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经历,在办公楼或教室,有时想去走廊尽头的卫生间,刚刚走出办公室/教室门口,听见卫生间有冲水的声音,立马后撤几步退回房间内;在卫生间听到隔壁间有人,哪怕自己先完事儿也要在隔间里站着,等到隔壁间的人先出去没有声音了自己再出去;从卫生间回办公室/教室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位同事/同学/老师,内心就突然开始纠结起来:到底要不要寒暄一下?怎么寒暄?TA主动跟我说话了,除了“嗯嗯”“哦,这样啊”“好耶”,我可以怎么接上对方的话,好让话题延续下去?
有天刷微博,看到了一个词条,可以完美解释这种感觉,网(“病”)友们称之为“走廊眼神交流恐惧症”,还给它下了一套定义:在条形通道上遇见不是很熟悉的人时,对于如何交流手足无措,从而导致精神紧绷的现象。
那么,社恐人应该如何做才能摆脱这种症状,在新的一年更自如地面对走廊对面走来的人呢?
神奇的网友们针对“走廊眼神交流恐惧症”给出了一套应对公式。当相距不到10米的时候可以简短对视,相距3米的时候再次对视通过微表情交流,完美通过。可这套公式实际操作性稍弱,往往不等反应过来,机会就瞬间消失了。
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好的关系的改变是从自我改变开始的。”我想,要想改变这种社恐的现状,我应该从认同自己的情绪是真实存在的,接纳它,并尝试改变自己的畏惧心理开始。“人都是在被爱的方式里学习如何去爱别人。”那么接下来或许我们可以从被寒暄的方式里学习如何去与别人交流。
于是我回想起来我们家楼下的阿姨大婶们,每当在楼下遇见,我每每只能冒出句“阿姨”,然后加快步伐往家冲,以减少接触的时间,而她们总是能很自然地说出“下班啦?”“今天回家这么早呢?”“你妈咋没下楼溜达呢?”“快上楼吃饭吧!”……类似这种,很多很多每次都不一样的话语,让我瞬间感觉热络起来,摆脱无法对视的尴尬,只要顺着回答她们的问题就能营造出一个比较和谐舒服的气氛,然后就可以安心地爬上楼了。
你或许很容易会觉得这些都是一些废话,说了毫无意义,但“真正的感情的链接,恰恰是有的时候你要说一些废话”,才能让人感到放松并产生交流的欲望。
如此推理,在走廊狭路相逢需要交流时,我们就可以先找容易对付的主动寒暄去了:“熊孩子,放寒假了,什么时候放的,放多久?”“今年放假这么早(晚)呢?”“你妈给你布置额外的作业了没?”(顺便一起吐槽一波)“今年过年去爺爷家还是外公家啊?”……
当然,这种顺畅的交流只存在于意念之中——虽然经常遇到这些有社交厉害症的阿姨,也很想学习她们的交流方式,但是可能因为平时生活的圈子太小了,我们可能根本没什么机会练习这种对话,等到下次与人交流的时候早就忘了这些打招呼的话语和方法。所以对于社交,仍然是没什么长进。
算了,社交太难了,新的一年我还是选择做自己,坦然做个社恐人吧(破罐破摔)。
编辑/王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