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4)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并延伸至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衍生出了“互联网思维”。客观地说,“互联网思维”是对传统工业思维的颠覆和创新,它要求全社会将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各领域,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当顺势而为,在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借鉴“互联网思维”的优性特点撬动教育教学理念的实质性变革,建构崭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此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互联网思维”起源于一些互联网企业之中,是对互联网时代整个商业生态圈再审视的一种思考方式,但毫无疑问它对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互联网思维”是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科技创新应运而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对包括用户、产品、市场、企业价值链在内的一整套生产营运模式的思考和重塑。2011年,“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此后一些商界精英特别是IT领域人士不断衍用这一概念。从其产生背景看,“互联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工业思维的一种颠覆和创新。在工业化时代,传统思维表现为大规模的生产、销售和传播;但在互联网时代,更多表现为消费者主导一切,特别强调用户、创新以及效率等。刘双胤等学者认为“‘互联网思维’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特点,改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和方法”[1]。从本质上说,“互联网思维”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那么它具体包含哪些思维方式呢?目前各方对此的解读和阐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互联网思维”包含了用户思维、简约思维、产品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9种思维方式。在一个网格状社会,任何“个人”或“企业”的价值,往往都取决于连接点的广度和厚度,因此互联网思维体现了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办好高校思政课高度重视,对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寄予厚望。为此应大胆吸收借鉴“互联网思维”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供有力支撑。在“互联网思维”中,以下4种思维方式对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更具借鉴作用。
一是平台思维。网络时代要善于运用各种平台营运模式,打造多方合作共赢的商业生态圈。平台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开放共享,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共享共赢,不管是上游还是下游的主体都可以参加进来,都能够借助现有平等开放的平台来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从而发展自己。互联网平台思维着重追求开放、共享、共赢的理念。这一思维方式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也完全可以借势打造各种“互联网+思政教学”平台,以开放的理念促成教学主客体都能够平等地共享平台并获取各种教学资源,从而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提供支撑。
二是产品思维。提供让客户爱不释手的产品和满意服务是各个企业的永恒追求。每一个企业只有把产品最优最特的地方展示出来,才会独占鳌头,才会让人叹服,才会招引各路商户纷至沓来。概而言之,产品思维就是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最佳境界,甚至超越用户预期。尽管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互联网企业生产营运有本质不同,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把思政课教学过程看作是创造产品的过程,不管是传统课堂、网络课堂还是实践课堂,都要精心设计,周密实施,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也就是生产出最优产品)。只有这样,学生(也可以理解为客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才会大幅提升,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
三是大数据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身处大数据之中,都有区别于他人的标签。譬如我们浏览某一网站,完成网上购物,并对产品发表了评论,同时也观看了其他商品,实际上这一系列行为都有数据记录,都可以作为分析研判的依据。以往我们是根据已有经验去分析产品的目标用户,或者通过抽样调查等作出判断,而现在这些标签用户已不再局限于诸如地域、男女、年龄、收入等基础信息,现实社会要求更具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数据信息。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同样会产生各种数据信息,学生线上自测、作业、考试等各种数据信息都可以保存记录下来,思政课教师完全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判,以此备好课程、了解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强调对用户或消费者的关注与理解,在传统领域往往是企业驱动用户,而互联网企业的产品都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即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自主意识的不断提升,传统企业的运营模式逐渐式微,人们很难再用一种固定模式去接受那些预先定制好的产品,用户思维归根结底就是要根据用户需求去设计制造产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广大学生就好比是用户,思政课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来回应学生的关切和需求,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来适应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真正把思政课打造成精品课程。总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借鉴“互联网思维”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成为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
开放式教学就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开放系统,通过各种手段的运用使系统中的教学要素能够同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从而实现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自主、有序、有效[3]。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融媒体、微媒体等大大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原有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亟需因势而变、顺势而进。通过实施高校思政课开放式教学,客观上营造出一种开放、互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氛围,使教学主客体的身心都得到极大满足,从而把思政课教学提升到一种新境界。
传统思政课教学活动一般需要在既定条件下展开,教学环节的实施局限于教室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且必须满足师生同场才能开展教学活动,这在时空上对师生都作了硬性限制,使得他们无法利用富余的、碎片化的时间自主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教学主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压抑。开放式教学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更为便捷、灵活的途径,只要通过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师生之间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学习,这就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给予教学主客体更多的自主性和方便性。此外,传统课堂上所使用的电视、固定电脑以及平面投影等教学载体,由于自身局限性,难以做到最大化共享,在课堂教学以外则容易被忽视或闲置起来。开放式教学使得移动终端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每一部手机都可以成为教学载体,学生通过手机终端接入互联网不仅能迅速获取海量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内存卡将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下载、储存并转发,促成了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开放式教学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助于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本身固有的局限性,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超时空性。
