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贺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檀山小学
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必然是充满“语文味”和“人文味”的,这既基于小学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也体现了语文课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其文化品质的本质要求。人文素养培育的是学生的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人类间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它表现为人类对尊严和命运的维护、对前人各种精神文化的珍视、继承与传扬。[1]这是一种指向学生未来精神涵养、牵连其文化品质的综合素质。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文本、深挖文本,以文本的三个“度”为引领,不断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人文的启迪。
人是语言的动物,生活中无处不存在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2]35学习语文就是在透过文本、触摸母语的过程中感受一字一句的精准与唯美,体悟其中散发的人文魅力。教师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词、斟酌词句,由浅入深,把看似简单的文本品出深邃的内涵。而品悟文本,正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最具“语文味的”和最根本的方式。
(一)解析,架理解之桥。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语段有“段眼”,而重点词语就是语段的“眼”,[3]91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擦亮双眼,抓住语文的“眼”咬文嚼字,以期找寻文本背后的语文要素和人文精华。如执教统编语文三上《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再与学生一道解析词句、走进词语。如学生发现“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是“有新鲜感的”句子时: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发现这里的小植物和小动物都活了,还会听我们读书!
师:是的!这里作者把动植物写活了,仿佛在安静地听我们读书。那你说他们的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应该很动听,很有感情吧!
生:读得好才会吸引小动物、小植物来聆听。
师:好一个“聆听”!对啊,读得那么好!小动物们、小植物们被吸引了,听得才那么着迷。所以他们的关系——
生:很和谐,也很快乐。
师:看来你是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了!
在教师的层层设问下,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咀嚼推敲词句,从简单文字读出作者饱满的情感。解析文本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在自己和文本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助其解字、析词,进而体味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情感,“这不仅是语文,更是人文,语文与人文实现了水乳交融。”[2]216
(二)积淀,聚感悟之基。文本中的名篇佳作、好词好句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浅层记忆中,只有让它们内化成学生脑海中的语言积蓄,才能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语文的风采,感悟人文的魅力。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感悟、深思和理解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与耦合的过程。”[4]如统编版五上《忆读书》中有大量成语,它们文辞优美,是语段的“点睛之笔”,也是理解文本的“核心点”。为此,可对学生说:“老师发现第九段很有特点,有很多对反义词出现,发现了吗?”学生仔细品读很快发现:“精彩—繁琐”“栩栩如生—索然无味”“朦朦胧胧—真情实感”等。通过找反义词,他们很快就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同时也就明确了什么样的“书”才是冰心提到的“读好书”中的“好书”。然后继续问学生:“冰心奶奶在写作时,对这些好词‘信手拈来’,让它们巧妙结合,从而诞生一篇优美的文章。你们知道她的法宝吗?”学生可答出:“多背好词好句!”由此可对学生说:“这就是积累!我们要随时留心把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才能活学活用!”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很快将这些好词积累下来,从而加深了对文中的感悟和深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文本中的好词好句、精彩文段进行记忆,大脑摄取的精华积存既会对学生的理解感悟发生积极地影响,还会内化为学生实用的语言素材。而把握了语言文字这一基石,其内在的人文因素、文化因素就油然而生了。[5]
朗读的过程就是将文本中的文字在脑海中投射出自己映像的过程,这能加速对文本的理解。朗读让冰冷的文字“活”了起来,有了切身理解与感悟,文本就有了温度。高声诵读,声声入耳,书香味、语文味弥漫其间,这方是有语文味的、人文味的课堂[6],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与理解,让文本不再冰冷,成就学生人文素养的康庄大道。
(一)模仿与示范,寻朗读“灵魂”。究其本质,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模仿的过程。学生可通过模仿向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延伸、拓展,并逐渐把自身的创造性融入其中,从而使个体发展;而语言的学习更是一种模仿过程的高度拓展。[7]教师适时地示范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潜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模仿时充分领悟、吸收教师的神情、神态、声调和感情,这是最简单的教学,也是最实在有效的教学。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为了更好地阐释诗词的平仄音调,选择先示范读。诗词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学生一听即明,然后学生再模仿、尝试,一学就会。习得了要领,学生的朗读更为高效,越读越有趣。于永正老师也擅长示范读,如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当他听完几个学生的朗读后笑着说:“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接着,于老师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无不沉浸其中。当于老师再让学生们自由朗读文章时,他们更投入了,读得也更动情了,课文的情与味就这样悄然地“溜”进学生的心里,人文素养就这样在教师的“示范读”与学生的“模仿读”中悄然落地。
教师的示范读将在学生心中投射出强大的范本,让其在模仿中不断地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同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找到读的感觉和读的方式,文本的深刻内涵、深情浓味也就更容易被学生获取。
(二)激励与评价,添朗读“能量”。激励与评价虽本不相干,但它们在课堂中应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后,应寓激励于评价中,在评价中“暗含”激励,这是为学生的朗读“赋能”,让其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朗读中。如执教统编版五上《搭石》,学生在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我随机点评:“这几句话虽然短,却不好读,还有很多的生字词,你读得真熟练!可老师觉得差了点美感。你发现没,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发现:“我发现每个小句子都很短,字数都差不多。”“真聪明!这样的短句,读起来声韵和谐,情意优美,你再练练。”该生再次朗读时,自信了许多,果然读得轻快又有感情,我不禁赞道:“你的朗读也给我音乐一样的美感!”
