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艳 俞航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迅速蓬勃发展,人们的信息传播等方式正悄然地经历着一场全新的“微革命”,“微课”就此应运而生。微课的出现,是时代变化引起的教学系统的新变化,其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微课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和效果研究自然得到了关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它将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新平台。
一、把握微课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是一种结构化的数字资源,它运用了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和过程以及扩展素材等特点。胡铁生对它进行了定义: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它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发的一种情境化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从这些界定中可以看出,微课是原有课程精华部分的浓缩,它将原有课程分解成若干个微小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微课的特点体现在教学内容比较精练、主题鲜明,一节微课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或是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某一个疑点展开,体现的是核心知识点;也可以是课堂中的某个主题和教学环节,抑或是对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介绍与讲解,针对性非常强。它的教学时间较短,一般制作的学习视频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不会让学生观看时感到疲劳。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能够持续有效集中的时间则更短,微课的视频时长符合他们的学习认知特点和视频驻留规律。而且,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短暂的、零碎的时间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了解教学现状,寻找原因对策
(一)外部因素导致学习基础差异大
从学习兴趣方面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喜爱程度很高,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充满了热情,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当好,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很不错。但也有一些学生,因生活环境、家庭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在学习基础、习惯、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样,课堂上就出现了两极分化,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师就要花相对多的时间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加工。因此,教学活动很难满足所有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
(二)个体因素导致知识遗漏率高
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讲清任务需求,分解知识点, 之后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操作方法,前半节课会讲解得比较细致,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后面的练习时间就不一定充足。加上后半节课学生都是凭回忆进行练习,根据小学生的遗忘规律,有些环节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已经回忆不起来,或是其上课时注意力没有集中,根本就没在意那个环节的操作方法,于是练习就在某个环节停顿了,导致后续练习无法开展。长此以往,课堂学习效率得不到保证,学生的信息素养无法得到提升。
三、发挥微课优势,促进教学变革
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注意范围小,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处在发展阶段,整体上还保持在一个比较浅顯的层面,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深入开展,但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强,比较容易接受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的、适合简短教学内容呈现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信息技术学科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为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微课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每一节课上学生都有大量探究任务和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这些活动时间都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这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硬件条件去学习微课。而且,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能为学生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借助于微课的微教学模式,能更充分地、更高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教学。
(二)微课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知识构建
教学中的一个议题、一个重点、一项活动,都可以成为一节微课,这些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疑难问题进行设计的,其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非常明显,可让教学活动顾及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微课的可重复性、可选择性特点也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灵活。微课内容针对性强,都是围绕特定的知识点,学生可边看视频边进行操作学习,可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地掌握所学知识。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构建知识结构,从而拓宽视野,提高其学习水平和能力。
(三)微课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差异化学习
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微课可以作为个性化学习的辅助手段,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不同学习方式。基础薄弱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多次、反复从容地观看视频,一步一步学习基本知识技能,直至完全掌握,以逐渐缩小与他人的差距,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信心。基础相对好一些的学生则可以大大缩短学习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新知识,能很好地查漏补缺。这也是微课的一种优异性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拓展资源,学生通过微课查漏补缺能很好地帮助自己强化巩固已学的知识。
四、探索应用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微课在课堂上和课外都可以使用,课堂上微课会成为“老师”,成为指导学生一步一步操作的帮手,学生在课外使用,微课就又变成了预习新课的资源和巩固已学知识的好帮手。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微课更加适应课内,在课堂上使用的可能性与频率远远超过课外使用。
(一)细化学习内容制作适用类型的微课
依据李秉德教授的见解,微课大致可以分为讲授、问答、启发、讨论、演示、练习、实验、表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11类。这是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也更方便广大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增强微课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
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综合不同类型的微课,制作开发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
演示类的微课是信息技术课上比较常用的类型,是以直接感知为主,针对具体的实例演示操作的方法,并在操作中强调需要注意的细节。其很适合操作任务比较明确的教学模块使用,如“画图”“文字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Scratch语言”等。讲授类的微课主要讲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比如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Scratch语言中舞台属性、LOGO语言中画等边三角形等时,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并确定转动度数,进而理解掌握这些画图的方法。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的微课,主要以引导探究方法为主,尤其适合在物联网技术模块和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时使用,可以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指导学生探究操作方法。
(二)利用微课化差异为个性财富
学生间存在着不尽相同的个体差异,参差不齐的操作技能在学习中出现是不可避免的。40分钟课堂时间的限制,让老师对学生的疑问往往不能一一解答,浪费时间的统一解答效率又不高,会致使其他会操作学生的时间白白浪费。
而此時微课的魅力就能得到完美的展现,老师可以按操作难度针对知识点制作难易度适中的不同层次的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取相应级别的微课,这样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微课可以反复观看的优势更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可以一步一步跟着微课操作,在反复观看中加强记忆,事半功倍。而操作能力好的学生在看到一些简单的操作时可以选择快进观看,留出更多时间去思考、解决更高水平层次的问题。
例如在讲Word中的“插入表格”一课时,就可以按不同级别制作微课:教材中的范例再现可以作为初级课的标准,让学生学会在Word中制作表格的操作方法,并强调如何合并单元格、调整单元格列宽、行高、单元格对齐方式及设置单元格底纹等;中级微课是在初级的基础上,讲解学习如何为表格设置边框;高级微课不仅让学生学习制作、修饰表格,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设置整个文档的页面边框,进行文档美化。不同级别的微课适合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可以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各自的收获。
(三)利用微课创设自主探究平台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更新频率快于其他学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优势也高于其他学科。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好地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中实现。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型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微课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微课不但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当然,微课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学习主题,更要将知识点细分并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制作开发出真正有用、实用的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