实施开放式教学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逐渐由单一的教师主体向多方主体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多主体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促进了教学主体权威性的消解,使主体间的民主、平等得以真正实现[4]。通过网络平台,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教学主体,都能够实现学习状态非线性输入。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政课非线性学习具有学习时间碎片性、学习空间多样性、学习内容离散性、传递信息便捷性以及建构知识主动性等多种特质,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约束限制,真正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原则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能够灵活有效地选择学习主体、学习时间空间、学习方式方法等,使思政课教学发挥出最佳功能、体现出最大价值。开放式教学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再局限于单向被动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由单一灌输的客观获得感向平等交流的主观获得感的转换,学生的角色定位也因此发生改变,“虽然这个学生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5]。
开放式教学把资源共享真正落到实处,任何一个思政课教师都可以及时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研成果,进而不断扩大思政教学的辐射范围,有利于最大化利用思政教学资源,真正体现“网络有多大,思政教学的舞台就有多大”。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还会进一步拓宽。但目前,我国思政课教学资源总体上仍有不足:各院校之间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性仍较突出;教材内容更新换代与现实社会不同步性的反差仍然明显;邀请专家名师举办学术讲座或论坛的成本较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仍有欠缺;等等。实施开放式教学,其本身固有的信息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譬如专家辅导报告、电视教育专题片、时政要闻解读等都可以上网浏览并下载,师生均可共同进入课堂。通过互联网平台交互式线上教学使“一人授课,不同地域的在校大学生同时接受名师教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有力地促成了教学资源共享的效应,使得普遍化、大众化的思政教育正成为一种常态。
实施高校思政课开放式教学,一方面,师生之间可通过手机微信、QQ、邮件等多种途径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交流,大大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效率与覆盖面,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另一方面,网络场域的虚拟性淡化了教育主体的权威,使师生双方共处于一个相对宽松隐秘的空间中,关系更加平等,心理压力变小,自由自主性增强,双方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更能够坦诚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由此决定了教师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更不是“上帝”,而是良师、益友和帮手。作为良师,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不是揣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作为益友,它意味着师生平等、关系融洽,任何一个用自己的爱心理解、尊重、关爱学生,师德高尚、热爱生活、情趣广泛、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思政课教师,都是值得学生依靠和信赖的良师益友;作为帮手,教师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构筑平台。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展现,通过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能有效规避传统课堂对教学主客体的时空限制,把交互融合与跨界互联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赋予思政课堂教学崭新的内涵。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看,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有必要的,将会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一种取向、一种趋势。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互联网思维”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建构行之有效的高校思政课开放式教学模式。
只有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确保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合理与高效,才能规避因落后的教育理念所催生的错误行为和结果[6]。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借鉴互联网平台思维把开放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互联网+思政教学”平台,以即时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思政课教学过程和结果,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网络移动平台将会成为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平台,它凭借传输快速、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实现网络的连接,获取和传播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7]。在搭建“互联网+思政教学”平台时,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把硬件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为学生提供课程精良充分、设备高效稳定的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各高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硬件设备条件保障”[8],调动各方积极性精心打造从校级到国家级的各类思政课在线精品课程,加大对校园网络系统以及网络终端设备的升级改造力度,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为大学生开展思政课学习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条件。其次,要进一步丰富网络课堂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思政课教学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材、资料、网络资源等作为载体而付诸实施的,教学资源开放是高校思政课开放式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也是坚持开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必然要求。要经常性地更新和补充诸如精品课程、优质课件、教学成果等网络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可以随时浏览学习。思政课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视频音频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信息源网址等相关学习资源,利于他们从中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最后,要借助移动终端丰富教学手段。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一些新型移动应用程序(英文称APPLICATION,简写APP)可以直接在移动终端使用,这些APP与移动终端本身所固有的可移动、可交互和可随身携带等优性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构建起开放、立体、互动、网状的高校思政课开放式教学模式。因此,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良机,积极推动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深度融合,让智能移动设备理直气壮地走进课堂、走近师生,不断丰富和创新移动交互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品质。
