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萍,陈 浊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8)
奈特(Jane Knight)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在院校与国家层面将国际、跨文化以及全球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以及提供方式的过程”[1],并将之划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即“在地国际化”和“跨境高等教育”[2]。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塞尔维亚地处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长期与我国保持友好关系,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向西开放、构建中欧合作体系的重要桥梁。塞尔维亚目前主要通过国家间协议、高等教育机构间协议以及个体参与国际项目等方式,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然而,由于缺乏法律政策的保障,机构间签署的大量协议常常难以完全落实[3]。为了促进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2016年12月,塞尔维亚大学国际化政策促进委员会(SIPUS,Strengthening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Policies at Universities in Serbia)制定了《塞尔维亚共和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2017—2025(草案)》(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sation Strategy in The Republic of Serbia 2017-2025 draft,以下简称《国际化战略》)并付诸实施,其中2020—2021年是推进落实该战略的关键时间节点。本研究以塞尔维亚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背景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期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参考和启示。
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制定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影响,分别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去中心化”。这三个因素虽起源于不同的历史语境,但都对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制定产生了影响,使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自2013 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塞尔维亚积极响应,希望能获得“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大量投资以服务自身发展。有赖于地理特色和历史缘由,塞尔维亚在“一带一路”倡议向西开放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塞尔维亚的大力支持下,“巴尔干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紧密连接了比雷埃夫斯港(希腊)、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斯科普里(马其顿)、布达佩斯(匈牙利)等中东欧大城市。有学者指出,塞尔维亚支持这一倡议的主要原因是“一带一路”倡议为塞尔维亚带来了现代历史中难得的、能够无条件讨论发展项目及投资的机会[4],而两国文化的耦合也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5]。
在强调知识经济的当代,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经济领域合作并肩而行的是教育领域的合作,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塞尔维亚长期重视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17 年6 月,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正式加入“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ASR);同年9 月,在塞尔维亚诺维萨德举行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第五次教育政策对话以及高等教育机构联盟第四次会议。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成为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关键议题。
1991年12月,欧洲各国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Treaty of Maastricht)标志着欧洲政治联盟的诞生,成为20 世纪90 年代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向前推进的新的历史条件[6]。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欧盟于1999 年启动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同时促成了“伊拉斯谟”(ERASMUS)、“坦普斯”(TEMPUS)等计划的实施。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塞尔维亚于2003 年正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2004 年签署了《里斯本互认公约》(Lisbon Recognition Convention)[7]。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出入境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入境学生人数由2012 年的8 931 人上升至2017 年的11 624人,出境学生人数由2012 年的12 457 人上升至2017年的16 212人。
在塞尔维亚内部,由贝尔格莱德大学、诺维萨德大学、尼斯大学等高校组成塞尔维亚大学国际化政策促进委员会,其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在欧洲的影响力[8]。世界银行为塞尔维亚撰写的经济备忘录显示,塞尔维亚有60%劳动力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在未就业的人群中,超过60%的人是本科毕业生[9]。这说明塞尔维亚的高等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脱节严重。而积极参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有助于塞尔维亚的高等教育体系向符合劳动力市场和知识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10]。
