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 感受数学之“趣”

2022-03-02 11:57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乐小学
学苑教育 2022年25期
关键词:三角形数学知识情境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乐小学 陈 雨

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品质、人格教育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发展各项能力的重要时期。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日常教学课堂中,教师如果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略显枯燥,部分学生无法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数学与生活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并设定启发性数学题,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营造出轻松有趣的数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保证思维的活跃性,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并对课堂展现的教学素材形成感性的认识,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得以同步发展。

一、巧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生活经验

教师根据现实生活创设数学情境,能够贴合学生,使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提高情境教学的趣味性,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教师要学会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挖掘生活中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生活场景、生活问题,将这些生活中的因素融入到情景教学当中去,使学生将原有的生活经验认知转移到新的知识建构当中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喜爱,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乐趣,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的新知识。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的课时教学中,教师以“提升QQ等级”这一生活情况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同学们都有QQ吧,那我们知道,四颗星星可以兑换一颗月亮、四个月亮可以兑换一颗太阳、四个太阳可以兑换1个黄冠。现在小张同学有一颗月亮和三颗星星,显示等级为7级,你能说一说一颗星星表示多少级吗?”有趣的生活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学生表现得都比较激动,在课堂上,有些思想敏捷的学生立马就举手说:“一颗星星表示一级,因为一颗月亮可以兑换成四颗星星,也就是小张同学有七颗星星,表示等级为7级,所以一颗星星为一级。”根据刚刚这位同学的回答,教师便可指出:“同学把一个月亮替换成四个星星,其实就是假设等号的左边全是星星。”从而顺利引出本节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由此可见,同学们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究,从而体现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思考状态下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巧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新的知识构建当中去,可以使学生由感悟受到启发,由生活掌握知识,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之趣。

二、巧设游戏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主要是以直观的方式,他们往往对一些有趣的问题感兴趣。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以计算居多,并需要孩子们熟练掌握算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未知的数学知识时,需要掌握其概念规则和应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激活思维,整合已有知识和新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了让孩子今后能更好地完成这一过程,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爱玩”天性,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乐”学习,边玩边学,在实践中挖掘数学知识的宝藏,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6的乘法口诀》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辅助工具,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辅助工具,然后拿出6个进行“创造”,并提出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一幅图画,同时说一说自己的这幅画用了多少学具。动脑动手满足学生的“乐趣”,调动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学生借助学具展示了不同的创作:有的同学借助6块三角形组合成了一条小鱼;有的同学借助6根小棒摆出了两棵小草;有的同学利用6个圆片创作出了花朵……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几个6相加等于多少。

巧设有趣的游戏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数值运算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三、巧设操作情境,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生的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部分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晦涩难懂,这就给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操作情境,让学生拥有一些自己动手操作的学习机会,这不仅满足了小学生爱动手的天性,也让一些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抽象化的问题具体化、生动化。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解放了天性,充分调动手、眼、脑等各种感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中,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再由于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并没有专心地仔细观看老师的操作,听老师的讲解,甚至没有动脑去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到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经常会出现只算了底乘高而没有除以2的情况。如果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巧设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们自己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一剪或者是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这时候就需要学生们自己思考该如何操作,然后再着手剪拼,发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相反,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基于此发现,接着让学生合作观察比较,相互交流三角形的底与高跟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的关系,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于这一列推导实践过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剪拼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兴趣会更浓厚。在学生自主操作学习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动脑进行思考,动手进行操作,观察,合作探究,亲身经历,学生对于如何推导出三角形中的面积的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头脑中也形成了知识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基本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很少会出现只算底乘高而没有除以2的情况了。

巧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动手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知识结构的生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得教学更加具体形象富有趣味性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巧设交流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个体差异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之间,他们的思维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个体差异性与思维独特性的特点,创设交流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使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机会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产生思维碰撞,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课时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表示的数量关系理解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当老师布置完要求:“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学生们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四人小组内阐述自己的想法。一位学生这样说:“通过画线段图,可以知道男生人数有2份,女生人数有3份,可以根据女生有21人,按照相应的份数列式解答。”另一个学生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我是这样想的:把‘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转化成男、女生人数的比是2:3,然后按比的知识解答。”就这样,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使得学生不仅从别人身上学到了一些知识,也使得自己的观点呈现到大家面前,供大家交流学习,使得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巧设交流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造力,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

五、巧设探究情境,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比较提倡的一种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在创设探究情境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的探究过程做好铺垫,提供思考基础,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教师通过分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探究主题的重点,打破学生思维局限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组员协助意识和合作能力。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指导,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的课时教学中,老师首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空心圆柱和圆锥,利用教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各部分有什么联系?学生在现有的认知情况下,快速说出:“每个小组的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根据这一回答,老师提问:既然两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你能估计出你们手里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吗?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估计的结果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思考如何验证大家交流后的想法。随机点拨:可以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容器,看看到几次可以正好装满。同学们经过分组合作与交流后发现:从倒的次数可以看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教师再次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同学们再次通过实践探究发现:必须有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结论才能成立。

巧设探究情境,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并逐步认识到实验也是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与此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印象,使学生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享受探究、合作、成功的喜悦。

六、巧设实践情景,助力学生知识理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数学课堂中,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以及对于解题的思维能力都有所欠缺,加之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地区,学生理解能力也相对薄弱,因此采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老师不仅讲得累,也无法很好地引导和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显得乏味,从而导致学生的听课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巧设实践情景时,将课本例题合理地整合到实践活动当中去,创设出有趣味性的实践教学情境,促使部分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具体,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接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的课时教学中,学生们欣赏了美丽的轴对称图案,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发现了轴对称的图形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激起了他们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积极性和兴趣,课后作业中也涉及到了轴对称图形的剪纸,孩子们都有了动手的欲望。因此可以设计以剪纸活动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数学实践活动——《对称剪纸》。在课堂教学之初,通过播放一段剪纸儿歌视频引入新课,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剪纸的历史、起源,感受古今中国劳动人民的崇高技艺,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新授课部分通过剪双喜的实践操作,教导学生掌握对折法、连续折剪法等基本方式,使用剪刀、刻刀等工具裁剪出对称的图案,并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创作剪纸作品,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数学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此同时,在开展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中,还能够充分培养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让小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来源于日常生活,服务于生活。

巧设实践情景,学生们在解决自己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借助数学实践活动,使得枯燥的数学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从而很好地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题意,建立起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于有关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巧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面对相对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课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各种贴切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之“趣”。并让学生在各类教学情境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成为品学兼优的综合性人才。

猜你喜欢
三角形数学知识情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