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伟丽
青春的十字路口,有欢笑有忧愁,有迷茫有徘徊。绿灯亮起,我们可以安全通过,红灯闪烁,则需静心等待。“异性交往”如同青春的红灯,既是棘手问题,又是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甚至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应对,才能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青春的方向。
《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开辟了“为你点歌”专栏,深受高中学生追捧。班里个性大胆的小华为心仪的女孩成功点播了一首歌曲“You got me”,并诗意留言:“青春如此美好,让我们一起跳舞。”留言内容及点播的歌曲将在4月份的英文报纸上发表。信息流传开来,一时成了同学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女孩恬静、内敛,听到传言后深感窘迫,频发信息施压于小华,声称打算将该事件告知年级、学校,并请家长配合管教。无论小华怎么解释、道歉,矛盾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两人的情绪和学习。怀着忐忑和无助,小华向我寻求帮助。
望着小华因窘迫而涨得通红的脸庞,甚至眼眶中还噙着未擦干的泪水……我的内心没有气愤,更没有嘲笑。我看到了一个孩子青春懵懂的渴望,看到了一个孩子面对朦胧情感的束手無策,更看到了一个孩子承担错误的勇气和果敢。我珍惜他对我的信任,更想保护他这份知耻而后勇的美好。
一、开口分轻重
在师生成长的这条路上,我们给了学生安全的庇护、生活的照顾、行为的支持,但最重要的,我们要给学生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平等。
小华是一个敏感而要强的孩子,情感受阻已然伤害了他,向我袒露更需要莫大的勇气,我知他的窘迫。于是,我轻描淡写不着边际地与他闲聊,讲述自己的青春过往,青春里的人们描绘着相似的故事,有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的是身边人演绎的……只是故事大多美好,结局却没有太多欢喜。
看着他聆听不语,我知他进入了故事中,扮演着故事中的角色,亦在思考着自己的青春结局。
良久的沉默后,他开始与我分享他的所思、所困。
二、河出有伏流
原来,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年幼时父母便离婚了,母亲一人抚养兄妹二人,生活上的艰辛分散了母亲太多的爱和精力。回到家中,空寂的屋子、冰冷的锅灶,还有青春期的妹妹带来的烦扰,他缺失了太多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所谓的“感情”也不过是他内心寻找的安慰和寄托罢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除了内心隐隐的痛,又怎忍只言片语的苛责。但我深知同情和安慰都不是他所需要的,他需要精神上的尊重,更需要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花开须当时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运用“产婆术”启发他的学生,将学生带到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其中有一则关于摘取最大的麦穗的思考,三个徒弟要经过一片麦田,摘取最大最好的麦穗,在这期间只能前进且只有一次摘取机会。
故事中,第一人担心错过,迅速摘取了一个他认为最大最好的麦穗,当他继续前行发现还有更大更好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机会。第二人犹豫不决,总以为前面会有更大更好的麦穗,直到快到终点时才勉强摘取了一个较大的。第三人运用策略把麦田分为三块,仔细地观察麦穗的长势、大小、分布规律,在经过中间那块麦田时,选择了其中一个最大的麦穗。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无疑,第三人是明智的。他既不会因为错过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不能摘取而遗憾,他的结局既是选择的技巧也是放弃的智慧。
其实,在小华的面前何尝不是这样一块麦田呢?感情的甜蜜渴望、家庭的嘱托期望、学业的繁重紧迫又何尝不需要智慧的选择呢?
我相信他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更期望他可以做生活的智者。他需要时间老人的点拨,更需要师者指点迷津。
四、去留应无念
当然,明理容易行动却难,成长总会伴随着阵痛。其实,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没有人可以一次定格未来,有一种美叫缺憾。既然选择了,就要挥挥衣袖,不留恋天边绚烂的云彩,大步向前走。内心的痛就交给岁月去疗伤,交给时间去沉淀。回首来时的路,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在人生的下一个十字路口,也许美好就会不期而遇,去留本该无念。
在一个明媚午后,绿阴浓密的球场上,小华挥洒着汗水帅气投篮,人群中就数他的笑容最温暖。我看到了青春最美的模样,那样子无关他人,只关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