在全球化进程“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中,塞尔维亚长期处在世界的“边缘”地带,依附于发达国家发展。东欧剧变、南斯拉夫解体等历史事件对塞尔维亚的政治、经济、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使其长期处于世界弱势国家的行列。21 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越发强调平等与合作,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11]。国与国之间不再强调“零和博弈”,而开始注重合作共赢。近年来,塞尔维亚在全球化进程的“去中心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谋求“去边缘化”。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塞尔维亚的高等教育机构正在有意识地进行“去边缘化”。如诺维萨德大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指出,通过科学交流和教育互动实现国际化的方式,可能会导致本国采纳他国成就评价标准,受到他国评价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诺维萨德大学有必要明确战略方向,平衡融入时代潮流与维护本国学术价值之间的关系[12]。诺维萨德大学国际化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创造条件使诺维萨德大学的优秀科研工作者有足够多的机会在国际上展示他们的成就[13]。诺维萨德大学的国际化策略正是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一个缩影,展现出塞尔维亚力图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拥有更大影响力的愿景。全球化进程中的“去中心化”趋势,为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良好契机。
塞尔维亚大学国际化政策促进委员会为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制定的总体目标为: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以确保本国高等教育公平公正,提升本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14]。为实现该总体目标,塞尔维亚制定了五个方面的战略内容。
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保障体系是塞尔维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主要可分为法律法规、组织架构和政策举措三个方面。
在法律法规方面,塞尔维亚于2018 年颁布了新的高等教育法,该法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本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依据该法,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化策略的制定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有权决定是否接受项目和国际合作。为有效参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该法提出成立跨部门、跨组织工作小组[15]。新的高等教育法在组织机构、人员安排、资格认证、质量保障等方面均作出具体规定,为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组织架构的建立和政策举措的推行提供法律保障。
在组织架构方面,塞尔维亚依据高等教育法,成立由教育与科学和技术发展部、外交部、内政部、财政部、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认证和质量保障委员会和坦普斯基金会(Foundation Tempus)等代表组成的常设工作机构,如全国高等教育理事会、国家认证和质量保障机构和联合监督委员会等。其中,坦普斯基金会负责代表塞尔维亚参与伊拉斯谟加计划,它还负责执行塞尔维亚中欧大学研究交流计划(CEEPUS,Central European Ex⁃change Program for University Studies)[16]。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认证和质量保障机构需设立董事会和委员会,依法执行认证程序。董事会设七名董事,其中两名来自大学,两名来自塞尔维亚商会,其余由政府直接委任;委员会成员由董事会投票产生,不得兼任政府、高校、高等教育理事会和国家认证机构等其他职务[17]。联合监督委员会则掌管全国高等教育信息系统,保存高等教育机构、教职人员、大学生和各类认证项目的各类信息。以上组织架构的建立和运行,加强了塞尔维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组织协调能力,保证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举措的顺利实施。
在政策举措方面,塞尔维亚从认证标准、资金支持、民间参与等方面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保障体系。如将高等教育机构的认证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统一;制定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投资评估之中;邀请高等教育机构代表一同参与国家双边协议的制定;建立数据系统,收集现有各类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协议并加强对这些合作的监管。2016 年,塞尔维亚建立了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所有教学人员的信息档案,要求高等教育机构能说明其额外财政收入的来源,提高财务数据的透明度,以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公平公正。2017 年,塞尔维亚建立了高等教育整体战略实施的监测机制,现在正由负责坦普斯基金和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的机构及相关教职人员收集实施成效等方面的信息[18]。
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至组织架构的形成和运作,均完善了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保障体系,为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塞尔维亚将提高高等教育机构教职人员的国际化水平视作推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关键因素。为提高高等教育机构教职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塞尔维亚在设定选聘标准、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和促进国际流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选聘标准方面,塞尔维亚通过修订高等教育机构教职人员职位的公开招聘细则,将国际化指标纳入选聘标准之中。如在塞尔维亚教育与科学和技术发展部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尼斯大学和诺维萨德大学教育顾问招聘启事中,要求应聘者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中修完240 个学分且在国际学术界取得过成果[19]。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机构教职人员国际化水平,塞尔维亚还特别重视在本国高校长期工作的外籍教师。为了增加外籍教师数量,塞尔维亚将提供更多资金,由教育与科学和技术发展部协同大学共同制定外籍教师选聘的具体方案。
在职人员培训方面,自2016 年起塞尔维亚开始对高等教育机构在职教师的培训进行改革以提高教职员工的外语水平。塞尔维亚确定了高等教育教师的外语能力最低标准,然后针对教学及行政人员制定提高外语能力的特别培训方案。如贝尔格莱德大学把提高教职人员的国际合作能力列为培训目标之一[20]。随着对教职人员外语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的重视,塞尔维亚大学的国际学习项目迅速增加。2020 年,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已能提供89 个英文授课的国际学习项目[21]。塞尔维亚学者还指出,仅学习基础的英语知识并不能满足专业交流和科学研究的需求,还需在课程中增加对特定领域词汇以及话语使用场景等知识的学习[22]。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机构教职人员的国际流动,塞尔维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要求高等教育机构专门制定教职人员流动计划;与国外高校签订高等教育交流的机构间协议;将教职人员的流动数据纳入高等教育年度报告。《国际化战略》中提出,可通过项目数量、财政预算、国际交流的人数和参与机构的数量等数据监测高等教育教职人员的流动[23]。
