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春
(潞河中学 北京 101100)
2019年九月份开始,全国语文教材统一使用了人教版教材(2019版)。与以往人教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每个单元有两条线索:语文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
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灵活处理每一个单元的具体活动,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阶段,除了备教材,还要更多地备学生,在情境活动设置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不同的情境活动。
人教版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人文主题为“青春激昂”。“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人文主题“青春激昂”更多地和刚刚踏进高中学生的激情蓬勃、浪漫诗意融合在一起,无论是阅读优秀的诗歌,还是小说,都能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一定的共鸣。这个单元一共有5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诗歌和小说分成了两部分来进行。5首诗歌在学生整体阅读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活动:现在学校要举办“青春激昂”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如果你作为学校的老师,你会给参加这次朗诵会的学生推荐哪首诗歌(可以是与主题相符的非本单元的诗歌),从朗读要领、诗歌内容解读等方面做出书面的指导;如果你是参加这次朗诵比赛的学生,你会选择哪首诗歌(可以是与主题相符的非本单元的诗歌)来参加比赛,请写出具体的理由;如果你是这次朗诵会的主持人,具体朗诵篇目就是本单元的5首诗歌,请你写一段主持人的串讲词,要求5首诗歌都要涵盖在串讲词中,串讲词要体现诗歌的内容或情感或意境等方面的联系;如果你有很好的创意,在符合本次朗诵会的主题前提下,也可以自己创作作品参赛,请把你的创作作品写下来,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分享。
诗歌部分通过这种形式的情景设置,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在进行过程中学生有着积极的热情,投入到语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展示环节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或者是精美的课件,或者是深情的朗诵,或者是有感情的主持词。这样的学习过程既习得了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适合诗歌类教学的学习。
两篇小说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通读《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勾画出文中与细节描写有关的句子和段落,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处写一段赏析文字,要求从语言、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来写。通过这样的设置让学生走进小说,感受小说的语言文字魅力。然后设置了这样的情境,班级要将《百合花》和《哦,香雪》拍一个微视频,现在正在海选演员(茹志鹃、小战士、新娘子、香雪、凤娇、“北京话”),你会参演哪个角色?说一说你这样选的理由。这样的一些情境活动设置可以关照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完成单元教学要求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要求。
小说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类文章,尤其是故事性比较强的小说,学生喜爱读。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时候只单纯停留在读,对文章的主旨、思想思考较少。在这样的学情下就要通过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慢慢走入小说的内在,不仅停留在表面的阅读。通过上面环节的设置,学生就能够通过阅读,走近小说中的人物,进而很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不同单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各不相同,每一个单元都要求教师进行重新的整合与情景任务的设置。部编版教材第二单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与写作”,人文主题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依据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的要求,我主要设置了三个板块:人物通讯,新闻评论、古典诗歌。写作贯穿在三个板块之中。人物通讯板块侧重人物通讯这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群文阅读,并尝试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写作人物通讯。人物通讯体裁学生不是很陌生,但兴趣点不是很强。为了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把人物通讯改写成一篇人物传记,通过这样的改写学生能够从中发现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的不同,把握人物通讯的特点及要素,还能更好地把握其中人物的特点及社会价值意义。
新闻评论侧重单篇阅读,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的有关理论知识,并能够迅速提取评论中的重要观点。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同时训练学生进行新闻短评的写作。通过提取信息的训练,增强语言基础知识中提炼观点的训练。通过新闻短评的写作,让学生对新闻类作品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把握新闻短评的要素和要求。在新闻短评的写作过程中,角度的选择对新闻评论非常重要。面对某个事实或问题,评论的角度不同,文章面貌往往迥异。思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其呈现的事实,考虑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论。
古典诗歌板块在了解古典诗歌有关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对《诗经》中的与劳动有关的诗歌进行了微专题探究。给学生指定了《诗经》中与劳动有关的诗歌八首。《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周颂·良耜》《大雅·绵》《魏风·伐檀》《豳风·七月》《小雅·无羊》《周南·关雎》首先了解诗歌写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涵泳,找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接下来还原当时的劳动场景,并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劳动场面的微写作训练,要体现作者的情感和反映的现实。最后把学生作品集结成集子,作为学习成果留存。
因为本单元是与新闻媒介有关,所以进行了媒介研究的情景学习设计。步骤一: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从中挑选出三四篇你认为比较优秀的新闻作品。步骤二:小组合作,从报道角度、新闻价值、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步骤三:每个小组按照标准评选出消息和通讯各一篇,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
必修上第七单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是“ 文学阅读与写作”,人文主题为“自然情怀”。根据这个单元的单元特点我主要采取了群文阅读的形式。本单元四篇文本都是写自然景观的文章,其中都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情感体验,每个作者又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依据这些特点,让学生课查找四篇文本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整理自己的学习卡片。然后通读四篇文本,结合任务单进行梳理思考。任务单内容设置了描写对象、意境氛围、作者情感、语言特色四个方面,通过通读熟读填写任务单,然后在课堂上小组沟通,完善学习任务单,最后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任务单,并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文本能够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并与同学互相交流,碰撞不同的思维火花。展示又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思考不同作家对某一个地方所怀有的特殊情怀的缘由,可以课后查找资料佐证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用文字记录自己对某一个作家情怀的探究,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让学生打通了文本之间的限制,同时还能够发散思维,形成更广阔的的阅读视野。散文阅读时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要付诸文字,进行文学写作。单元学习结束后,结合单元学习任务布置了一篇散文写作:《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要求:选择深入心灵、留下印痕最深的一处风景,调动丰富的感受,品出自然景物中独特的意蕴。不少于700字的散文。通过写作调动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本单元是否有所收获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大单元的整合教学外,有些经典篇目也需要老师进行单篇教学,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篇辞赋,就是采取的单篇文入手,结合陶渊明的个人经历及他的其他作品,深入分析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感。课堂上采取了一下的教学形式。