高校思政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从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随着互联网带来虚拟空间的浮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也相应发生变化,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有了多维表现形式,衍生出传统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等“三大课堂”。要借鉴互联网产品思维,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首要位置,促成“三大课堂”协同联动。
首先,要全力提高传统课堂的育人质量。开放式教学不是不要传统课堂讲授,但应当顺应互联网技术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有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作保障。在一体化教室等真实场所,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各种思政教学平台资源、最新时政要闻、社会热点话题等通过网络载体带入固定课堂,在师生互动中完成课堂教学活动,以此促成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这是整个开放式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其次,要发挥好网络课堂的功效。网络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充实和延伸,可将其功能定位于前期自学和后期巩固、拓展提升。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自学活动,对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目标导学,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后期巩固、拓展提升是在传统课堂结束后,通过网络课堂对教学内容和重要知识进行巩固、应用与延伸,有利于学生牢靠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最后,要确保实践课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开展实践教学时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进行全程记录,将实践基地情况介绍、实景、解说、采访等全过程制作成微视频,放到网站上供所有师生分享、浏览。每一次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参加者的体验感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也让未参加者通过浏览微视频有更直观的感受,这无疑是实现实践教学活动全员化、普遍化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把“互联网思维”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教学理念的一次革新和嬗变,但是并不会因此彻底颠覆传统教育教学,实际上,“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是一种协同、质量、联动的创新型全时空教育。
目前国内已经有80%以上的高校建立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并通过CERNET和CHINANET接入国际互联网[10]。尽管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课开放式教学提供了一个丰富便捷的教学平台,但很多功能仍然是分散的,这就需要借鉴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在搞好网络课程开发的同时,密切关注、分析研判学生在线学习的各种数据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要加大思政课程的开发力度。精心设计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课程内容是实施高校思政课开放式教学的前提,要努力实现从“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的转变,这个过程不仅包含开发素材、课件资源等,更要把侧重点放在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思政资源,课程开发设计要朝着既能支持“教”,又能支持“学”的方向迈进。其次,要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机制。自测、作业和考试等评价方式都是检验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所提供的测试平台来进行,每次自测系统都会给出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将此反馈信息作为实施教学调整的重要参考。同时,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11]。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可采用在线测评、档案袋记录等方式开展评价工作。档案袋评价是当前网络空间备受青睐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功能为“存储”“反思”“交流”,通过在线课堂与传统课堂相互融合,那些反映学生成长进步的原始信息很容易被记录下来,学生在线学习时,课前预习及课后巩固阶段产生的过程性数据都会在档案袋中归类存储,思政课教师利用这些数据就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也留下了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真实记录。最后,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采用网络化匿名方式向教师提意见或打分,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问卷调查,从而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育人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道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2]。建构高校思政课开放式教学模式,要借鉴互联网用户思维,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导向,因势而变、主动求变,既要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世界,了解他们真实想法、困惑和期待,又要进一步“培养教师的网络教学素质”[13],解决好教师的内功问题。
互联网改变生活,接受与传输、感知与鉴别、处理与利用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工作业态。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思想意识上紧跟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浪潮,将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资源有效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支持和服务于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有甄别选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要从庞杂多样的信息源中发现、获取、整理有益信息为我所用,教会大学生对信息的搜索与选择,帮助大学生整合各种有效信息,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分析、判断和思考。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平等共享意识。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打破传统师生关系定位,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地与学生开展交互式平等交流,变被动式教育为主动参与式教育,提高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文化,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了解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采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达传递信息。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网络教学素质。“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掌握多种教育手段”[14]。一是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特别是“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5]。二是尽可能地利用互联网以及工具软件与大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思政课教师要掌握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兼容的技术特点,及时地上传和发布各种教育信息,以此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给予正面引导和积极影响。三是要有较强的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视频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维护和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技能,保证线上线下教学都能够顺利开展。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借鉴“互联网思维”优性特点的基础上努力建构开放式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