塞尔维亚为提高高等教育机构教职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首先在“源头”上设定标准,设定教职人员入职的国际化“门槛”。其次,塞尔维亚有针对性地对在职的教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教职人员使用外语的能力、跨国交流的能力乃至跨文化理解的能力。最后,塞尔维亚在政策制定、数据监测等方面为高等教育教职人员的国际流动提供支持,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教职人员流动。
高等教育机构间通过项目进行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塞尔维亚通过增加国际合作项目的数量和提高国际合作项目的质量,提升本国高等教育项目的国际化水平。具体而言,塞尔维亚主要通过促进国内项目国际化、确定项目实施的优先领域和提高联合项目国际化水平三个举措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项目的国际化水平。
为了促进国内项目国际化,塞尔维亚大力支持外语教学,促进外语类课程(主要是英语)的开发,为项目的国际化提供语言条件。塞尔维亚认证和质量保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6 年时塞尔维亚仅有20个学习项目完全以英语授课,226个项目能以塞尔维亚语和其他语言混合授课,约300个项目可提供英语课程[24],而现在仅诺维萨德大学一所高校就有89 个以英文为主授课的学习项目。此外,塞尔维亚还根据欧洲各国的经验,改进本国高等教育项目的认证标准,为联合研究机制进行改革和制定新标准。2017 年,为提高博士课程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塞尔维亚建立和运行“博士学校”,鼓励外国学生进入“博士学校”学习。这种“博士学校”通常设立在公立大学的内部,塞尔维亚第一所对学生采用联合培养方式的“数学博士学校”设在贝尔格莱德大学[25]。
塞尔维亚确定若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先发展领域,以期提高学生的国外就业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塞尔维亚通过分析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的可行性和适切性,在具有吸引力的一些领域中优先实施合作项目。据统计,2017 年塞尔维亚在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的框架内,仅公立大学就增加了32 个新的学习方案;至2018 年,塞尔维亚本、硕、博三个阶段都已有被国际认证的双语教学项目[26]。诺维萨德大学在其国际化策略中提出优先事项之一就是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合作,与“在科学、教育和知识转让领域拥有可喜成果”的大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为提高联合项目国际化水平,塞尔维亚与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制定并实施联合培养项目和联合研究项目。塞尔维亚把联合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到高等教育机构的评估及排名之中(此排名关系到对该机构的投资),以提高社会各界对联合项目的重视。2018年,塞尔维亚成立了高等教育融资法案起草工作组,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引入基于相关业绩的资金筹集模式。塞尔维亚还根据高校参与伊拉斯谟计划等联合项目的情况,制定一套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和排名办法。塞尔维亚已搭建的数据库正支撑其对本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比国际排名更为细化的排名[27]。
通过以上举措,不仅提升了塞尔维亚高等教育项目的国际化水平,也为贝尔格莱德大学、诺维萨德大学、克拉古耶瓦茨大学和尼斯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不断提升作出了贡献。
虽然高校学生的国际流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外流,但国际流动带来的高校学生国际化水平提高可以使他们在国际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塞尔维亚目前不断加强国内学生国际流动和吸引国外学生来塞交流力度。
一方面,为促进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学生的国际流动,塞尔维亚建立了监测学生国际流动的专门机构。塞尔维亚教育与科学和技术发展部专门负责统计本国高等教育领域所有学生交流项目。为了支持本国学生参与国际项目,塞尔维亚政府规定,对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学生每月可获得200欧元资助;而参加专业学习国际项目的贫困学生每月还可获得100 欧元的资助[28]。据统计,在塞尔维亚高等教育领域,自2017年至2020 年,在国外学习或职业培训超过3 个月或获得15个以上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学分的项目数量从632 个上升至841 个;在伊拉斯谟计划中参与的项目数量由142个上升至440个[29]。
另一方面,塞尔维亚力图提高塞尔维亚在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度,吸引国外学生来塞交流学习。塞尔维亚将国际化的要求落实在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过程中,为国际学生开发学习支持系统,如为所有想学习塞尔维亚语的外国学生开发了塞尔维亚语在线学习课程等;为吸引国外学生来塞尔维亚求学,塞尔维亚为学生提供临时居留许可并设计较低难度的学习项目;大学被要求建设专门的英文网站,确保能在国际上公开展示学习方案。塞尔维亚大学国际化政策促进委员会还提出,希望高校能为国际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高质量咨询;将留学生纳入正常的班级并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为希望探索塞尔维亚文化、地理的学生提供项目支持[30]。2020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在塞尔维亚求学的留学生仍有11 419人,其中超过半数来自波黑[31]。2016 年至2019年,由塞尔维亚与乌克兰合作创办的乌克兰和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学生流动能力建设计划(MILE⁃TUS,Students’Mobility Capacity Build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Ukraine and Serbia)得到“伊拉斯谟计划”的资助,促进了多国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国际流动。
促进国内学生国际流动和吸引国外学生来塞交流是塞尔维亚促进学生国际流动的两个“车轮”。塞尔维亚促进高校学生国际流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各种类型学生的流动性,提升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在欧洲的地位。
推动国外同胞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塞尔维亚《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塞尔维亚一直面临着优秀专业人才流失的问题。自欧盟提出“人才循环计划”(BC,Brain Circu⁃lation)以来,塞尔维亚更加认识到国外同胞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巨大潜力。推动国外同胞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建立信息网络、搭建合作桥梁以及邀请参与决策三个方面。
