”表达“应该是一个大人了”的举动。
原来,省略号表现出来的“声音的吞吞吐吐”,都是“情感的吞吞吐吐”所致——目之所及,皆是心疼;心之所向,皆是愧疚。当然,另外四处省略号的“语意未尽”,也是“情的吞吐”——既是儿子饱含深情的倾诉,还是母爱肆意的吐纳。
其实,品味文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秘妙,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条线”,它串起的是一个学习任务群——语言能力上,作家对场景描写、细节刻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需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咀嚼训练;思维品质上,作家为了表现母爱,做了很多铺垫和烘托,谋篇布局,层层推进,步步渲染,也需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学习锤炼;文化意识上,母亲重视孩子阅读,重视孩子长远发展,母爱文化涵养的精神力量,更需要我们和学生一起解读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