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学至善”高校文化育人探究
——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阳明学堂为例

2022-03-02 06:38芦美丽万树巍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阳明王阳明良知

芦美丽,李 炜,万树巍

(1.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2.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浙江 宁波 315100;3.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通过长期实践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其中蕴含的丰富育人内涵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1]。

一、逻辑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之需

(一)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立足点

加强和改进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围绕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作出重要论述,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引导高校思政工作。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2]。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将文化育人纳入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之一进行考量。201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这一文化育人新要求。可以说,文化育人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立足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理论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价值主张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是一致的[1]。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德治、人性本善、民本、仁爱等思想也都可转化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分辨、筛选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使之与新时代相适应[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发展上大有作为。

二、理念切入: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育人价值

如何将阳明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学术界和教育界广泛讨论的话题[4-6]。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王阳明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7],勉励青年学子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可以说,阳明文化中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可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的内容来源。近年来,关于阳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张宏敏[8]、邵友伟[9]、王程程[10]、谢文庆[11]、王学斌[12]、赵盛梅[13]等学者先后对王阳明的教育、教化思想进行了梳理。

(一)知行合一:启发大学生践行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思想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阳明认为,知与行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知”代表“良知”,指思想意念和道德观念;而“行”则是推动良知达到为善去恶的推动力,知、行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王阳明指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说“知”是开始,是“行”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知行合一”这一思想并赋予其时代新意。“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4]为此,在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下,高校要重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做到知与行之间、内化与外化之间的辩证统一与有机结合。

(二)致良知:启发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致良知”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借鉴。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应该通过“吾心良知”这一主观内求的方法去探寻。具体来说,“致良知”思想指个体将内心原本就存在的良知释放出来,并以此来指导自我行为。首先通过“本然之知”进行内在扩充,使个体觉察内心固有的良知;然后再将“明觉之知”通过立志、省察、克治、明心、事上练等方法,落实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中去。

换句话说,王阳明的“致良知”指个体从良知本体出发,通过德性修养实现天理人性自觉自明的境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致良知”,首先要培养个人的自省与自律能力,鼓励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三)立志:启发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

王阳明用“夫学,莫先于立志”来表达立志是做人和做学问的根本,并用“立志贵专一”[13]表明立志最重要的是保持专一和坚持。因此,要将王阳明的“立志”思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青年大学生思考“成为怎样的人”和“如何成为那样的人”,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四)万物一体之仁:启发大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王阳明认为,实现“万物一体之仁”的两个条件是“仁者与万物为一体”和“明明德以亲民”。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培育推己及人的“仁者”,主张“仁者爱人”,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树立生命意识;二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化小爱为大爱,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理论建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行学至善”文化育人的学理分析与原则

(一)“行学至善”文化育人的概念厘定

“行学至善”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阳明文化中体现思政教育的素材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以求真、行以致用、知行合一、积极向善,最终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挖掘以阳明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育人为工作核心,以建设多元文化生态圈为内容,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规划激励、环境熏陶和示范辐射等功能,将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师生成长共同体,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学校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三者合一。

(二)“行学至善”文化育人的学理基础

1.阳明文化的“知行观”

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真知是笃行,二是知行不可分。知行二者间并无轻重,应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费芩芳等认为,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可用“知(本体形态的良知)——行(实际践行)——合(明觉形态的良知)——一(人生价值的升华)——知(更高形态超越的良知)”[15]这一过程进行表述。对于阳明文化的“知行观”,张俊英等[16]、鲍贤杰[17]、邬红波[4]、高正乐[18]也分别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思政教育的路径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概括来说,阳明文化的“知行观”根植于我国文化育人根脉,切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范式,蕴藏着“心即理”的“知”之道、“事上炼”的“行”之法、“致良知”的“合”之论和“此心光明”的“一”之思,对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引领、实践改造、道德形塑等工作有很好的启示意义,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15]。

2.体验式德育

体验式德育是“行学至善”文化育人的理论基础。关于体验式德育,赵北琳[19]、陈德静[20]、麻丽艳[21]等先后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定义上,陈德静认为,体验式德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引导下,通过亲身实践,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并进而外化为个体良好行为的过程[20];周健民等认为,体验式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创设道德体验情景或开展系列体验活动,引导体验者进入道德体验场,通过诱发道德冲突,促成体验者构建澄明生活,生成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性表达,实现道德教授向道德体验转型[22];赵北琳认为,高校体验式德育是指高校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条件下,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日常生活、创设情境和特定环境中经历道德情感体验,通过学生主体在活动或环境中对思想道德品性进行自觉内化、自主建构、自觉行动,并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19]。在实施过程中,体验式德育主要包括环境熏陶体验法、主题活动体验法、艺术启迪体验法、岗位角色体验法、评价激励体验法五种方法[21]。

概括来说,体验式德育包含以下几个重点:体验式德育注重体验,强调经验的获得及其作用;体验式德育强调转变,认为应从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情感交融互动;体验式德育重视“唤醒”的作用,认为学生的既有经验可通过感悟和反思来发掘[19,23]。

(三)“行学至善”文化育人的原则

1.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行学至善”文化育人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目的。为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从学生教育和成长的规律出发,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

2.尊重个性

对于同一事物,个体会因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性格特点和体验能力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感悟。“行学至善”文化育人注重个体的道德内化,强调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的所思所感,在文化育人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个体的差异,开展因材施教。

