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实现从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的转换
——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为例

2022-03-01 07:07
辽宁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边缘情境情感

张 静

(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在数学课堂中,会有一些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由于表现较为被动,这部分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情境中与教师缺少情感交流和言语互动,很少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了数学教学中的边缘学生。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我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力求帮助这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现状:课堂中边缘学生的问题表现

为了解数学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学情现状,我先后对本校1~6 年级的400 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抽取近130 名典型学生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数学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学情现状

从表中可以看出,课堂中89%的边缘学生对数学学习基本不感兴趣,84%的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和情感的交流,但68%的学生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值得重视的是,51%的学生觉得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体验到了评价的乐趣,感受到了积极的情感能量。

鉴于以上分析,结合平时课堂观察,不难发现,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主体角色迷失

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处于游离状态,往往会选择沉默,不主动参与教学互动,缺少学习能动性,其实际角色几近旁观者,由此造成课堂教学中易被教师和同学忽视,无法成为真正主角的后果。

(二)互动情感匮乏

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往往会对课堂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缺少目光和言语的互动,从而造成情感交流的缺失。学习过程没有真切的情感投入,实现情感共鸣就更无从谈起。

(三)学习效率偏低

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不强,被动参与课堂活动,互动学习中无法产生思维的碰撞,缺乏成功的学习体验,因而造成学习效率偏低,认知能力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充分开发。

二、思考:互动仪式链的内涵及对转化数学课堂中边缘学生的价值

在调查和了解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接下来应该要做的。为此,我研究了互动仪式链理论,并与课堂实际相结合,发现了其对于转化此类学生的价值。

(一)互动仪式链的内涵诠释

互动仪式链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提出,其关注的焦点是互动仪式中情感能量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核心机制是参与者在情境中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通过活动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使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互动中表达自我,带来集体兴奋,产生高度共鸣,从而塑造群体团结的符号,形成积极的能量、信心和动力。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项内容,不仅涉及行为领域,还涉及认知范畴。随着个体所处情境的变动,人们的行为、感受、想法也会发生转变。因此,运用到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可以创设互动情境,激发情感能量,提高认知水平,以此促进课堂中的边缘学生转化(如图1)。

图1 互动仪式链的组成要素

(二)互动仪式链的应用价值

互动仪式链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课堂中的边缘学生转化这一难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立足于情感刺激、情感能量和情感状态,其分别具有以下价值。

1.有效互动,适度施加情感刺激,提高学习的“能动性”

课堂有效互动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在互动的过程中,思维、情感等因素碰撞生成智慧的火花。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互动情境,调动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其从中获得短暂的情感刺激,师生间形成相互感知和认同,在此基础上能吸引他们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学习信心。

2.重点关注,不断获取情感能量,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情感能量是人们参与互动仪式的产物,其表现往往是长期的、稳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应与课堂中的边缘学生相融合,特别是要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给予充分的尊重、信任,使他们不断获取正向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此类学生,久而久之,他们会散发出情感能量,并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循环往复,形成强大的学习驱动力。

3.完善认知,逐步优化情感状态,增强学习的“持续度”

认知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能即刻影响行为主体的感觉体验,并随着个体所处情境的变动而逐步得到深入和强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学习反应,紧紧抓住他们在互动情境中形成的情感氛围;要循循善诱,引导其由表及内、由浅入深,通过点的积累形成面的认知,最终掌握知识规律。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学习的持续发展。

三、实践:以互动仪式链促进数学课堂中边缘学生转化的策略

鉴于数学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存在问题,基于互动仪式链这一基础理论的价值,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本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得到充分的关注,实现更好的发展,享受更快乐的教育。

(一)创设互动“三境”,弱化教学难度

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开展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但应时刻关注学习目标,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数学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学情,创设能够使他们积极参与互动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故事情境:转化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无感”

获取信息的方式可以来自多种感官,经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刺激有助于知识的保存和迁移。听故事是学生的最爱,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征,将数学问题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问题兼具情节和生命。这不仅可以改变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冷漠态度,还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从前,一个小渔村里,住着一对师徒渔夫。有一年,他们从5 月1 日起开始打鱼,并且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师父说:“我连续打4天休息一天。”徒弟说:“我连续打5 天休息一天。”有一位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遇到他俩。同学们,你们能帮他选选吗?

一位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主动拿出准备的日历和同学们积极地讨论、圈画起来。以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引发这类学生的兴趣,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欲望,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2.操作情境:转化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无助”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动手、动眼、动脑等各种行为进行协调,进而就能在思维上主动进行分析与综合,有效地接收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从而消除畏难无助的心理,积极参与到情境所隐含知识的探究和思考中。

如学习二年级下册“探索角的比较大小”一课,在比较大小相近的角时,有的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判断起来就有点吃力,不知所措。我适机拿出活动角让他们进行演示(用重叠法),他们很容易就明白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又拿出两个大小一样的角(蓝角边长,红角边短)让他们再次比较,他们便会用重叠法进行比较,并惊奇地发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张开大小有关。让这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操作,调动了他们的各种行为感知,降低了学习难度,形成了具有较强能动性的学习态度。

