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2-03-02 22:01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王现忠
学苑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知识点内容实验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王现忠

教学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具体的知识要点,结合学生实际的理论基础,有针对性的就教学模式做出选择。这样才能够让教学导入环节收获预设的效果,能够将学生快速引入到学习主题中,建立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印象。

一、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导入

在讲到一些和学生学过的知识有紧密关联的新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分析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将这些问题解答,随之进行合理的教学延伸,进一步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的教学导入形式很好地构建了新旧知识的关联。首先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思考起来会相对轻松,并且大家也能够意识到,在新课知识的学习上可以参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这种导入形式在很多物理知识的教学中都可以用到。教师在设计这种导入方式时,要对于设计的问题做有针对性的筛选。既要让问题易于被学生理解,也要为新知识的引出提供一定的实施空间。

比如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一内容前,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对于物体的运动有了相对系统的研究,在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运动形态前,教师可以首先根据之前的知识内容设计思考问题。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存在什么关系?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存在什么关系?3.假设一个物体由静止时受到重力g的作用运动,其运动有哪些规律?学生通过积极回顾已学知识,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v=v0+at,位移s=v0t+1/2at2。学生如果能够对于上面的几个问题做有效化解,那可以为大家学习新知识提供很好的铺垫。设计这样的教学导入形式,可以为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提供思维模式上的参照,并且让学生在研究这种运动的规律上找到合适的思维路径。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导入的质量,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让新知识的教学起到更好的推动效果。

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习上,教师也可以透过构建新旧知识点间的联系,以这种方式顺利实现教学导入。随着课程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会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些新课内容在学习时需要建立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之上;有些新课内容在形式上则和之前学过的内容十分类似。无论是哪种情况,教师如果善于构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这不仅能够更顺利的完成新课导入的环节,这也可以为学生新知识的吸收提供很好的参考。比如在教学《电势能和电势》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时教师便可以提出一个构建新旧知识关联的思考问题:我们前面学习了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假如有一个电荷q被静止在电场中,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加速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有怎样的能量转化?像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复习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引出电荷在电场中运动所具有的电势能,进而引出电势这个概念。这种导入方式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好地抓住了物理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共性。对于这类知识点的教学,教师要高效的构建新旧知识的桥梁,化解新知识理解的难度和障碍。这不仅会让课堂导入顺利的完成,学生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新课内容。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导入

在讲到一些微观层面的知识,或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进行真实的观察和应用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要合理的选择实施方法。教师可以尝试发挥物理模型的辅助效果,以这种方式更快地建立学生的学习认知。同时,教师也可以合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导入,并且在后续的知识点解析上也可以发挥技术的辅助效果。这化解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微观知识难以直观呈现的问题,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多元,并且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这才是针对这类教学内容更为适合的导入方法,这可以化解学生的认知障碍,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实效,并且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学习收获。

以《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为例。在给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实现在网络上搜集和卫星发射以及卫星运动相关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基于视频素材的观看形成初步学习印象。随后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比如让学生思考:卫星发射的原理是怎样的?卫星发射对速度是否有要求?卫星运行的时间应当如何计算?等等,学生会根据自己刚才看到的内容,以及平时在生活中对于这类问题的了解进行思考。很快学生就会发现,依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很难就这些问题做有效解答。于是学生对于新课内容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和好奇,纷纷等待教师来揭晓答案。这个教学导入过程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基于这样的导入过程,学生会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更加用心,大家也会在新知识的理解上有良好的背景依托。这才是高质量的教学导入要达到的综合实施效果,有了这样的导入设计后,后续的知识教学在推进上会更加顺利。

三、设计生活化情境实现教学导入

设计生活化的情境作为教学导入,这也是一种较为常规的方法,并且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建立学生的良好学习认知,并且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采取这种导入方式时,教师可以尝试从知识点出发,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提问。这可以让学生就学习过程有更充分的参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以及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答。有了这样的教学铺垫后,当教师再来给学生细致解读新课内容时,学生理解上会有很好的依托,新课内容学习的效率会更高。

比如在教学《电源和电流》这节内容时,在讲解变压器相关知识前,教师首先和学生建立有效交互,可以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看过真实的变压器,让学生展开经验分享。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变压器是怎样的工作原理?变压器有哪些具体的用途?有些学生对于这类知识很感兴趣,平时在生活中也十分善于观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就上述问题展开分析。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无法非常准确的解析上面的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被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再先从上述问题的解读开始,逐渐给学生讲解新课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并且学习的兴趣也会更高。这才是合理的设计导入环节应当达到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对于理论知识有更牢固的吸收掌握。