3.科学全面

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实践教育,都要符合教育的科学规律,“行学至善”文化育人也是如此。在具体实施中,应注重系统化和一体化推进,尤其应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行学至善”文化育人不是单一的教育,而是要构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全员、全过程参与的系统化育人机制,通过丰富、多元而生动的实践阵地和物理空间,使青年大学生自觉感受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重在践行

“行学至善”文化育人重在实践,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论在目标任务、指导思想、指导队伍、阵地建设、方法设计、效果评估、模式优化、组织保证等体系建设中[19],还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把实践与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

5.注重引导

文化育人是由外达内的过程,是一个经验被“唤醒”进而引发内心认同,并表现出相应行为的过程。因此,引导是“行学至善”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通过积极地引导,不仅能够把握“行学至善”文化育人的方向,也能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感悟和升华。

四、实践探索:“行学至善”文化育人的三维路径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立足宁波特色文化,以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为基础,结合现代文创与传播理念,开展“行学至善”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可为各地高校传承、保护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提供借鉴。

(一)将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

1.融入专业课程

实施“一门课程、一位导师、一个社团、一批成果”的建设模式,从而拓展形成“一个课程群、一个导师群、一个学生社团群和一系列成果案例”的格局。先后开设“双语中国传统文化”“阳明文化与企业家精神”“戏曲文化鉴赏”等特色专业课程,建立“跨文化交际俱乐部”“阳明文化讲解团”“戏曲社”等学生社团,建立起体系化的文化育人平台,并实现育人平台的开发、集聚、体验与传播共享功能,满足大学生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需求。

2.融入第二课堂

实施“一人一艺(益)一学分”工程。其中,“一艺”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技能,如琵琶、古琴、书法、剪纸等;“一益”则专注于公益项目和公益创业,塑造大学生“行学至善”的价值观,开展如“阳明乐咖啡”“阳明花摄”“公益汉语课堂”“爱心支教”等项目,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沟通第一和第二课堂

实施“博雅课堂”艺术普及工程,举办“文字源流杂谈”“汉服艺术与现代传播”“中国古典插花艺术漫谈”等讲座,组织琵琶演奏会、戏曲沙龙等表演项目,开展阳明静读、随园问辩等活动赛事,打造将技能培养和文化鉴赏融为一体的通识课程培养体系。

(二)将文化育人融入社会服务

1.定期开展文化调研服务社会

自2011年以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用声音叙事”活动聚焦在华外籍人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师生共同开展调研活动。结合文献梳理、实地勘察、深度访谈、拍摄汇总、报告撰写等环节,先后出版《我的企业在宁波》《我要学汉语》《我是阳明青年》等7部作品,学校150多位学生发表300多万字的一系列文章,并拓展出“在甬外籍人士论坛”“公益汉语课堂”“外籍人士公益行”等系列活动。

2.创立文化公益项目服务社会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先后与政府机关及社会组织等开展合作,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如阳明学堂与灵山公益基金共同创立“阳明乐咖啡”公益创业项目,招募社会聋哑残障人士担任“静默咖啡师”,由大学生团队和残障人士共同运营,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为社区残障人士解决就业困难。目前,“阳明乐咖啡”项目已成功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推广,仅在宁波就有宁波纺织服装技术学院、海曙日湖公园等四家分店,形成示范辐射的趋势。

3.加强文化交流体验服务社会

以文化为纽带,加强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活动。如师生开设“公益汉语课堂”,采用“一对一”的形式为外籍人士义务提供汉语和传统文化教学;与波兰比亚韦斯托克大学合作开展“物流与中国文化”项目,举办中国书法、剪纸、戏曲等文化体验活动;与美国拿撒勒大学合作开展“知行合一”文化活动;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波兰亚当密兹凯维奇大学、日本淑德大学合作开展“行学文化”活动;与日本关西教育学院共同举办“阳明杯”中日青年演讲比赛等各种文化交流,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将文化育人融入现实生活

1.将学术融入现实生活

挖掘阳明文化的当代意义,结合专业优势开展浙东文化及阳明文化的海外传播研究,组织专家教授围绕“王阳明其人”“浙东文化精神”“阳明文化的海外传播”等开展研究;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浙江大学董平教授,浙江儒学大师吴光教授等作《知行合一与生命境界》《阳明文化的传播及现当代意义》专题讲座,引领青年学子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启迪自我学术成长。

2.将艺术融入现实生活

通过一系列的文化集聚活动,夯实阳明学堂文化底蕴,让师生进一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邀请“四明内家拳”传承人夏宝峰、浙江省书法协会会员许永铸、青年演奏家沈峰等代表人物开展技能研修培训;青年琵琶演奏家应锦阳与师生共同创作了《王阳明》琵琶演奏曲;开展“文曜理工”非遗进校园活动,举办“明月夜·中外师生中秋雅集”“四明传奇风云展”“中外节日文化赏析”等文化创意活动,体验浙东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3.将创业融入现实生活

先后组建“三乐青年”“阳明花摄”“阳明乐咖啡”“E人翻译社”“中式婚礼”跨境电商等文创项目。其中,“阳明乐咖啡”获得全国灵青公益创新“最佳传播奖”等荣誉,体现出课堂结合社会、服务促进学习、奉献实现价值的育人效果。

五、启示

“行学至善”文化育人教育理念是阳明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效尝试。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教育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和实际需求来回应时代问题。学习借鉴阳明文化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学说,对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促进当代大学生道德、精神、心理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阳明王阳明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良知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