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2022-03-02 03:34:19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王玉苓
学苑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教材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王玉苓

音乐是一门充满艺术气息的学科,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利用音乐元素进行美育教育,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审美情操,树立健全的人格,最终让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得到不断开发。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材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科为基点、以文化为主线、以审美为中心,强调“学生发展为本”,把育人主线贯穿始终,每册均设8个单元,每个单元分设听、唱、动、奏四项活动,将音乐的认知渗透在实践活动中,教材内容充盈,富有特色,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下面以二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为例,谈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策略。

一、在歌曲教学中开发美育资源,感悟亲情美

现阶段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是以教唱歌曲为主的,这些歌曲内容浅显、语言活泼、篇幅简短、结构单纯,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学唱这些歌曲,只是为了唱而唱,而不去开发歌词中含有的美育因素的话,学生就不会感悟到歌曲中含有的内在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音乐教育的失衡,也违背了音乐教学的初衷。所以为了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紧紧抓住歌词的涵义、歌曲的旋律来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通过这些教学重点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第二单元《大树妈妈》这首歌曲时,可对歌词的内容和歌曲的旋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是一首非常抒情的、柔美的儿童歌曲,叙述了大树妈妈为小鸟遮风挡雨的情景,由于歌词只有简单的几句话,乍一看并没有多少深刻的内涵。其实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歌词采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比如鸟巢是大树妈妈为小鸟搭建的住所,小鸟睡觉时,风儿轻轻吹动,大树就像妈妈一样摇动树枝轻柔地安抚宝宝入睡,风儿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响就像妈妈在孩子入睡时哼唱的摇篮曲。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小时候妈妈抱着自己入睡的场景体会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百般呵护,想象当大风呼呼地刮起来、大雨哗啦啦地下起来以后,大树妈妈身上的枝叶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让小鸟躲在大伞下幸福地成长。反复朗读歌词以后,学生就会理解歌词中蕴含着伟大的母爱。接下来给学生播放歌曲,这是一段体的结构,全曲的音域只有八度,旋律亲切柔和,尤其是休止符的运用表达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深厚的爱。唱歌的时候,当学生唱到休止符的地方时,提醒学生要正确演唱后八分休止符,“托着那摇篮”“对着那小鸟”的最后一个字要做到声断气连,感受旋律中反映出来的大树妈妈对小鸟的深厚感情,并由此联想到父母是如何精心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从而生发出对父母辛苦养育自己的感激之情。

通过开发教材歌曲中的歌词的内涵和旋律结构中的美育因素,学生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就会在教师的指引下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和联想,既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歌曲表达的内容,又体验到歌曲流露的亲情之美,起到了让学生感受美的作用,提高了美育教育的效果。

二、在创设情境中开发美育资源,感受劳动美

情境教学能起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以及激发情感的作用。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作品都向我们展示了优美的画面,从听觉和视觉上都给人带来了美的感受,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根据作品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音乐所呈现的意境中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五单元中的歌曲《其多列》是一首云南哈尼族儿歌,描绘了哈尼族儿童在劳动和学习时的欢快情景,曲调活泼流畅,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充满了生活的乐趣。整首歌曲只有两个乐句构成,首尾各有两个小节“其多列”,虽然音调不同,但有严谨的呼应关系,并不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反而给人以美好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中的劳动之美,使他们乐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时,首先播放了一段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风光片,从流光溢彩的城市风貌到景色旖旎的小镇风情,让学生感受祖国近五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再详细介绍哈尼族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特色,同时配上《其多列》的伴唱录音,富有哈尼族特色的欢快曲调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正在捡竹叶、砍竹筒、背着书包上学校的欢快场面,随着画面的播放与乐曲的深入,学生的情感都已经沉浸到作品呈现的美的意境之中。学完歌曲以后,让学生想象哈尼族小朋友还会参加哪些劳动,比如“锄地、割草、粉刷、打扫”等,师生结合相应的画面共同创编歌词,随着《其多列》的旋律唱一唱,感受劳动的乐趣。

创设歌曲中描述的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很多真切的感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也很容易感受到作品所表达出来的美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在欣赏歌曲中开发美育资源,感受自然美

开发欣赏音乐中的美育因素,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多感官训练可以起到充分调动身体各个器官的作用,全方位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联合起来的方法,让学生在体会和欣赏过程中挖掘出音乐中所蕴含的艺术美,在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中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无穷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

