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萱 杨维鑫 刘雅静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爱国古诗词中包含了古往今来华夏儿女的赤子之心,是我国璀璨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每一首爱国诗词背后的故事都值得学生了解,每一位爱国诗词的作者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凡事预则立”,为了更好地开展爱国主题古诗词教学,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以确保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为使爱国古诗词拓展课程更具有可推广性,先在试点学校进行课程实践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步骤。
爱国主题诗词拓展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小学高年级即第三学段学生,该学段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古诗词学习经验,能够借助想象理解浅显的诗词内容;能够通过诵读获得情感体验;能够做到熟读成诵,积累优秀诗文约50篇(段)。在上述学情的基础上,爱国主题诗词拓展课程目标的确定将从语言层面、思维层面、审美层面、人文层面等四层次出发。
1、语言素养层面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本课程则是作为小学语文必修课之拓展课程。因此,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水平的拓展课程目标,是其他层次课程目标的基础和支撑。关于语言素养方面的目标主要为以下几点:
(1)通过联系前后诗句、迁移必修课诗词学习经验,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古诗词中词语的生僻词义、古今异义,了解古诗词词语的词性活用;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学生能够识别古诗词句式的倒装和省略,扫清诗句理解障碍;
(3)通过拓展历史资料,学生能够了解古诗词典故含义及历史内涵,尤其是具有爱国色彩的典故。
2、思维素养层面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既有作为学科课程需传授学科知识的任务,也应担负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拓展课程,也需将此作为课程目标。同时,结合第三学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特质,该阶段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关于思维素养方面的目标主要为以下几点:
(1)通过借助想象构建诗词情境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2)通过对古诗进行类比、分类学习,学生具备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3)在理解诗句大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创作还原诗境,锻炼自身创作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3、审美素养层面
孕育于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其自身便带有审美价值,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审美意识培养素材。同时折射在爱国主题诗词上的忠肝义胆、忧国忧民意志,也是不能忽视的珍贵的情感审美资源。因此,关于审美素养方面的目标主要为以下几点:
(1)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品析词句,体会诗词语言的对韵、简洁之美
(2)学生能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感受诗词意境之美。
(3)学生能够在体会作者情感、揣摩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悟人物之美。
4、人文素养层面
人文素养是本课程最具特色的部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无私地抛洒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探索发展的史诗。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感悟,触碰到历史上的爱国人物,从而得到感染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
中国古诗词资源纷繁复杂。首先诗词体裁类别众多,刘坡公在《学诗百法》的第八纲中就罗列了歌谣、乐府、五古、七古、律师、绝句等二十五类诗体。[2]其次,诗词难度跨度较大。以作者为例,白居易诗词语言写实平易,易于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和把握。而辛弃疾作词则喜好堆砌掌故,给学生的理解创造了障碍。因此,研究人员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以爱国主题作为基本筛选标准,结合诗词的体裁与难度,从包容性、关联性、趣味性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遴选。
从体裁看,课程内容的选择涵盖了古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等四类诗以及小令和中调两类词,旨在学生可以构建较为完整的诗词基础知识体系。从诗词向外拓展的视角来看,课程内容的选择并不局限于诗句本身,而是囊括诗词背后的创作者以及外围的历史环境、文化传统等。诗词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显,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和所处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更好体会作者情感,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诗词有生命的,背后的作者和历史都是鲜活的。在课程内容中融入的轶事典故,不仅能增添课程趣味性,而且还可以丰富人物形象。如向同学们介绍岑参“赤亭教子”的故事,就可以展现一个武事将领对于边疆文化教育的重视。因此,岑参在学生心中就是一个多面、立体的人物,而不单纯只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依据高年级小学生学情,研究人员将所选诗词分别对应古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四类体裁以及小令或中调一种词体。每一课的教材则编排为原文呈现、注解释义(注意啦)、作家介绍(跟作者交个朋友)、阅读思考(小脑瓜动起来)、联系现实(沟通古今)、自我表达(小小创作家)五个模块。研究人员在教材中插入生动活泼的插图如作者肖像、意境山水画等,同时针对诗词中涉及到的专有名词,研究人员尝试采用以图释义的方式,以具体形象加深学生印象;作者介绍模块以作者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主人公编写,以作者口吻讲述人物经历、轶事典故以及心理活动;诗词已远,爱国教育在今。而通过学习古诗词达到激发学生爱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则需古今相联系、沟通。如从《送人赴安西》中的边疆将领联系到戍守边境的解放军,从辛弃疾关联到戎马半生的抗战老兵,该设计意在于古诗词与生活经验之间搭建起桥梁;研究人员在教材后部留下一处空白,学生可以将理解的场景、主题以及自己生成的体会感悟转化为画作,用学生喜欢的方式鼓励其主动输出。
