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相对开敞的场地并非一开始就被称为公共空间,实际上“公共”属性是在城市与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衍生而来的。早期的西方相关法规用开放空间(open space)来指代城市中大众可以随意进出的场所和土地。开放空间在各类定义中多以建设量的界定为主要依据,认为城市中建筑建设量较少、空地较多且用途积极的土地,即可视之为开放空间。有学者研究表明,从剧场、城剧,再到agora(古希腊城邦中被芒福德描述为“一个自发地面对面接触、交谈、邂逅重逢的地方”的空间)和城市广场的演化关系表明,公共空间可以被视为一个泛化的剧场,人们在公开、自由的公共场地中交流、表达和观察;而交流、表达和观察的行为则需要个体通过切身参与以及视线和语言的交流来完成,这个过程就像古代的仪式一样,需要付诸行动、经历时间,才能内化为一种基于共处空间的集体记忆,并形成集体精神的建构。因此,即便在虛拟空间繁荣、资本全球化、公共空间日渐衰落的当下,建立具有公共属性的媒介依然不能全然转向“数字王国”,物理空间之于公共性建构的作用无可替代。
城市设计是实现城市精细化更新改造的重要工具。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建造质量,还包括建筑的舒适度和实用性等因素,而且更加重视建筑物自身的价值。目前,城市设计也在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完善,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结合,才能够保证城市的精细化建设和发展。我国城镇化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城乡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基础设施不足、文化弥散、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迎来了制度、方向层面的伟大改革。可以预见,在下阶段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城市设计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主要是针对城市中各种开放性场所,能够让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特色。城市公共空间要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集体活动的需求,能够为人们提供娱乐和休息的场所。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公共空间设计师也针对这一问题不断地进行思考以及探索。在当前的城市更新背景下,设计城市公共空间需要基于城市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个多层次、开放型、功能丰富的空间体系,结合城市的布局与功能,研究现代化城市当中公共活动的具体特征与类型,而后确定公共空间的布点与限行要素,最终按照次序与逻辑关系完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同时,城市空间设计师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公共空间属于人的空间,因此其尺度应当是宜人的,空间也应当是利于人使用与活动的。人作为公共空间当中的主角,在当前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必须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