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智,张超然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1)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进一步明晰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框架。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无论是对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学科基础、理论逻辑、教育价值等理论方面的深入探讨,还是对一体化课程规划、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等实践层面的专题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3]但在深入推进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在一体化建设主体间文化差异的有效沟通、一体化建设常态化运行机制的有效落实、一体化建设协同育人策略的有效实施等方面,还需要强化协同理念,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机构沟通协作,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交流互动。“U-G-S”教师教育模式中,各内部成员在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与行为范式等方面具有一致性。[4]基于“U-G-S”教师教育模式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讨交流常态化,更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一体化建设中统筹引领作用,保障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多元主体不“虚化”、不“缺位”,形成全面、协调、联动、衔接的思政课育人体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U-G-S”教师教育模式是指University(大学)-Government(地方政府)-School(中小学校)三方以培养师范生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协同开展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等相关活动,进而促进未来教师和教师教育者共同发展[5]的教师教育合作模式。
1988 年,东北师范大学在吉林省白山市建立基础教育改革与服务实验区,在总结大学与地方政府、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融合的教师教育”为指导理念,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为实践载体,设计并实施了“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参与”的“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模式。[6]“U-G-S”模式下,大学、政府、中小学共同参与,政府利用制度优势引导,大学利用学术优势引领,中小学利用场所优势实践,三方坚持“目标一致、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各方获益”[7]的发展原则,建立利益协同、责任共担的合作关系,为实现教师个体进步、基础教育发展等提供力量支撑。
1.合作主体广泛性
“U-G-S”模式下,既有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也有不同学段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大学与中小学密切合作,保证了师范生有充足的实践基地校,有充分的教育实践机会,也为高校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搭建了一条相互结合的桥梁。地方政府与大学的合作,保障了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参与到教师教育的培养之中,同时借力大学资源,在区域内形成“以点带面、以强带弱”的教育发展态势。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促进了对不同学段教育教学的理解,增进了教育理念的共识,也助推了彼此间的相互配合。
2.合作理念融合性
“U-G-S”模式下,地方政府、中小学以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融入教师教育工作中,与大学共同承担教师教育培养任务。在协同交互中,突破彼此的壁垒,释放彼此的人才、资源、信息和技术等要素活力,打破了教师教育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实现了深度合作和共建共享。另外,这种融合还体现在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不同阶段的融合。[8]“U-G-S”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教师教育的各种资源,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就地、就便甚至是随机的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实现了纵向上大学、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有机衔接,横向上不同学科间有效渗透。
3.合作取向实践性
一方面,“U-G-S”模式建立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以“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为实践载体。在试验区内,师范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有效落地、落实。师范生走进中小学课堂,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感悟、锻炼,使师范生实践课程学习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另一方面,“U-G-S”模式面向教育实践的研究,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大学教师走出“学术殿堂”,走进中小学校课堂教学,观察基础教育现实,了解基础教育问题,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并不断将理论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
4.合作利益共享性
“U-G-S”模式的内在动力就在于合作三方是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共赢。大学参与合作,既能有效地保障师范生有更充分、更优质的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又能将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更加直接有效地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应用。中小学参与合作,可以借助大学提供的智力资源、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物质保障,不断提升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9]地方政府参与合作,可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区域教育质量,打造良好的地方教育品牌。因此,在“U-G-S”模式中,大学、地方政府与中小学实现了物质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教师资源等方面的共享与互助。
“U-G-S”教师教育模式应用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所呈现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有机融合,教育价值的实践取向、利益共享,不仅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能,也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搭建了常态化的交流沟通渠道,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发挥政府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制度层面的优势引导,更有利于提升师范院校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学术引领,提高职前、职后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对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同体是“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10]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及其内部主体之间,由于共同的利益需求、目标指向和价值诉求,形成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共同体。
1.地方政府规划指导,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导向至关重要。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需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制定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具有地方特色、较为翔实具体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U-GS”模式中,地方政府具有统筹协调、配置资源、政策支持等行政权力,在组织领导上重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综合管理上强化思政课一盘棋理念。能够根据本地区教育实际、学生实际,统筹协调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研讨与实践活动,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做好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
