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

2022-03-03 00:32
现代苏州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张大千飞天

在莫高窟735个洞窟当中留下了超过45000平米的壁画,但几乎都不知道作者的姓名,后世只能用“民间艺人”来称呼这群伟大的画工,虽然他们当中一些人的艺术水准和学养修为并不输于同时代的名家巨匠。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个著名的江南画家也喜欢用“民间艺人”来称呼自己,这就是戴敦邦先生。

江南画家

戴老师是江苏镇江人,擅画人物,作品气魄宏大,笔墨雄健传神。他常自称为“民间艺人”,在展览中的很多作品上都能看到刻有这四个字的印章。2021年5月,我在上海交大文博楼参加“敦煌文化守望者”出征仪式的时候,那栋楼里正在展出戴老师的画作。

当时我对戴老师的这个“自称”并未在意,而在莫高窟多次接触到敦煌“民间艺人”的作品和故事之后,才忽然想到,戴老师的这个自称会不会同敦煌有着某种联系呢?询问“度娘”之后我发现,“民间艺人”这个自称源自戴老师1979年的敦煌之行,他在石窟当中临摹、速写了差不多半个月,艺术上得到了启发,心灵也感受到震撼。他发现莫高窟的洞窟都是民间自发建造,而塑匠画工都没有留下名字,只能被叫做“民间艺人”。为了向这些留下了无数杰出作品的却不知名姓的敦煌工匠致敬,他开始称呼自己为“民间艺人”。

其实像戴老师这样从敦煌满载而归的江南人并不少,比如著名的书画大师,常州人谢稚柳,在1942年随张大千前往莫高窟精研艺术,临摹壁画,这个经历对于他后来在艺术创作以及古书画鉴定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又比如出生于苏州的著名画家吴作人,在上个世纪40年代随英国学者李约瑟到敦煌,考察洞窟,观摩壁画,获得了巨大的艺术灵感。这些来自江南的艺术家从莫高窟的“民间艺人”那里得到了艺术的馈赠,也用他们的方式回报着敦煌。比如谢稚柳所著的《敦煌艺术叙录》一书,早已成为“全面了解敦煌石室的重要依据”;而吴作人曾担任《敦煌》编委,持续关注着敦煌学的研究。

网师园中的顿悟

在查询谢稚柳和敦煌的关系时,不经意发现了和他关系密切的著名画家张大千,与江南的一段缘分。张大千是最早系统临摹敦煌壁画的画家,共计创作了200多幅临摹作品。之后他在成都、重庆的敦煌壁画临摹展览,展现了自己艺术风格的变化,也瞬间点燃了世人对于敦煌的热情。但在前往敦煌之前,他曾寓居在苏州的网师园当中,并与众多江南文士和画家交游,这段园林生活同他后来的敦煌之行是否有着某种隐秘联系呢?

仔细检索起那段历史之后,我很惊奇地发现,原来当年跟张大千兄弟一起租下网师园的,竟然就是发起成立“敦煌经籍辑存会”的收藏大家、书画大家叶恭绰。我想当时他们朝夕相处,必定不时会谈及敦煌。真正让张大千决心奔赴敦煌的人,会是叶恭绰吗?

我兴奋地继续检索张大千和叶恭绰的交游资料,仿佛就要发现一个跟自身有密切关联的巨大秘密一般。终于在张大千晚年时候为叶恭绰的书画集《叶遐庵先生书画集》所作序言中看到这样的话:“先生因谓予曰:‘人物画一脉自吴道玄、李公麟后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力劝予弃山水花竹,专精人物,振此颓风;厥后西去流沙,寝馈于莫高、榆林两石室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几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

至此,我终于找到了想要的答案。寓居苏州网师园,与叶恭绰为邻,和众名士交游,得到叶恭绰“专精人物”的建议——这成为了张大千最终决定西去敦煌、临摹壁画的最关键因素。而当时没有人会知道,这江南园林当中的顿悟,竟如此深刻地影響着千万里之外敦煌石窟的命运。

江南手艺

除了画家,还有很多手工艺人往返于江南和敦煌之间。我在莫高窟接待的钟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名颇有名气的核雕艺术家,工作室就位于苏州著名的舟山核雕村,而她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以江南的技艺在橄榄核之上雕刻出完美的敦煌飞天形象。这一点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她跟我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在敦煌与江南之间,建立着某种微妙联系。

我带着钟老师一行重点看了几个有飞天形象的洞窟:比如390窟和427窟当中自由飘逸的隋代飞天,329窟佛龛顶部纷纷而下的唐代飞天,29窟中环壁飞行的西夏飞天等等,也仔细讲解了飞天的来源以及形象的演变,希望这些不同时期的美妙形象对她未来的创作能够有些许的帮助。参观过程中,钟老师很是感慨。她说因为小时候看过《九色鹿》的电影,印象非常深刻,对敦煌就一直很向往。长大后从事核雕,就一直偏爱雕刻菩萨和仕女类,终于有一天把对敦煌的向往变成了橄榄核上的飞天。而且作品出来之后,很受玩家的追捧和业界的好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钟老师的圆梦之旅。她说在太湖边创作的时候,时常会想象几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到底有多美,可以孕育出如此精彩的飞天形象。“敦煌对我来说始终像个梦一样,或者说是我的信仰”。

与钟老师的相遇也让我想到了苏州的另外一个人,著名的刺绣艺术家邹英姿,她们都用传统的技艺,串联起了江南与敦煌。在开启守望之旅前,我就听说过邹老师的故事,她曾多次来到敦煌,创作《鸣沙山印象》《问佛》《佛像系列》《敦煌莫高窟第四十五窟系列》《白衣菩萨》等敦煌主题的苏绣作品。

但邹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她偶然了解到当年英国人斯坦因从藏经洞带走的文物中,有一件巨大尺幅的中国古代刺绣作品《凉州瑞像图》,今天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当中,便产生了“复绣”这一作品的想法。于是她随这件作品的展出,多次往返于英国、美国和日本,查阅了无数文献资料,整理已经失传的刺绣技法,并不断向敦煌研究院以及刺绣界的专家学者请教,最终耗时四年,刺绣三百万针,完美复绣了这件珍贵作品。2019年,邹老师将它捐赠给了敦煌研究院。

我曾经想联系拜访她,更深入地了解她不断往返于敦煌和江南两地之间的心路历程。可惜时间仓促,未能实现。希望未来能够一尝夙愿。从邹老师、钟老师这样的工艺大师的身上,我也再次看到了在敦煌与江南之间,在这“千里雪”与“万斛船”之间,并非空无一物,始终都有手艺相连,人心相通。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张大千飞天
飞天之梦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航天探索之飞天筑梦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祁东渔鼓的传承和发展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酒坛飞天
我的最牛老爸
敦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