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琳
一、“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
提出“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小学科学教学范例是一种基于科学探究原则的、建构主义的学习。在初期的游戏阶段,学生基于课前对材料的准备,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运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性游戏。研究性游戏是具有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实质上,研究性游戏和科学实践是等同的,其主张在教师主导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允许学生运用多种科学素材进行广泛的、基于经验的研究性游戏。学生在“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对实验现象的讨论,相互观察对方的研究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提供数据的反馈、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得到提升,科学思想观念得以更新。
二、“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教学设计的价值分析
(一)从实施策略来看,“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教学设计具有实践价值
“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教学设计在单元教学之前,由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分组、确立小组名单、调整小组名单。之后,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各自查找并记录单元实验时所需用到的材料,并将自己带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圈出,对日常生活中找不到的材料,小组讨论可否用其他材料代替。在“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讨论,最终学生决定用收纳盒(又名“科学工具箱”)将自己列出的实验材料下节课带到教室以备游戏时用。因为实验材料是学生自己讨论与准备的,在做实验之前与实验后,材料都密封在科学工具箱里,所以避免了常见的问题式教学设计中,学生只要看到实验器材(即使是几个一次性杯子、几张纸)就会坐立不安,至于老师此时讲了些什么、后面实验需要做些什么等等完全不知道的现象。在实施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自制力更强,课堂效率更高。
(二)从活动策略来看,“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教学设计具有思维价值
一般而言,一节课的游戏时间从15分钟到30分钟不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兴趣的驱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操作实验、生成假设,进行检验、观察、收集、分类,记录数据、做笔记、检验假设并且评论发现结果。研究性游戏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感性的经验,学生在此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科学概念,避免了传统课堂中的学生实践活动“蜻蜓点水”的现象。“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教学设计将问题交给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调动起来,结果是教师“懒”了,学生勤快了;教师“傻”了,学生聪明了,整个过程无形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进步。
(三)从评价策略来看,“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教学设计具有指导价值
在听取报告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在游戏阶段的观察进行总结、记录、思考交流,并将自己的发现与科学概念相连,避免了做实验时只是简单观察、随意看看就无所事事的现象。这一过程,让学生建立了研究经验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意义的探讨,巩固了科学知识基础,主动评价与修改组内、组外同学的实践结论,对其自主评价具有科学指导价值。
三、“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教学设计实例
研究性游戏课堂下的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的疆界”;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创生,还有意义的显现;教学不再是线性的,而是丰富的、回归的、开放的、生成的。 以下笔者以“认识空气”单元内容为例,诠释 “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价值。
(一)“认识空气”单元教材简析
“认识空气”单元(以下简称“空气”单元)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本单元在学生对空气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多个简单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相关性质,例如:空气像粉笔、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且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空气像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一样是有质量的;空气是能流动的,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形成了风。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大脑需要高速运转,设计相应的实验来验证空气的相关性质,其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及生活中的观察体验,认识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知道利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二)“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在“空气”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创造性与想象力的發展离不开研究性游戏。爱因斯坦说过,人类发展进程的进展上创造性比知识更有影响力。儿童的创造性来自其在学习过程中不停地动手和游戏,来自新形式的出现。
1.“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的前期准备
通过对“空气”单元教材的简介可以发现,本单元实验及学生活动较多,知识点容量较大。为了能使“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在本单元得以更好地应用,在对本单元预习阶段,学生首先用半堂课时间自主分组、确立小组名单、调整小组名单(根据学生能力及座位就近原则)。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课题查找,记录课本上“空气”单元实验时所需用到的材料,将自己带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圈出,对日常生活中找不到的材料,小组讨论可否用其他材料代替。在师生的共同商讨下,最终他们决定用科学工具箱(如图1所示)将其列出的实验材料下节课带到教室以备游戏时所用。
2.“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自主准备科学工具箱的基础上,多媒体大屏幕出示“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的主要任务、注意事项及时间要求。以下呈现三个教学目标案例,不同于传统的教案上所列出的目标,“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的教学目标中的每个游戏都建立在科学大概念的基础上,并通过多媒体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促使活动更具方向性与目标性。
案例1:空气占据空间吗
·你认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用多种方法证明你的想法。
·空气能压缩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尝试用科学工具箱中的材料做个“压缩空气枪”,怎么做能使空气枪的威力变大?