3.问题情境:转化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无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与数学的发展相伴相生。良好问题情境能激发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求知热情,打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唤起思维,使其主动进入解决问题的氛围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内容,进而不断提升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如学习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练习”一课,在“买4个玩具娃娃要60元,小丽要买6个要多少钱”的自主练习时,我发现有个别学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我便安排他们表演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买4 个玩具娃娃,每个玩具娃娃15 元,一共付多少钱?表演结束后,他们立刻明白,买6 个玩具娃娃要先知道1个的价钱,再计算6个玩具娃娃的总价。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践,通过模拟演练,这类学生便很容易理解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二)导入情感“三自”,强化自我认同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润滑剂”。课堂上,教师应对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多看一眼、厚爱一分,积极挖掘其知识潜能,因时、因地制宜地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能量,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

1.自我体验:形成正面的情感状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获得一些体验。”教师应让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全面经历学习过程,这有助于他们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形成正面的情感状态,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学习六年级上册“探索正方体特征”一课时,很多学生特别是课堂中的边缘学生观察不够全面,对特征的把握不完整。这时,可以拿出土豆和操作工具,利用切土豆这一生活经验,让这类学生通过动手切来边看边摸。在此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切一下出面,切两下出棱,切三下出顶点。通过反复地切、看、摸,他们就能深刻体验到了正方体的具体特征。切土豆活动调动了这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成功地体验也坚定了创新的信念。

2.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情感效应

数学课堂中边缘学生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低,表现为不自信、对自我认知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激励,引导他们开展一些自我评价活动,以改变他们被动的学习状态。在评价活动中,应注重挖掘这类学生身上的潜能并有针对性地予以鼓励,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形成积极的情感效应,感受到评价的乐趣。

如这类学生由于不自信的表现,往往比较依赖教师,直观表现为“我的方法和老师一样”“老师说应该这样做”,缺少个性化的思考。在解题中,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评一评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的相比有什么优缺点。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能够有效提高这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完善能力。

3.自我反思:形成稳定的情感能量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数学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对新知可能留下的只是一些知识的碎片,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知识。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学会反思,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实质,真正深入到数学活动中,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与方法,形成稳定的情感能量。

如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这样一个练习:一个长100 米、宽50 米的长方形草坪,扩建后,长增加20米、宽增加10米,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一名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20×10=200(平方米),并在那玩起了笔。于是,我将他的算式贴到黑板上,没有马上做出判断,留下一点空间给他,并加以疑惑的表情。这名学生马上领悟到了他的方法有问题。我适当引导他用画图法分析(如图2),这名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增加面积的长和宽不是20米和10米,它的面积和原来的面积有一定的关系。

图2

引导这类学生反思错误形成的原因,体会由此得到的启示,会使他们的思维更清晰,解题更有条理,并为以后迁移知识及超越自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找准认知“三点”,深化思维延展

学生的认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深入了解课堂中边缘学生的知识水平,充分利用其思维的可塑性,找准关键节点,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课堂互动中动脑、活思、乐学,从而激发创造意识,提高认知水平。

1.找准思维的起始点:让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动”起来

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经验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和参与处于相对较浅的层面,解题中对正确答案的追求远远胜于对知识的理解。从作业情况看,他们大都没有理解知识的本质含义,有些则是混乱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找准思维起始点,提供一些独立思考的契机,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真正“动”起来。

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课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5+32=□。在用竖式计算时,我发现一名数学课堂中边缘学生的竖式错误百出,尤其是相同数位没对齐,看来他对算理并未理解,只是囫囵吞枣式的,没有消化。于是,我乘机拿出小棒让他上台演示,边引导边操作,并说出自己的思路(如图3)。

图3

这样,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这名学生对算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找准思维的连接点:让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活”起来

数学学习需要师生、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可以从知识的本质出发,结合此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思维的连接点来设计教学,使他们克服思维定势,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起来。

如教学学习四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三人排在一起拍照,一共能拍几张?一名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思维产生了混乱,我适时引导他用图形代替排一排,他很快得出一共能拍6张(见图4)。我追问:“还是三人拍照,如果每次只选两人排在一起拍照,有多少种排法呢?”他不假思索地说:“有3 种”。我让他到讲台上排一排,通过实践演练发现,原来两人拍照,位置也是可以变换的,它也有6 种(见图5)。通过这样的学习,这类学生的思维点被一个个连接起来,并不断深入,最终发现了规律,掌握了方法。

图4

图5

3.找准思维的发散点:让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乐”起来

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数学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学习思维一般都处于被动状态,很少用联系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开发他们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象,促使其勇于探索、积极参与,唤起数学解题的兴趣,让这类学生在学习中“乐”起来。

如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出示装满水的圆柱体,让学生计算出水的体积。一名数学课堂中的边缘学生表现得漫不经心,于是我拿出一个空的长方体容器,让他试着解题。这名学生不假思索:“把圆柱体里的水倒进长方体容器里,水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所以用长×宽×高=水的体积。”我追问:“如果把水变成圆柱体的彩泥呢,怎样求体积?”通过推测,他很快得出圆柱体体积=长×宽×高。这样的设计有效地开发了此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做好数学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分析和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教师应积极做好这类学生的转化工作,将其拉回到课堂教学的中心,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边缘情境情感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护患情境会话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