利用生活化情境实现知识的导入,这种方式在很多知识点的教学中都能够用到。在进行力学知识的学习时,由于生活中有大量力的作用效果和作用关系的实例,有很多素材可供利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新知识导入时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整体教学开端。教师要多引入一些学生十分熟悉,易于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生活范例。这样的例子会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会,有针对性的分析具体问题。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知识导入,不仅快速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主题中,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达到知识导入的多重教学目标。比如在《向心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入新课内容:我们在跑步转弯时,身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在湿滑的水泥路上骑车,大家要注意什么问题?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无论是跑步转弯,还是骑自行车的经历学生大多有过。学生会结合教师的提问内容,根据自己有过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大家还可以相互交流心得,探寻问题的答案。伴随着这种良好的互动氛围,教师在进行新课内容的讲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更高,并且能够很快的理解新知识点,这才是合理的构建课堂导入模式应当达到的积极成效。

四、设计游戏活动辅助教学导入

为了彰显物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游戏化的导入方法,以这样的方式为课堂学习注入更多活力和色彩,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物理知识具备很好的实用性,尤其是对于力和运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会在生活中看到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和体现,大家也可以基于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解答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教师可以在这些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结合游戏过程,设计一些具体的思考问题,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需要体验相应的运动过程,并且尝试就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这样的活动形式对于学生的多元学科能力展开了很好的锻炼,学生需要有效的解读游戏过程,分析其后包含的知识原理,这样才能够产生正确的推理,得出最后的答案。

教师在讲解《圆周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利用趣味化的游戏活动来优化课堂。教师事先准备一个开口的矿泉水瓶,其中盛满水,随后用一根绳子将矿泉水瓶系住,随之让水平做圆周运动。很多学生都意外发现,瓶子中的水完全没有洒出来,学生都觉得很惊讶。随后,教师基于这个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让学生尝试解读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理,如果想尝试的学生可以再来自行完成实验,看瓶子里的水是否会洒出。结果和教师的演示效果一致,水并没有洒出来。这个现象让学生极为惊讶,大家都很想探寻其后的原因,思维也变得更为活跃。在这种良好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再来给大家分析运动过程,并且慢慢引入圆周运动的相应知识。学生逐渐会认识到上面的游戏过程中瓶子的运动方式,也能够理解水没有洒出来的原因。

五、基于物理实验实施教学导入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构成,并且高中阶段实验课程的占比越来越多,各种实验活动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深入。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实验探索的空间,并且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可以让实验在物理课堂上有更多的融入,并且可以尝试在教学导入环节很好的引入实验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设计一些简易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解读背后的知识原理,做合理的推论。对于一些简单实验,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透过这样的活动过程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后续知识的分析解读提供很好的参照。

以《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为范例,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教师利用一个矿泉水瓶,在瓶子四周扎满小孔,随后将瓶子装满水,水流会不断从空隙中喷出。随后,教师将瓶子居高,然后让瓶子从高出落下,并且让学生观察下落过程中是否有水洒出。学生会看到,当矿泉水瓶由上至下掉落的过程中,小孔中并没有水喷出,整个矿泉水瓶和其中的水是一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另外取一弹簧测力计,在下面悬挂一砝码,静止时要求学生读出测力计的读数,而后用手向上迅速牵引弹簧测力计,让弹簧测力计和砝码一同做向上的加速运动,让学生仔细观察砝码读数上的变化。有了这个实验作为依托后,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超重与失重的作用效果,可以产生非常直观的学习印象。有了这个实验依托后,教师再来给学生从理论层面解析知识要点,学生理解起来会轻松很多,知识吸收的效率也会更高。这才是合理的设计教学导入环节应当达到的积极训练效果,这可以从整体上提升物理课的教学质量。

六、结合物理概念展开知识导入

教师还可以尝试从物理概念出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导入,以这样的方式构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知,为后续知识的教学提供很好的向导。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很多新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从概念的建立出发。

以《圆周运动》的教学为例,在正式给学生分析解读圆周运动的特点和相关规律前,首先需要学生了解什么是圆周运动,需要从圆周运动的概念开始讲解。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对于概念的基本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卫星发射与运行的视频,给学生提供直观性的学习素材,从而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相关概念。有了这样的教学铺垫后,教师再来让学生学习圆周运动概念相关的物理量,如周期、角速度等时,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解圆周概念的特点。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透过设计问题带给学生学习向导,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自行车运动的视频)怎样才能使自行车运动地更快?自行车的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自行车的后轮和飞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够快速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在基于这几个问题的剖析解读中,其实正是在逐渐建立对于圆周运动特点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良好的教学导入就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导入环节。构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知识导入的目标有了基本保障,学生也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收获,大家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升。

猜你喜欢
知识点内容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做个怪怪长实验
主要内容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