为建立高等教育领域国外同胞信息网络,塞尔维亚大学国际化政策促进委员会建议:绘制国外塞尔维亚侨民受教育潜力图,建立国外高校塞尔维亚裔教职人员数据库;及时更新塞尔维亚门户网站上的信息,让外交官积极参与宣传塞尔维亚学习信息,增加国外同胞主动联系祖国、返回本国或与本国合作的可能性[32]。同时,塞尔维亚还通过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整体环境,吸引有才华的塞尔维亚裔研究人员回本国工作,实现“人才回流”[33]。
在联系塞尔维亚裔学者的同时,塞尔维亚相关部门主动为雇佣机构和本国高校搭建合作桥梁,方便本国高校与雇佣塞尔维亚裔学者的大学、研究所和公司进行联络、互访并建立合作关系。在此背景下,塞尔维亚于2017 年制定了联合研究项目的章程、形式、机制和程序,在若干领域建立高等教育的“英才中心”。“英才中心”通过日常活动包括主题信息日、会谈和工作坊,为研究人员提供支持,也为新项目的开发作准备[34]。
塞尔维亚支持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塞尔维亚裔学者参与学生联合培养或联合研究方案的设计,并向其提供资金资助或其他形式的支持。联合方案包括高校国际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联合研究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塞尔维亚重视发挥国外高学历塞尔维亚裔学者的作用,现已开启第四轮年轻学者的邀请,尤其是对学术型博士生的邀请[35]。
长远来看,塞尔维亚推动国外同胞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为了增强他们对本国高等教育的信心,提高国外民众对塞尔维亚裔学者和塞尔维亚高等教育质量的认可度,从而提升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将“国际化”融入政策、项目、人才等多种高等教育要素之中,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和院校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
塞尔维亚《国际化战略》大致可分为保障体系、教职人员国际化、项目国际化、学生国际流动、国外同胞参与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包括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战略计划横跨8 年,体现了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布局长远的特点。短、中、长期目标相互结合以及分阶段设计战略有利于塞尔维亚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不断动态调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策略以获取最大收益。例如,近年来塞尔维亚人口外流问题十分严重,针对此问题更新国际化战略和提升国内教育质量就成为了塞尔维亚高等教育战略设计的当务之急。
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短期目标距制定之时最近,所以也更为具体和贴近当时的实际情况。中长期目标相对短期目标而言具有更多灵活处理的空间,使负责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的相关部门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中长期目标同时又与短期目标共同指向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总体目标。由短、中、长期目标构成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共同引领着塞尔维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从而实现提升塞尔维亚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总体目标。
简·奈特认为,在地国际化和跨境国际化是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两股“潮流”,这两种“潮流”应被视为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的两个方面而非各自独立[36]。塞尔维亚《国际化战略》较为集中地体现这一特点。塞尔维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对内提出许多新要求,如对塞尔维亚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项目、教学过程、课外活动、本地文化联系和学术研究活动等都提出国际化要求。在课程项目上,塞尔维亚通过增加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项目的数量和外语授课学习项目的数量,提高本国高等教育项目的国际化水平。在教学过程上,塞尔维亚通过提高教职人员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能力,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在课外活动、本地文化联系等方面,由西巴尔干地区青年合作办公室(RYCO,Regional Youth Cooperation Office of the Western Balkans)制定的战略计划中,不仅包含教育、经济等领域的战略设计,还把促进西巴尔干地区的青年跨文化理解纳入战略目标中[37]。
与塞尔维亚在地国际化计划同步实施的还有塞尔维亚跨境国际化的相关举措。塞尔维亚在联合项目、外籍教师、国际学生、国外同胞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充分利用跨境国际化资源的目标和方法。塞尔维亚正在不断邀请塞尔维亚裔学者回到国内参与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至2018 年已提出18 项方案促进归国科研人员的专业发展[38]。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中,在地国际化与跨境国际化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积极推进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形成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新图景。
塞尔维亚非常重视法律体系与组织架构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保障作用,优先对其进行完善。在法律修订方面,近年来,塞尔维亚多次修订高等教育机关法律,把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法案修订的重要目的。塞尔维亚自2003年正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分别于2005 年和2018 年颁布和修订高等教育法,2019 年与2020 年又对其进行完善。在2018 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提高高等教育体系的国际开放程度被视为该法制定的目标之一。高等教育法的修订,使得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有法可依的新时代。
在法律和相关政策颁布后,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组织架构也随之形成。在国家层面,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受教育与科学和技术发展部、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认证和质量保障委员会、高等教育改革专家小组和高等教育组织的持续推动。在高校层面,塞尔维亚几乎所有大学都设立了国际关系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它们向外籍师生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并推动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除此之外,塞尔维亚公共政策秘书处也为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支持。在组织架构上,塞尔维亚不但形成了从国家部委至高校和社会组织的纵向组织体系,还组建了以多边协定小组为代表的灵活高效的工作团队,对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给予持续关注和决策建议。