2.大中小学实践融通,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合力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是以一个学段之力去“化”其他学段,而是需要大中小学各学段相通相融“一起化”;不是以一个学科之力去“化”学生,而是需要大中小学各学科相互浸润,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依据“U-G-S”模式,基于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研训的基本任务,聚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纵向上开展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一条衔接不同学段、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主线。在横向上组织各学科嵌入式密切配合,实现各门课程围绕共同学段教学目标的功能互补,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形成协同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3.教师队伍研学共促,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根基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强化学科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和育人水平。“U-GS”合作共同体的建立,可以将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研训统筹协调、一体化设计,关注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中,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以师范专业学生的发展为使命,同时为中小学在职教师提供多元指导与帮助,促进在职教师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在取得专业成长的同时,能够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书育人,又能“反哺”大学,更好地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UG-S”模式搭建大中小学教师研学共促的专业发展通道,实现大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U-G-S”模式下,大中小学之间广泛协同、深度合作,使纵向学段研讨、横向学科交流成为常态,有助于建立一整套兼具系统性与连贯性的思政课程目标体系。
1.不同学段联动,保障思政课程目标纵向螺旋上升
“U-G-S”模式下,大中小学通过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打破学段之间的场域间隔。思政学科教师通过听评课等教学教研活动,充分了解各学段思政课程目标设置要求、落实情况,关注不同学段思政课价值目标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关注在根本价值目标引导下增强不同学段目标的有序递进。充分认识大中小学课程目标在立德树人基本框架之内,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也蕴含着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掌握不同学段思政课程价值目标的纵向衔接,牢牢把握“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11]这一纵向思政课程目标体系。
2.不同学科联动,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U-G-S”模式的融合性要求大学各学科门类教师作为理论指导教师,深入中小学,与中小学学科实践导师共同探讨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有健康心智,有一技或多技之长的教师教育人才;需要大中小学教师围绕学科教学开展专题研讨,“通过深度挖掘思政课与其他类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和使命的关联性,以找准思政课与其他内容的融合点”[12],充分展现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种交流研讨,既有同一学科的纵向贯通,也有不同学科的横向融通;既有学科教学的“点”,也有学科育人的“面”。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不同学科联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U-G-S”模式“基于教师教育实践、面向教师教育实践、服务教师教育实践”的实践取向,既为师范生提供了面向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也为中小学一线教师了解、学习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机会。
1.职前培养强化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
坚持以实践取向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就是要做到:一是在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学习中,能够高度关注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在“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思政学科教学课程中,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发展改革变化,通过对中小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全面把握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中,能够紧密对接中小学思政课堂教学,对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和系统地把握,深刻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实施要义,主动探究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衔接的内在规律与要求。
2.职后培训能够突出对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
实践取向的职后培训,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13]。基于中小学思政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强化教师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极大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内在性职能。一线优秀中小学教师受聘担任师范生实践指导教师,参与大学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用自身丰富的经验为师范生做示范和指导,提高师范教育质量,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自觉学习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科学定位思政课建设目标,合力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科学掌握教学方法,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作为“U-G-S”模式的实践载体,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学术理论研讨、教学实践交流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
1.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间的互动交流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规定,“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要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14]“创新试验区”为大学思政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到中小学教育服务提供了基地,既指导了教育实习学生,又能在中小学校中全面了解不同学段思政课内容,更加精准地把握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现状与教育教学规律,使理论研究具有实践着力点。中小学教师以顶岗置换的方式,到大学挂职助教,边学习、边工作。这种以挂职工作的形式加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联系沟通,助推了教师对思政课程系统性、全面性把握。
2.创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试验区”建立的思政专业教师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如优秀思政课课例展示平台、指导教师互动交流平台、思政课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等,不仅为师范生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使师范生能够更便捷地观摩一线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激发对教师职业的情感认同;更有助于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创新试验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展示,进行一体化教学研究,分享一体化教研成果,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
1.在目标导向上体现立德树人