例如第一单元《口哨与小狗》是一首美国科学幻想广播剧《布克的奇遇》中的插曲,其中为了表现小主人公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时轻松、愉快的心情,融入了口哨艺术。在学生的印象中,吹口哨的人比较轻浮、不正经,给人玩世不恭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在上课前查找了有关口哨方面的资料,向学生普及口哨知识,消除对口哨的误解。许多作曲家都为口哨谱曲,《口哨与小狗》就是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一首乐曲,在欣赏这首乐曲时,让学生仔细听歌曲,想象歌词中“百花盛开,花儿向我笑”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想象“小狗欢蹦乱跳、汪汪欢叫”的样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将自己想象成歌曲中的主人公,置身于花海中,闻着阵阵袭来的花香,牵着心爱的小狗在森林中快乐前行……然后找一找乐曲在歌词停了以后的间奏部分加入了什么,这样加入以后有什么新鲜感。当听到主题A的时候试着随音乐踏步走,当旋律重复出现的时候换一个方向走。在完整地聆听全曲以后,说一说从歌曲中感受到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共同分享大自然带来的美感。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无论乐曲的基调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只要学生能善于动用多种感官来进行体验和感悟,积极开发其特有的审美因素,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以此来发展他们的审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审美理解,最终提高审美能力。

四、在激发兴趣中开发美育资源,感受助人美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而拥有热爱的前提是必须对某样事物产生兴趣,所以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促进美育的深化作用。

例如第八单元的音乐欣赏《堆雪人》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曲调轻快、活泼,描绘了小白兔在寒冷的冬天边唱歌边堆雪人的情景。歌曲为二段式,A段采用模进的创作手法,层层递进,展现了小白兔堆雪人时的镜头,B段节奏拉宽,让人感觉雪人堆好了,小白兔无比高兴。欣赏歌曲时,根据A段每个乐句开头的XX XXX节奏,让学生用堆雪人的声势动作辅助,锻炼学生的恒拍感,用单手放耳边做倾听状的声势动作表示弱起乐句,最后随着X 0 X 0|X 0 0 0|的节奏进行律动,表现主人公俏皮、得意的神态。在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节奏的兴趣以后,我在黑板上对这些片段的节奏进行分类,使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类型之间的差异,然后发给学生一些打击乐器,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敲击,参与表演活动。在欣赏这首歌的同时,二年级学生在语文课本中还学到《雪孩子》这篇课文,讲的是同一个故事,所以把音乐的欣赏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说一说从雪孩子勇敢地闯进火海救出小白兔的情节中感受到了什么,音乐课堂上可以选取动画片后面的相关音乐片段让学生拓展欣赏,从中进行助人为乐的审美教育。

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随处可见,只要精心钻研所学的歌曲,便能找出其中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让学生积极地深入到乐曲之中,在学中动,在动中学,体会思想品德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五、在游戏活动中开发美育资源,感受生活美

游戏也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活动,更是低年级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音乐学习中适当加入游戏环节,开发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通过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学生就很乐意接受,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去,提高美育教学的效率。

第六单元《愉快的梦》中的《都睡着了》是一首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旋律起伏有致,极具舞蹈性,前半拍休止的运用使整首歌曲显得轻快而俏皮,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游戏感受音乐带来的韵律美。在上课时,首先用轻柔的声音讲述: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鸟儿不飞了,虫儿不叫了,世界显得那么宁静,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听一听。然后播放乐曲《都睡着了》,学生听完以后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再次播放乐曲,一边有节奏地念歌词,一边将歌中唱到的动物、精灵等形象依次贴在黑板的背景图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将选择相同的学生集中在一起,选一个代表戴上头饰,教师扮演美丽的梦精灵,当音乐唱到“它睡着啦”时,就用精灵棒点这个孩子让他做睡觉的动作,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动作最美。再让学生像老师那样扮演梦精灵,轮流表演几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就明白了做睡觉动作的那句是齐唱,其余是领唱,在逐步熟悉音乐的过程中,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大胆表达自己内心对音律的感受,从而激发了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放松身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去开发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学习,爱上生活,最终体会到生活中的美。

六、在实践活动中开发美育资源,感受创造美

美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能学会创造美也是美育的一部分。小学生拥有很强的表现欲,教师需要在充分利用此特点的情况下,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给予他们充分表现的平台,让他们去展示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才华。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深化美育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两只小象》这首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来教育学生要像小动物一样,做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孩子。该歌曲的歌词由大象和与大象所关联的动作组成,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进行歌词的改编。由第一句的“两只小象”可以引导学生把“小象改成其他所熟悉的小动物,后面的语气词也可以改成其他常见的语气词,学生受到指引,便会把小象改成五花八门的小动物,包括小白兔、小老虎等都可以成为他们改编的主体。后面歌词提到的“河边、鼻子”,学生们通过联系自己所选小动物的特征,可以改为“草地、树林、耳朵、尾巴”等,并且学生会在潜意识中注意保持歌词改编前后的字数相同,甚至会思考改编完之后的歌词是否会与原曲的律感相匹配,做到完美融入。这种有意识的改编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细胞。在实践活动的结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呈现自己的改编曲目,在评价环节要给予他们赞赏的肯定,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师更应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进一步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勇敢地对乐曲进行独特的加工。当然,改编歌曲歌词是让他们感受到创造美的第一步,作为教师,还需要去不断研究教材,挖掘音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做出更加深层次的创作,在更深层次的创作中进一步感受创造美,最终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而又均衡的发展,也成功完成了美育的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努力开发其中的美育因素,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让美育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