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月利
(宁县九岘乡桃树庄小学 甘肃 庆阳 745212)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最能反映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理念立足人的成长。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提升的有效路径,可以逐步落实立德树人的培育总目标。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究其原因,一是教育的唯分数论思想根深蒂固,二是部分学校教育思想严重滞后,部分学校办学条件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鉴于此,探究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具有引导教学的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有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即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实践活动,与前四个方面相比,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更高层次的综合性。这种综合:一是语文学科学习的综合,二是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综合,三是与生活实践学习的综合。这种综合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解决问题,提高素养。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明确规定,例如第三学段(5一6年级):第1条、“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第4条、“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在教学实施中提出利用新的技术条件构建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的建议,如目标1和4中都需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而且对处理材料,运用材料的方法都提出要求,从中可以看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任务和要完成任务的要求,如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有充分的准备。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特征,探究是其主要的学习方式,开放性特征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素养”是这样界定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从语文素养界定来看,1、语文素养首先是站在学生立场,而不是学科立场,不是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出发要求于人,而是从学生的立场要求学生成为怎样的人,其次才是语文学科对人的影响;2、语文素养是指三个修养:一是能力修养,二是学识修养,三是人格修养;3、语文学科素养的语文性:一是听说读写,二是文学与文章,三是文风与情趣;4、语文课程目标中体现了学科素养。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没有核心素养这一提法,温儒敏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认为,基本的语文素养应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界定,不必在三者中确定一个核心要素,担心核心要素表述因为片面出现理解混乱。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从这个界定来看,1、语文核心素养是对义务教育中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不是抛弃。2、语文核心素养首先是指语言能力和品质,3、语文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凝练。这里的语言能力和品质是积累建构之后在运用中表现出来的,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凝练是指三维目标的各要素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已经融合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这里只有三维目标的各元素而不再区分三维度,突出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性与整体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任务特征、学习评价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以下路径。
(一)在学习目标方面,路径有:设计情境主题,明确学习任务,指引学习方向,激发探究热情,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因为具有综合性,学习目标往往不是很清晰,有些属于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综合,有些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有些是语文与社会生活的综合,而且,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也有层次区别。如果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依据课程标准,往往会出现目标或高或低的问题,活动失去针对性,核心素养自然难以养成。所以,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根据三个学段的不同内容和能力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才会有方向。在明确目标的前题下,学习任务的情境化是引导实践活动的一条途径,它能激发学习热情。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中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难忘小学生活”,有两个板块,一个是回忆往事,二个是依依惜别。回忆往事有三个活动,一是填写时间轴,二是分享难忘回忆,三是制作成长纪念册。依依惜别有两个活动,一是举办毕业联欢会,二是写信。在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生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课外完成,课堂上检查。有些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以“难忘小学生活”的作文,许多学生除了记得做作业外,想不起还有什么难忘的事。这显然没有注意到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也没有考虑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第2条,“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一活动,任务情境化处理,才能激发参与活动深入学习的热情。这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可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决定。小学毕业前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策划举办毕业典礼活动,可以以课本的两个板块五个任务为基本框架,也可以学生自己决定活动。在策划活动时一定把活动中的语文性突出来,各个活动需要形成语言文字方案,并且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比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利用多学科资源引导语文学习。组织学生对策划的主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分析,训练听说能力,也可以要求学生写活动计划,训练写作能力。最后形成的方案也是举行毕业典礼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毕业典礼选出主持人,学生参与相关节目,或朗读,或唱歌,或跳舞,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结合自己在活动的不同角色写活动总结。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活动,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完成听说读写任务,既体会到参与其中的快乐,又把体验利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另外,难忘小学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并不在活动的数量的多,而在于学生在沉浸在活动情境中体验、感受,在情境中实践。学生身临毕业活动的情境,心中有个明确的活动任务,这个任务有综合性与实践性,学习在充满乐趣且主动的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在学习过程方面,路径有:设计实践活动,聚焦问题,运用方法,引导实践探究,提升核心素养。
1、设计活动,引领实践,提升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主要源头是活动,怎样的活动形式就有怎样的学习状态,怎样的学习状态就有怎样的学习效果。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要新颖、有挑战性,指向学生的兴趣,只有能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活动,学生才能进入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参与度。可以从情感、态度和能力等方面提高核心素养。就语文学习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途径,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核心,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建构与运用,发展思维,能够审美,理解文化。
例1、我看到的一粒豆子的春天。春天来了,老师今天给每一位同学一粒豆子,请同学们把它交给春天,用文字记录一粒豆子在春天会怎么样。
