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慧杰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种植大国。在长久的种植道路上,我国各个相关人员都在不懈地种植各种不同的农作物。而在众多农作物的种植之中,以小麦和玉米这两样农作物的种植规模最大。本篇文章就旨在对比研究关于小麦和玉米这两种农作物的不同种植模式,以此来提升我国各个地区小麦与玉米的产量,并为我国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麦;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比较
小麦和玉米这两样农作物在我国农村十分常见,不仅种植的规模与范围较大,也是我国人民日常的主食。但在小麦和玉米的种植过程中,也会因为这两样农作物的种类不同,而使得这两种农作物的种植模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种植小麦或者玉米时,务必要事先调查清楚其的种植特点以及种植技巧等等方面。只有对小麦和玉米的各个种植方面都有所了解与掌握之后,才能够确保种植的质量以及种植的产量都有所提升。
1 试验设计
此次实验之中,一共对六个处理做了设置。所采取的实验方法为单因子随机区组,总共有20个小区,四次重复[1]。在选种方面,小麦的品种为沈农9625,播种量为220㎏/hm2。而依据不同的处理方法,玉米的选种也会有所不同。分为是:第一、单作小麦;第二,小麦复种玉米;第三,20+40cm;第四,玉米单作CKI;第五,120+80cm;第六,玉米单作CK2。另外,所种植玉米的密度为48000株/hm2。
在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实验人员必须对下列两个方面予以关注,并进行进一步地研究和数据分析:第一个方面,实验人员务必要在小麦收割之前的两周,观测各个区组小麦的不同阶段的风力、田间气温及其照度日变化的状况。第二方面,实验人员务必要在小麦收割时,对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小麦实际的生产情况进行观测。同时,实验人员也必须同时在室内进行小麦的常规考种处理。而在玉米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中,实验人员也应该注重于对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及玉米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解和研究。此外,研究人员也必须同样地在室内进行玉米的常规考种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小麦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在产量方面的影响
2.1.1 小麦产量影响
根据此次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中不同的种植模式之中,20+40cm模式的小麥产量是最高的[2]。除此以外,此次实验结果也可表明,在对种植模式作出变动以后,各个区组的小麦产量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将120+80cm的种植模式与20+40cm的种植模式相比较,可以知道,20+40cm的种植模式,所种植出来的小麦,其产量会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将单作、20+40cm以及120+40cm这三种种植模式相比较,可以知道,其所种植的小麦的产量并不会有较大的差异性。总体来说,在小麦的各种种植模式之中,20+40cm的种植模式,其种植的效果最佳,小麦产出较多产量的可能性也会最大。并且,如果在20+40cm的种植模式中,少种一行,则有较大可能会出现小麦增产的情况。
2.1.2 玉米产量影响
在对玉米进行各种种植模式之后,可以知道,相较于玉米种植的套种方式来说,在单作模式下,玉米的产量会得到较大幅度地提升。而相较于玉米种植的窄带方式来说,宽带减产,则玉米的产量会逐渐地增大。而不同的玉米种植模式,也会使玉米实际地产量有较大的差异性。从实验结果可知,窄带型玉米种植的模式会比其他玉米种植模式,所种植出来的玉米产量更多。其次也可以知道,相较于采取宽带型种植模式来种植玉米,选择窄带型种植模式来种植玉米更能够使玉米的实际产量有所提升。
2.1.3 全年产量影响
在对多种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后,能够知道,在复合群体结构中,每一个单元之间都会出现较为显著的矛盾竞争关系,同时也会有协调互补的状况出现[3]。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全年产量变化较为突出的呈现方式之一。此时再来对比分析在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和玉米的全年产量,就可以知道,小麦和玉米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之下,其全年的产量上都会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别。而在不同玉米品种的单作种植模式中,尽管也会有产量上的差别,但却并不突出。在经过对各个种植模式的比较和分析之下,可以知道,玉米单作的种植模式与小麦120+80cm的种植模式,这两种种植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较为微弱,并不明显。而对比其他种植模式,则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若只单纯考虑小麦与玉米的全年产量这一点,则20+40cm,此种种植模式最为合理、科学。