·记录(可以选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实验中你的发现。
可能还有别的方法使用这些材料。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游戏”时间:25分钟
案例2:空气有质量吗
·空气有质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使用科学工具箱中的材料证明空气有质量,尝试利用多种方法证明。
·记录(可以选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实验中你的发现。
可能还有别的方法使用这些材料。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游戏”时间:20分钟
案例3:热空气和冷空气
·你认为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尝试用科学工具箱中的材料做冷热空气流动实验,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
·记录(可以选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实验中你的发现。
可能还有别的方法使用这些材料。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游戏”时间:25分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订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方向,掌控着教学的归宿。“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的教学目标制订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理念为指导,以科学大概念为基准,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标要求。
3.“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是交往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有目的地交往而实现的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的教学过程由“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以实践性的、经验性的“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每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参与,需要学生独立作用和自我负责,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教学唯一目标、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缺陷。
(1)游戏阶段
学生通过多媒体投射的教学目标,运用其手头的科学工具箱,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反思,并且就其价值以及他们需要对什么事情应该做、为什么要去做做出决定。游戏提供了真实的、可触碰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用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记录下他们在研究性游戏中所做的观察以及对材料的操作。在游戏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观察学生的活动,了解哪些学生看上去需要更多的指导,哪些学生做得对,哪些学生扮演了领导角色,哪些学生是小组的“边缘成员”,用以指导学生的行为,以让游戏达到最佳效果。
游戏结束时,提醒学生整理器材、清理现场,让其把科学工具箱摆放在课桌下,桌面上只留下记录本,进入听取报告阶段。
(2)听取报告阶段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实践经历、经验、感受是学生发展与完善科学概念的最佳来源。通过游戏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学生将会在听取报告的过程中汇报他们在研究中观察到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在听取报告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反馈性提问策略促使学生对其观察进行思考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和科学概念相连。
听取报告、课堂讨论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间的联系并提升其科学素养。听取报告活动用以巩固学生产生于科学探究质疑的一些发现,用以提出新的问题,用以对潜在的理论提出质疑以及借此引发进一步实验的可能。听取报告活动促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观察提升概念意识、建构意义以及从他们的研究中提取科学原理。
(3)再游戏阶段
最重要的学习发生在那些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富有成效的解决问题的课堂中。再游戏包括学生行为的重复直到掌握技能,它可以是重复检验和证明,也可以是检验假设或探究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错误并非真正意味着事情做错了,他们会解析在科学探索的路途中,正确率极低的假设与猜想跟科学结论的获得同样重要,会明白要获得科学性数据,有时反复多次同样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这一过程非常像在真实的实验室中和科学家一起工作的情景,只不过学生大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成本极低的实验材料而已。在 “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学习,把原理应用于新的情况,明智地解释数据,精确地观察、检查假设和评价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学着思考,冒认知风险预测和检验,理智并带有自我认知观点地开展评价,以及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更为有效地获取并应用科学知识。
4.“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的教学所获
“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教学设计策略针对每一个主题单元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的科学活动;体现一个主题单元下各科学概念的层次和联系以及对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与经验的关注;体现清晰的理论框架,并配以易于操作的教学策略。“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在“空气”单元的教学所获:
(1)证明空气像常见的固体、液体一样占据空间时,学生因在游戏阶段有着足够的创作空间及动手实验机会,所以证明方法多种多样,远远超过课本上所列举的例子。例如:有小组用拧紧瓶盖的塑料瓶踩不瘪现象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小组通过对吹大的气球进行挤压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小组通过材料的组合证明空气占据空间,他们的想法真正得到了发散。
(2)在认识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的基础上设计“压缩空气枪”时,学生的思维更是得到提升。有小组利用注射器制作空气枪;有小组利用吸管制作空气枪;有小组直接用自己的嘴巴做空气枪;还有小组用普通的圆珠笔和湿纸巾做了很不错的空气枪(如图2所示)。在这一活动中,原有的教学任务不仅圆满完成还得到意想不到的提升。
(3)探究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时,学生兴趣依然高涨,方法依然多种多样。例如:打开刚刚煮沸热水的壶盖时能看到热空气往上走,烧开的热汤中的水蒸气、点燃的线香的香烟都是往上冒的,用塑料袋做的孔明灯也是因为热空气往上才飞起来的;等等。
(4)在做验证空气像常见固体一样有质量的实验时,学生能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地讨论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并尝试重做实验,在与教师的讨论中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思考才有思维,每个“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策略都以动手、动脑操作材料的经验为基础,学生积极地进行动手、动脑训练,所有的游戏都基于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教学设计策略促使學生对他们的认知世界有更丰富的、更完整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在决策制定方面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四、结语
科学课堂不是学生静静地坐着、听着和看着教师做事情这样一个死寂的地方,而是学生做事情的地方。他们可以谈论、讨论、争论、辩论,可以寻找他们所需要的材料。在科学课堂中应用“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科学探究策略,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建议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可以不按照书本上的设计而自行创造研究新游戏,能够真正实现发散思维、促进思考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科学课堂,将是促进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参与科学探究的理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