这个活动可以作为一年级下学期的活动。和学生讨论,把一粒豆子怎样才能交给春天,每天什么时间观察它,观察什么,记录几天,每次最少多少字,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任务完成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眼中一粒豆子的春天。这个任务容易做到,与学生讨论既是引导,也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学生商讨后的任务,学生才会主动去做。这个话动,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把看到的用文字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
2、聚焦问题,引导探究,提升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的问题化设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是什么与为什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系列的思考中开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问题既应具有现实针对性,也应具有可探究的地方,即这个问题是个现实难题,而且是需要解决但又不是一下可以解决的现实难题。设计的问题是学生生活中会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问题既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教师引导而学生自己发现而提出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提出问题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目标和内容,比如第二学段,第1条要求能提出问题,第4条,解决问题,第三学段,第1条要求解决问题,第3条,要求讨论问题。课程标准中围绕问题这一关键词设置许多学习目标,也说明聚焦问题,探究学习,是提升语文核素养的一条有效路径。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可以设计几个问题,1、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查找收集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节日,说说人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2、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要过节日,请查找资料,说明原因?3、你觉得,中华传统节日现在怎样过才有意思?虽然,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现在人们仍在过传统节日,但是人们对这些节日的情感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现在甚至将来,人们怎样过这些节日才有意义?古人为什么爱过节?这些问题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探究,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在语言运用中逐渐达成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3、综合实践,习得方法,借助方法,训练思维,提升素养。
过程和方法是三维目标之一,被整合在语文核心素养之中,学习方法只有被学生掌握之后,才是语文素养,方法本身不是素养,素养是人所具有的。方法的掌握不是靠教师讲解,而是学习过程中不断使用中习得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中多处提到学习方法,主要有讨论、观察、合作、运用资料、引用资料等。在表述这些方法的时候,和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强调方法在运用中掌握,运用方法来解决问题。方法是一种工具,恰当地运用工具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掌握方法也是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习得方法,运用方法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所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习得方法,借助方法,训练思维,提升素养。综合学习在课程标准又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掌握运用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这正是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中的内容。还有在讨论中掌握讨论的基本方法和原则,防止漫无边际的无意义讨论,在观察掌握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在调查走访中掌握调查什么、怎么调查等,习得方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三)、在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中,训练语言运用能力,根据任务的不同,实现不同的能力目标,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对要完成任务的表述有,1、用口头和图文表达观察到的、见闻到的、想法等,2、用书面成口头表达观察到的,3、写研究报告、活动计划、总结,4、专题演讲等。活动的最终形态大多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具语文特征的地方。语文做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科,工具性所对应的是生活中的运用,之所以在现实生活能运用语文解决问题,是因为,这种能力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习得的。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设置各种具体真实又综合的情境,借助写作这条途径,提升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写作,首先要与活动情境相契合,即写作任务与活动任务是高度一致的,写作要完成是活动中的真实经历、感受、体悟和理性认识,比如上面六年级难忘小学生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写作任务与毕业准备活动是同步的,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活动总结等都是活动中真实情况,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提高核心素养的写作。其次,不只为写作而设置活动,让写作成为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需要,写作是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完成实践任务的甘苦,就能够有感而发,把这种甘苦写下来,学生在这样地表达中首先有话可说,并增加写作兴趣,生活体悟内化成写作的知识结构。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置,从口头说出想法到书写见闻再到评论演讲词,从不同层次,借助写作通道,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把语言文字的运用置于重要的地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处于主要地位,其他核心素养都是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逐渐养成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后要求用语言文字表现这一过程的成果,借助成果的语言表现,学生进行语言的建构,也在运用语言中掌握语言,另外,因任务各有侧重也提高了与之相应的素养。
(四)、关注活动过程,借助活动过程中相关阶段口头和写作任务完成情况,反映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随时反馈的问题,或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或进行思路上的指导,或者教师辅助完成,利用活动过程中任务完成情况的反馈,教师及时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学生实践、体验、发现。一般而言,学习活动都需要在反省中总结,在总结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策划以后的活动提供经验借鉴。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因为许多学习任务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完成,为发现问题提供便利,也为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提供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把综合实践布置给学生回头不看,有的教师把综合活动布置成课后作业,即观察某物写一篇作文,像这种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师基本脱离了联系,教师的角色虽然需要变换,即必须从主讲者的角色脱身出来,但也不能成为旁观者,应当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激励者,教师对做为活动主体的学生的一举一动看到眼里,记在心里,并通过准确的判断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虽然在活动,但他们时时感到教师陪在身边,时时能得到教师的鼓励与帮助。由此观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关注反馈信息,及时反应,恰当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中的新提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最能反映课程改革理念的语文学习方式,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也课程标准的主要理念。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强调学习的情境性任务化,而综合实践活动所提供的就是情境当中的实践,我们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不同路径,希望能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