激励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由内而外的原发性力量;评价,则能夯实学生朗读的有效性,激越起学生由浅而深的思维活力。当激励“加上”评价,教师运用合理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可使学生在无形中沿着高效而深邃的朗读之路前进,在不知不觉中与文本的人文情怀“相遇”,使其最终与人文素养渐行渐近。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依托文本中鲜明的“例子”,用适度的、合理的课外延伸,以拓展文本的“宽度”与外延,让薄而浅的文本变得更加厚重。同时,这更为学生叩开一扇更为广阔的语文大门,让学生拥抱更为灿烂的“语文世界”与“人文世界”,一阶一阶搭建学生更为坚实的人文素养“宝塔”。
(一)情感熏陶:渐染。文本中跃动的文字是作者“情”的宣泄与“感”的抒发,引导学生领悟文字的情感,应融入在语文课堂的每时每刻。教师不妨在拓展延伸中融入情、带入情,在学生心中添点情、增点情,让学生带着“一许深情”沉醉在文字中。如执教统编版三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我让学生给小女孩写一封“寄到天国的信”,写写读完这篇文章你会怎么做呢?起初学生很迷茫,我便引导学生在“情”字上做文章,给学生“情感”的支架。我提示:“孩子们,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美食,没有亲人,多么可怜。若你面对比你弱小、可怜的人你会怎么做?”这是“同情”的支架;“在小女孩的心里住着一位温和、慈爱的奶奶,然而她却不能时刻见到。同学们,你们也有爱你的父母,学完课文后你觉得该怎么对待他们呢?”这是“温情”与“亲情”的支架。有了感情的支撑,学生很快有了思路。于是,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笺便诞生了。
课堂中要紧密依托文本设置合理而有“情”的拓展,做到迁移语文能力更迁移情感价值观;拓展语文素养更拓展情感涵养。人是情感的动物,人文素养更是有人情味的素养,拓展文本的“宽度”就是要让学生幼小的心灵为情所熏陶,为情所渐染。
(二)文化熏陶:传承。语文文本从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背后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的。而我国文化经久不衰、代代传承,拥有无数独特的文化意蕴与文化意象。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到它们,这既是拓展行之有效的契入点,更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良好介入点。如教授《牛郎织女》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向学生拓展“七夕节”这一中华传统节日及其相关诗词;教授《秋天的雨》可向学生介绍我国“秋”的相关文化意象,如秋代表“肃杀”和“冷清”,代表“丰收”,也代表一种乐观旷达的胸襟等;教授《燕子》则既可以向学生介绍燕子的相关典故和诗词,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鸟禽的象征意义。
学生接触到这些充满新鲜感的文化“佳酿”自然会兴致盎然。“谈语文不谈文化,教语文不教文化,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说得过去的。”教师在拓展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学生播下文化的种子,收获的则是一种文化血脉的传承。[3]160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的交流,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下一代,并使他们自由生成。[8]而语文的学科特点更是决定其在培育学生文化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中要挑起“大梁”,担起“大任”。总之,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带领学生品味文本,积极构建语文味“浓一点”、文化味“多一点”的语文课堂,从而让学生心中的人文味更“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