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梓源
(大连市旅顺口区迎春小学 辽宁 大连 116041)
如今的社会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如果仍然按照从前的方式去培养学生,学生将很难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竞争优势,其自身也难以与正在转型的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并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各种挑战。小学是学生正式接受系统教育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学借助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确立起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世界的感受能力,并对个人与国家社会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具有一个完善的道德品格,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发展背景影响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坚持两个基础原则:第一,着重培养的原则。在实际进行教学时需要将语文思维养成以及认真严谨的语文学习态度当成是重点的培养对象,让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同时可以对语文学习构成一个准确良好的认知,使其能够形成一个语文知识学习体系,形成一个准确的语文思维以及语文学习意识,具备语文阅读和解题能力。所以,教师在具体进行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对小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切忌忽视语文的阅读理解,最终导致教学侧重点存在差异,针对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形成负面影响。其次是需要关注综合性的培养原则。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并不是对单独技能的培养,除此之外也不是单一的针对某一项素质去培养,其侧重的是将技能以及素质给予有效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二者的培养,使得小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语文阅读与理解的技能,并且需要具备强大的核心素养。
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辨别更偏向与从自我的感性出发,因而比起教师利用语言进行长篇大论,学生往往会对教学氛围更能感同身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个更加清晰立体的认识,借助情境再现的功能,学生可以切实地感受到语文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从而对作者的思想感受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且情境教学是一种偏向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这刚好和小学生的认知方式高度契合,教师将本堂课所要讲授的抽象内容利用情境的方式具现化,使其成为可看、可听、可感的内容,方便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语文学习,有效培养其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和探索兴趣。故而教师必须要将情境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通过情景的创设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进行实践中感受语文更深层次的魅力。比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模拟春节时期的真实场景,然后让学生在体验情景的同时说一说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春节习俗,和自己知道的有什么不同,自己家在过春节时还会有什么特殊的习惯等等,通过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节日策气氛,来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传统文化习俗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境教学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限制,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在模拟真实的生活当中学习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探索的兴趣。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它的学习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厚积薄发,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不断进行积累获得提升的。故而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学生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鼓励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感受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以生活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腊八粥》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在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制作腊八粥,然后将制作的过程写成一篇日记,有些学生无法制作腊八粥,那么他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课文中所展现的知识进行深度的扩展探索,比如腊八粥的历史由来、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古代的腊八粥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等等,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想要进行的生活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助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外引内连,触类旁通
“外引内联”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所谓“外引”,即在教学中适当引述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事例,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教《长征》一诗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飞夺泸定桥》等课文,学生通过联系,深刻认识到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真正领悟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实践证明,“外引内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联想的思维,有利于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深入探究的动机,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鼓励竞争,激活思维
有位特级教师执教《落花生》一文时,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点看课文,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小小的辩论会:“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桃子一样的人,为什么?说明你的理由。”学生很快分成了两组,辩论得非常激烈。事实证明,这次辩论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演讲才能,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要重视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首先是指教科书阅读。教科书是编者精心选编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 关于教材阅读,我建议:切忌泛泛而读,要抓住一点,深入下去。在教授《灯光》一文时,围绕“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让学生通过阅读品读重点语句,感受革命先烈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加倍珍惜。如此长期坚持,学生必然受益匪浅。
2.要重视课外阅读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赏析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当孩子们沉迷于某些情意绵绵的情节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导向;当他们阅读只注意故事情节时,教师要教会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比如教《草船借箭》一文,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题目中的“借”用得不对,理由是“借”应得到别人的同意,诸葛亮“借”箭明明没有取得曹操的同意,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我点拨了一下,问:“那书中为什么要用‘借’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在这类学科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属于核心素养之一。所以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更加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充分锻炼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而教师在构建语言环境的时候,也可以将各种教学工具充分运用起来,通过教学工具的运用,让语言环境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语言环境的效果。
例如,在《日月潭》一课教学中,文章通过文字描写,给读者展示出日月潭的美景,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日月潭,所以通过单纯的阅读文字,很难真正感受到日月潭的魅力。因此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日月潭的美景视频或者图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对文章中描写的日月潭景色进行想象,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学生朗读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尝试讲述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景色,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在任何学科教学中,课堂问题的设置都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所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巧妙地设置问题,通过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和交流当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交流能力。而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包括年龄差异、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等,然后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画杨桃》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且培养学生的阅读态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内涵,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类似“文章中‘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的反应是什么?老师和同学看到‘我’的画之后反应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主题,在锻炼和提升自身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能充分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能轻而易举地下结论,需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才能保证看待问题很客观和全面。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所以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愿意更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生活实践内容的融入能够让语文学科更加贴近生活,也能拉近学生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丰富文化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生活实践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深化学生的体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收录的课文内容都具有较高的鉴赏性,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也是核心素养内容之一。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1.构建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通过情境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找出独属于自己的世界,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效果。采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情境教育的方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采用构建情境的教育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对于各种事物有极高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因此,采用情境构建的方法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使得学生紧随老师的步伐思考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2.构建生动课堂,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初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与应用知识点,更加关键的是在了解知识点的前提下懂得学习。所以,老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乐学”作为懂得学习的核心所在,有效推动新课改的落实,给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形成学生兴趣至上、轻松学习的优秀习惯,借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分体现自身的主导价值,主动合理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借此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效果。
3.应用互动训练,锻炼语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如何也是评价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考虑到小学生有限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想要单纯依靠他们自己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并学会如何正确地应用语文知识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语言、行为及思维上的交互,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4.设计趣味活动,强化应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想要实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就必须要让学生真正进入到生活中进行语文知识的感知和体验,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会到语文知识的价值,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实现小学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5.重视创新思考,提高个人素养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充分体现了思考与学习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具备自我思考的能力,才能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从而形成核心素养。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对学生展开合理有效地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思考的能力。第一,老师应当使得学生具备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其中还包括了对文章内容观念的质疑。第二,使得学生懂得这个问题是否存在探究的意义。第三,将最终得出的结果深刻铭记,熟练应用。
6.形成高尚品格,构建发展观念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终生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理念,此外,它同时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针对这个情况,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当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观念,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下养成高尚的品德。除此之外,使得学生懂得终生学习的价值,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构成正确的三观。
素质教育的兴起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要想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好,提高个人综合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做好培养者的角色,根据长时间积累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发言的信心,规避传统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更好的掌握语文学科知识,还能受到良好的文学素养的熏陶,提升自我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