研究人员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素质拓展部达成合作,于天津市南开区中营瑞丽小学开设为期一年的爱国主题诗词课程试点。开课时间为小学每周四的最后一节课,一次课时讲授一首诗词。课程以爱国古诗词为教学内容,通过讲授法,问答法,谈论法等带领学生品读爱国诗词,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并联系现实生活,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
1、初读诗词,初步感知
在课前,教师将教材发给学生,其中形象、有趣的插图在第一时间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学生会注意观察插图,对诗词内容形成自己的猜想。教师选择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创境导入法等恰当的方法导入诗词,激发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诗词。初读诗词,学生会因为字词含义难懂,句子结构复杂等因素存在朗读、理解的障碍,教师利用讲义中的注释和多媒体资源,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能了解诗词大意,感知诗人笔下的世界,对诗词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如讲解《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中的上阕时,教师让学生观看图片,或者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如电视、电影呈现过的画面,想象自己身处一个破旧昏暗的、有老鼠蝙蝠的房屋中,再闭上眼睛,快速扇动纸张,听“破纸窗”发出的声响,体会阵阵寒风带来的凄凉之感。学生在创设出的情景中更能身临其境地感知作者的处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内容后,针对个别学生的疑难点进行解疑答惑,或开展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后教师同学生一起朗诵诗词,加深感知,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
2、联系现实,丰富情感
在初读诗词的环节中,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联系古今生活,拉近学生与诗词、作者的距离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唤醒学生的爱国深情。教师结合诗词主题,将古今征兵制度,军人的贡献等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新颖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现实事件、具体事例中更能激发起爱国热情,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3、自我表达,主动输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输入的过程,还应该将课堂内容内化并输出。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在教材的留白处自由发挥,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情”,“我笔绘我想”的形式,根据诗词内容写几组对话,画一幅符合诗词主题的画等。学生亲自动手,调动自己独有的经验和情感,发挥发散性思维,用文字、图画直观地表达所观所想,感受诗词学习的乐趣。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内涵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也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检验学习收获。
研究人员将教材编排为上述五个模块。其中“沟通古今”以及“小小创作家”这两个板块能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团队对这两个板块进行了灵活的调整:修订版教材丰富了两个板块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自由发挥的空间。如在 “沟通古今”的板块进行知识拓展,自主分享奋斗者、革命者的事迹,在“小小创作家”的板块鼓励学生进行绘制手抄报,编写绘本等活动。
同时,在课程实践中,研究人员也看到了需要改进的问题。选择的诗词时代背景相近,这对学生学习爱国诗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修订版教材按照朝代划分为先秦、隋唐、宋元、明清、近代五个时间分期,为学生体系化地学习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国情感提供了更清晰的素材。
小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且了解的历史知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所以古诗中描写的画面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各个时代的爱国古诗词的内容和意义也不尽相同,这增加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一些电影、电视、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处境和感情。教师借助影视资源打破时空的局限,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感知诗词的画面和情感。学生在观看影视的过程中也能了解不同的社会背景,对历史有一些初步印象。影视资源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仅在课堂中收获新知,更能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
基于前文所述,小学爱国古诗词拓展课程开发与研究分为课程设计与课程实践两部份。课程设计可以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编排三部分。在进行课程目标设计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综合爱国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情以实现对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一方面要掌握诗词作者的文字语言,另一方面要考虑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两相适宜才可被选为教学内容;在教材编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拓展课程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设计沟通古今和小小创作家板块,将古诗词从历史和课本上请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实践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和推荐相关的视频资料,实现学在课堂,学不止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