自2016年提出并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以来,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持续推进,大学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塞尔维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重要国家,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对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构建由国家、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构成的保障体系可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先行之策。当前,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短板主要集中在法律政策保障缺失和高校能力建设不足两个方面。面向2035,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应着力解决战略布局、防范机制、质量保障等方面的问题[39]。国家、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发挥独特作用,在战略设计、风险防范和质量提升等方面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在国家层面,我国可颁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相关法案,为跨境办学、资格认证、人员流动、项目共建等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方式提供法理依据。在政府层面,相关部门可筛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优先领域并建立健全跨境合作的规章流程,同时借助高等教育领域人才、知识互通推进合作纵深发展。在高校层面,我国高校可制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合作的策略及准则,用以指导高校各部门的人员流通、项目合作、跨境办学等国际化事宜。我国政府与高校还可合作成立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政策研究所和智库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建言献策;在对他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寻求互利共赢之道。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所形成的合力,可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国际影响力是评价高等教育项目国际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虽然以境外办学为代表的国际合作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但存在办学同质化等问题[40],国际影响力难以显现。我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时,可利用大国优势,注重提升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提升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依托高等教育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跨境国际化项目为例,我国可充分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联合项目培养可持续发展型专业技能人才,在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中助力当地企业转型和产能转换,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力。二是我国高校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大学的国际化既能保证和促进大学以国际开放的胸怀、视野和手段学习吸纳国际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方面最具先进性的经验,又是主动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大学声音及发挥中国大学作用的必然选择[41]。我国高校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合作时,需着力提升合作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高对项目质量、人员配备、技术支持、社会价值、文化构建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寻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国际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经验,从而发挥引领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海外华人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充分挖掘海外华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潜力,是我国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互惠的可行之策。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国际格局和各国人才政策有所变化,全球人才流动也随之出现新局面[42]。我国可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在人才流动和知识创新中的“传帮带”作用,把握时代契机,实现人才回流和知识增益,加快建设我国人才高地。
进一步发挥海外华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纽带作用,相关部门可从组织和人才两个层面进行考量。在组织层面,我国或可加强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与海外华人所在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海外华人这一纽带积极建立健全组织间的跨境合作和交流机制,形成不同国家间、不同文化间的优势互补;还可围绕重点地区的海外华人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聘任当地优秀华人作为专职顾问,充分发挥其核心引领作用,使海外华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承担更重要角色,发挥更大作用。在人才层面,我国可注重引进海外华人中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既可缓解“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过程中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也为海外华人中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与平台。我国还可积极联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产业界、教育界的华人,征求他们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通过聆听域外声音,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