课前预习
课前结合课后注释自主完成对《归去来兮辞》这篇辞赋的文意疏通,完成一下作业:通过你对《归去来兮辞》内容的把握,结合老师所发的材料及之前所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一篇题为《初识陶渊明》的小短文,其中要写出《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的情感,对于陶渊明的归隐你如何看待两个内容。
问题呈现
分类整理后,整合学生问题,《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情感体现在对回归田园的愉悦。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种认为陶渊明归隐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名利的高尚情操。一种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逃避现实,及时行乐的的生活方式。
对于学生的这两种认识,我没有直接给出老师的想法,而是引导学生思考: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名利”这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肯定陶渊明,那从肯定的角度陶渊明的高尚情操是什么呢?他的情操体现在哪呢?他的归隐真的就是逃避现实、及时行乐吗?带领学生再一次回到文本中,从解析课题开始一步一步分析深入。
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以目传情,以目示意。文章的标题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解读文章内容的隐形信息。要体会陶渊明的情感,把握他的归隐情怀同样也不能忽视题目。 “归”是“返回”的意思,返回田园,田园对于作者来讲是作者的精神所属,心灵所向,所追求的地方,也是诗人人生的必然归宿。印证了学生在预习时在这篇辞赋中感受到的作者回到田园的那种欣喜愉悦。感受到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生活的悠然惬意,那陶渊明的回归就没有过情感上的纠结吗?针对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文本具体内容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勾画出于陶渊明归隐有关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所隐含的作者的态度。并出示朱光潜和鲁迅先生对陶渊明的认识,印证学生的理解。
朱光潜: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正因为陶潜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同时补充陶渊明的四首诗,《饮酒其五》《归园田居》《杂诗其二》和《杂诗其五》,让学生体会其中表现的是陶渊明的哪一面?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杂诗 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杂诗 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这两首诗中“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体现了陶渊明夬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岁月虚掷不得实现的无奈。带领学生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又感受到了他在回归与入仕的不归间的矛盾挣扎,这就构成了一个真实伟大的陶渊明。让学生心目中形成的陶渊明的人物形象是立体、饱满而生动的。
接下让学生思考:这样真实伟大的陶渊明在面临“回归”与“入仕”的不归抉择时,内心也是矛盾纠结的,那这种矛盾、纠结的根源是什么呢?
《归去来兮辞》中可见根源为“质性自然”“心为形役” “口服之危”。《杂诗 其二》《杂诗 其五》这两首诗中都反复强调了“志”,这个“志”其实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儒家倡导的入仕为官,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陶渊明也同样有“大济苍生”的志向与追求,而官场的污浊让陶渊明倍感压抑,“质性自然”之本心促使陶渊明归隐,让他彻底摆脱了“樊笼”“尘网”一样的官场,使内心从形体的役使中解放出来,“得返自然”。
有同学认为,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真是一种逃避现实,及时行乐的的生活方式。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呢?这里是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分析的高度和结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认识到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归自然有逃避现实的一面,没有问题,但我们不能因这一点而否定陶渊明。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陶渊明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孔子曾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种思想对陶渊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动荡不安的东晋,门阀制度盛行,官场一片混乱的时候,陶渊明选择了“邦无道”“独善其身”,此时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占据上峰,本就“质性自然”的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这中归隐,是陶渊明自我人格尊严的坚守,是对独立自由的精神家园的坚守,是陶渊明 “固穷守节”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正是陶渊明的高尚情操,而这种坚守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这种坚守并不是及时享乐。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更多的开始关注自身,也就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比如,我们熟悉的《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也是东晋人,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中作者也有对生命的认识:“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管是王羲之,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陶渊明,他们体现的不仅仅不是及时行乐,而恰恰是因为对生命的热爱,他们认识到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想要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之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是对生命本体的一种尊重,是享受生命。不想让自己的生命耗费在自己认为无意义的事情上。所以陶渊明选择了离开官场,坚守自己的内心追求,回归了田园。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也能对课堂学习及时反馈。课上完成了这样的题目:请写一段文字,评价你心中的陶渊明。 要求:表明观点 阐发理由,50—80字。尽量用散文式的语言来写。
有同学不能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离现在已很久远,而今天我们依然在学习他的文字,那我们到底要学什么呢?陶渊明在今天有什么样的时代意义呢?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陶渊明内心的坚守,为什么总有人触碰道德的底线,为什么总有人不计后果。就是因为内心缺失了自我道德的坚守,告诉学生一个人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通过这样的单篇教学,再加上适当的拓展阅读,能够让学生对一个人物全方位的了解,对人物的认识不仅停留在一些苍白的语言概括,而是能够较为立本丰满的看待一个文学上的人物。
总而言之,人教版教材(2019版)有新思想,也有新内容,作为一线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还是要紧跟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及时转变已有教学的一些固有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从任务群和人文主题入手,关注学生的阅读,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体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