“U-G-S”模式下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关注合作共同体共同目标如何有效确立和利益如何共享的问题。解决这个关键问题,需要在政府的规划指导下,积极建立对目标实现的考核与评价机制。要聚焦培养目标,充分认识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学段不同、群体特征各异,在理论认知和实际需求等方面具有层次性与差异性,因此,在统筹“U-GS”教师教育工作中,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2.在教育方法上呈现立德树人
“U-G-S”模式下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遵循学生成长一体化的规律,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尤其是新时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规律开展教育,避免“上下一般粗”式的教学方式。[15]善于运用学生喜爱并接受的话语体系,形成循序渐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教学路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确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在过程管理上展现协同育人
“U-G-S”模式合作主体广泛,既有大学、政府、中小学的合作,也有不同学段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因此在管理关系上错综复杂。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就需要构建全员管理育人的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实现全员管理育人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管理育人合力。要坚持人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岗位管理育人的内容、程序和标准,把育人职责履行情况和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纳入考核评价范围,推动全员育人得以实现。
1.关注课程目标设计,确保思政课程目标一体化落地落实
“U-G-S”模式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在统筹规划的视野下关注纵向思政课程目标螺旋上升的实现,也要充分研究横向思政课程目标的同心同力、同向同行。因此,大学与中小学教师在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中,既要整体规划思政课程目标,充分把握“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16]的不同学段目标要求,又要深入挖掘不同学科思政要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
2.加强教学内容研究,统筹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效衔接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思政课教材。教材内容决定了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重点、教育方向。[17]以大学教师为主导,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整合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与重复问题,根据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目标主线,系统梳理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体系,使之更加融合贯通。其次,要认真设计思政课程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不同学段学习特点,把握“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启发性学习”[18],统筹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效衔接。
3.开展教学评价研讨,完善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
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中,条块式、分割性设置评价依然存在[19],开展一体化教学评价研究,需要紧紧围绕学生学习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评价。多层次评价,旨在把大中小学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将结果性考核与过程性成长相结合,形成学生学习全过程系统化评价。多维度评价,需要综合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既关注学科知识学习,又关注学生品德的发展;既重视学生课堂学习,又关注实践活动,“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20]
1.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保障机制,提高思政课教师协同发展的合作共识
一要建立组织保障。实施“U-G-S”模式下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门的组织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机构可设立在大学,也可设立在政府(教育研究中心),其职责统筹协调区域内大中小学在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有关决策部署,定期组织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二要建立制度保障。既要在宏观方面制定政策和制度,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明确的目标指引,也要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思政课一体化实施方案。三要建立资金保障。在“U-G-S”模式下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教师交流常态化机制,保障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
培育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全局观念和一体化意识,需要构建纵横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习交流合作常态化机制,搭建立体化交流平台。[21]一是建立思政课教师交流研修机制。通过对理论讲座、学术研究、教学研讨等研修活动,积极搭建协作互通平台,建立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研修互动机制。二是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树立思政课“一盘棋”的思想,突破校际壁垒,建立集体备课常态化的管理规范与指导办法。三是定期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堂展示交流活动。通过定期组织不同学段、同一主题的说课、教学设计、课堂展示等教研活动,激发教师讲好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3.构建科学评价机制,建立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发展性评价体系
在“U-G-S”模式下开展对思政课教师一体化评价: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要以构建合作机制与解决衔接问题为重点,整体协调,建立旨在调动教师参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考核评价机制;二是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将教师个体素质的充分发展作为价值判断的最终标准,充分关注教师的成长过程,关注对教师发展的支持,满足不同教师类型的多种需求。通过制定有发展性、针对性的评价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创新试验区”建设中,集中优势资源开展理论研究,打造典型学校进行示范引领,探索建立长期稳定、可操作、可遵循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衔接合作模式。
1.立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求,确立理论研究先行的工作理念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需要确立面向实践的一体化建设理论研究先行理念,聚焦思政课程与教学改革,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资源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内容开展深度研讨、交流。将时代发展的最新成果与思政课堂关联起来,以更高的站位探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突破点,抓住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点,及时总结一体化研究理论成果,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2.实施典型带动,发挥一体化建设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在政府的统筹指导下,立足中小学实际,确立不同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典型学校,大学教师深入学校进行指导。一是将试验区一体化理论研究成果在典型学校实施、检验,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的完善;二是充分发挥典型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典型学校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先行先试,率先探路,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具有区域特色的经验成果,由点带面,积极推广,为各区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