2.2 小麦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在农艺性状方面的影响
2.2.1 对小麦茎部穗部的影响
在对小麦开展种植的时候,务必要保证小麦的种植质量不会有所下降。因此,在选择类型不同的种植模式时,一定要做到种植模式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而在对比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过程中,实验人员也应该着重注意,这些不同的种植模式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会对小麦的性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并且,在对比分析时,实验人员必须要做到客观的观察,判断也要具有合理性以及规范[4]。另外,在进行判断时,主要是观察小麦的株的高度情况以及小麦的具体产量。在选择和运用不同的种植模式时,也务必要注意观察小麦的整体高度以及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实际地产量的影响程度。在将不同种植模式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时,可以发现,20+40cm这种种植的模式,对小麦的整体株的高度以及实际产量情况所产生的影响,会比120+80cm这种种植模式要更大一点。但若是将120+80cm这种种植模式与单作种植模式相比较,则会发现,120+80cm这种种植模式对小麦所带来的影响会比单作模式要更大一些。除此以外,在对小麦开展种植的过程中,若采取的种植模式为套种模式,那么不论是小麦自身实际地产量,还是小麦整体的株的高度等等各种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程度地影响。进而会对小麦在成长过程中的穗的数量、粒的重量等等方面都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套种模式会促使小麦的整体都有所增加。因此,在对小麦开展实际的种植时,如果想要促进小麦自身实际地产量,或者是想要使小麦的性状有所提升,则可以采取20+40cm或者是120+80cm,这两种种植模式来进行小麦的种植。
2.2.2 对玉米茎部穗部的影响
在对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結果开展对比分析时,实验人员务必要在平日工作的过程中,对玉米的茎部以及穗部都分别开展生产情况的调查与研究[5]。而在经过长时间的细心观察与分析之后,可以知道,玉米在种植时,若是采用单作模式来进行种植,则可以使玉米后续自身的产量有较大幅度地提升。并且,利用此种种植模式所种植出来的玉米,其性状的效果也十分良好。不仅如此,如果在玉米实际种植时采取单作模式来进行种植,则会促使玉米的穗的高度以及株的高度都有所提升。除此以外,若是在玉米实际种植时,采取套种模式来进行种植,则会对玉米自然生长的状态产生一定程度地影响。尤其是在玉米的生长前期,若此时玉米没有办法得到充裕的阳光、肥料或者是养分,则会直接影响到玉米后续的生长情况。并且,此种状况的影响较为长远,即使在后期实验人员对玉米开展收割作业之后,也根本无法让玉米受到损害的情况得到良好的改善。在此种结果上又来对比分析单作种植模式与套种种植模式,则可知道,若玉米在开展实际的种植时,采用套种模式来进行种植,则必定会使玉米的穗的高度以及株的高度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也正是如此,在开展实际的玉米种植过程中,务必要选择单作种植的方法。在种植玉米时,如果有特殊情况的出现,使种植模式必须变更为套种模式时,实验人员也务必要选择较为优良的玉米品种。这样做能尽量规避在实际种植中,因为种植模式的不适合或者是玉米品种的差异,导致最终产量减少,而使相关种植人员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的问题出现。除此以外,在对玉米开展实际的种植过程时,若选择的种植模式为复种种植模式,则务必要对玉米在种植以及生长过程中的穗部性状等等各个部位的特点、状态等等方面做好优化以及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状态较为良好,才能使玉米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同时也才能稳定玉米最终实际地产量情况,使相关种植人员的经济收益能够稳定地增长。
2.3 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田间生态效应的影响
对光照效应的影响:
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如果能有相对合理的群体构成,那么光照的分配也就会相对均匀合理。而此时也就可以看出植株叶片的主要功能和优点所在。其也可以为群体的最高生产量创造较好的条件。在单作的种植模式中,可以把小麦整个种植区域都视为均匀介质特性的表面。而此时,光也会在整个种植区域的上方均匀地向下照射。而这个现象在20+40cm的种植模式以及120+80cm的种植模式中会有所不同,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种植模式的群体中所表现的都是带状特征。这样就会使这两片栽培区域的表面产生瓦楞面,但瓦楞面却并不具备平顺性以及光滑性。另外,这两种种植模式除了能够扩大小麦整体的采光部分,也会同时增加其侧面的透光率。所以,这两个模式将会更能有助于小麦的整体光线吸收。就不同种植模式的小麦实际生长情况来说,采用20+40cm这种种植模式,虽然会把其中的一行空出,但因为小麦自身就具有较好的自动调节功能,所以小麦也会通过将自身叶片向外延伸的方式,来达到减少光损失量的目的。
此外,不同的套种种植模式,其对于光照的强度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同。但120+80cm的种植模式与20+40cm的种植模式,这两种种植模式在整个种植范围的顶部光照上,也并没有比较多的差别。在活动层照度的方面,20+40cm的种植模式中,其最大值大多都集中在早上十点前后。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平稳地下降。这就说明了,20+40cm这种种植模式能够为农作物创造出一个较为优秀的光照条件,也能够帮助农作物提升自身的光合作用。这就有助于农作物积累自身之中的干物质。而单作这种种植模式,其最大值大多都集中在中午十二点左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相较于以上两种种植模式来说,120+80cm这种种植模式的活动层照度比较低。但此种种植模式在前期上升时,速度却要明显地快于单作模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120+80cm这种种植模式也会像20+40cm这种种植模式一样,呈现缓慢下降的状态。这也就说明了,120+80cm这种种植模式能为农作物带来较好的光照。另外,单作种植模式的活动层照度之所以较低,这与每颗农作物的生长范围太过密集离不开关系。除此以外,20+40cm这种种植模式以及120+80cm这种种植模式,在基部的照度上都呈现出了较低的状态。这就说明了,活动层对照度的利用水平相对较高,能够较好地控制住光照的损失程度。但由于这两种种植模式的边行长势要比中间的长势好,所以也会极易对农作物内行产生一定程度地影响。另外,针对这两种种植模式的此种情况,虽然其会在后续过程中有所下降,但速度并不快,反而十分平缓。
3 结语
利用不同的种植模式来种植小麦和玉米,其实际地产量情况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根据实验结果表明,在多种种植模式之中,20+40cm这种种植模式的产量收益最高,其次为120+80cm这种种植模式。并且,若是在采取这两种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再使用窄带种植的方法,则能使小麦以及玉米的产量都具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这也说明了,在我国小麦种植范围较广的地区,采取这两种种植模式能够有较高的可行性。但尽管如此,相关种植人员也务必要知道,此种种植模式仅仅只是建立在实验的各种条件之下,若原封不动地将其应用在不同地区,则会有较大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冬小麦与春小麦。除此以外,小麦玉米使用复种的种植模式进行种植,则产量要明显低于单作的种植模式。这就表明了,复种的种植模式并不会使小麦、玉米的产量有所提升。若相关种植人员想要利用此种种植模式来改善自身的经济收益,则可以对复种的种植方式加以探究和创新。另外,我国种植小麦范围较广的地区多为北方,但小麦单作的方式产量最低,所以也需要选择于其他农作物套种的方式。例如,选择20+40cm的种植模式,其次也可以选择120+80cm的种植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俊涛.比较分析小麦玉米不同种植模式[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9(9):48.
[2] 刘玉华.小麦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0(3):132-133.
[3] 申福龙.山东小麦玉米机械化种植模式实践分析[J].农村百事通,2021(12):121.
[4] 于素香.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种植技术模式思考分析[J].中外食品工业,2021(13):20-21.
[5] 孙金明.小麦、玉米机械化种植模式[J].农民致富之友,202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