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的演变历程、热点与趋势研究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2022-03-01 02:12黄国琼王学基黄业坚
旅游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目的地综述聚类

黄国琼 王学基 黄业坚

(1.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香港红磡 999077;2.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浙江宁波 315201;3.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珠海 519082)

0 引言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最重要的载体,是旅游业分析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旅游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最为关键的一环(Pike et al.,2014;钟行明 等,2005)。国内旅游目的地(如无特别说明,下文中,旅游目的地与目的地为同一概念)研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不断探索,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成果,并形成了与其他研究领域不同的核心主题。具体而言,通过与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融(赵政原 等,2019),旅游目的地研究不断向外拓展,衍生出诸如目的地管理、目的地形象、目的地营销、目的地品牌、目的地竞争力等核心主题。然而,目的地研究中各主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现有研究成果如何推进目的地研究的发展和演变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研究主题是判断研究方向演变的重要指标,学术知识和理论的进步依赖每个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贡献(Crawford-Welch et al.,1992;Ma et al.,2009)。旅游学术的发展得益于旅游研究主题的爆发式的增长但也因此带来了研究内容碎片化的问题(McKercher et al.,2015)。及时的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知识的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Webster et al.,2002;Hart,1998),亦是学科领域内管理多元知识、判别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式(Tranfield et al.,2003),还是其他学科研究者或者本学科研究新手了解这一研究领域关键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阶段性的文献综述十分关键(Denyer et al.,2006)。

为探究国内目的地研究演化过程中的核心主题、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本研究拟通过对现有的目的地文献进行汇总分析,以文献计量可视化的方式建构较为完整的目的地研究体系,并对未来的目的地研究提出展望。文献计量研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在网络中呈现相关作者或文章主题,以确定关系、集群和结构特征,有助于对某一特定领域在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或科学成果进行评估(Van Raan,2005;Brandes et al.,1999)。国内外高质量核心期刊中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进行特定主题的文献综述,包括:旅游管理信息(李成 等,2014)、旅游危机(Jiang et al.,2017)、旅游中的气候变化问题(Fang et al.,2018)、款待业(Li et al.,2017)、旅游地理(张潇 等,2019)、旅游产业融合(李先跃,2019)、旅游风险(杨瑜 等,2020)、旅游产业(王新越 等,2021)、乡村旅游(王金伟 等,2021)等。

现有的目的地研究综述多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或用简单统计和概念组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关注的时间段较短,统计涉及面较为单一(仅关注几种期刊),或者将本不兼容的文体联立分析(例如,书籍因为篇幅长和涉及面较广,其实不适合与期刊进行直接对比)(Köseoglu et al.,2021)。尽管这些阶段性的综述对目的地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都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但在传统的定性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可以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更为客观的综述。因此,本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目的地研究体系的缘起和演变历程。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标有三:(1)通过共词分析描绘目的地研究概念间的关系图谱,并将关键词首现年投射到时间区块上,确定不同时期影响力较高的研究主题及其演变关系;(2)透过聚类分析和时间线分析,提取目的地研究体系中的核心知识模块及其演变历程;(3)结合关键词突变分析,厘清目的地研究知识体系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研究前沿及未来发展趋势。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目的地研究综述进展概述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按照目的地、旅游地、综述、述评、评述等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共检索到58 篇以“目的地”或“旅游地”为题的综述类论文且均为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研究内容方面,目的地研究综述前期主要以目的地的需求测量(赵西萍 等,1996)、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潘秋玲等,2004)等为主题进行讨论。随着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引入和目的地研究的日益深化,目的地研究综述的内容也愈发多元化,主要包括目的地形象(李飞 等,2005;苗学玲,2005;毛端谦 等,2006;臧德霞 等,2007;白凯,2009;王红国等,2009;文春艳 等,2009;王龙,2012;魏宝祥,2012)、目的地营销(高静 等,2006;魏婧 等,2008)、旅游地居民影响(王莉 等,2005;赵玉宗 等,2005;刘丹萍 等,2006;李德山 等,2010;王忠福 等,2010;汲忠娟 等,2017)、旅游地类型(杨凯凯 等,2006;琚胜利 等,2008;张园园 等,2013)、目的地竞争力(史春云 等,2006;杨勇,2006;王纯阳,2009)、目的地品牌(盖玉妍 等,2009;郭永锐 等,2011;王京传 等,2013;周晓贞,2013;胡家镜 等,2014;张文敏 等,2012)、目的地选择(王兴琼,2009;李玮娜,2011;张岚 等,2011;张岚 等,2013)、目的地定位(曲颖 等,2011a;曲颖 等,2011b)等主题。

现有国内目的地研究综述多表现为研究视角的跨学科融合和研究概念的多元化;方法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简单统计分析;研究方向多从积极影响的视角展开,仅有极少数研究梳理了旅游对目的地的负面影响(张晓萍 等,2010)。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综述对目的地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但相关研究多为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无法完整诠释目的地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因此,本研究引入科学知识图谱对国内目的地研究体系的演变展开分析将是有益的探索。

1.2 文献综述的方法综述

旅游研究中的文献综述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元分析和文献计量分析3种(Donthu et al.,2021)。

现有的目的地研究综述多采用定性分析,其优点是具有比较深刻的洞察力和整合能力,尤其在面对新兴情境或复杂情境时有优势,但缺点是时效性较差,覆盖面较窄,亦难以回避研究结果不准确和研究偏见等问题(Zupic et al.,2015)。因此,定性型文献综述更适合新兴的研究领域(Donthu et al.,2021),而对于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随着文献数量的累积和研究主题的复杂交错,使用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也越发明显。

元分析法是为了更精确地对比定量研究结果而提出的(Glass,1976)。但这种研究方法也受到研究者们的批判,他们认为元分析只不过是“苹果和橘子之争”,通过对不同材料、量器甚至研究方法进行比较,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合理的,因而对元分析的样本选择要求非常严格(Esteves et al.,2017;Bown et al.,2010)。Hammersley(2001)则认为,社会科学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极具多样性,在自然科学中开发的元分析方法难以转移到社会科学中。尽管元分析方法在旅游研究综述中应用较少(Zhang et al.,2014;Chang et al.,2020),但其凭借客观严谨得到了学界的肯定并产生一定影响力。

科学知识图谱法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是分析知识领域演变过程的方法和工具,并以全面和透明的形式实现可视化。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图谱将数学、信息科学、可视化技术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计量学的共被引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结合,并利用可视化的图谱,可以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知识结构、演变历程、研究前沿领域。但也有研究者批判单纯的知识图谱研究只是研究结果的罗列,结论过于浅薄(Chen,2017)。因此,在科学知识图谱的基础上,结合针对性的定性分析是更加严谨的文献综述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Chen 等(2010)认为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应该尽可能地覆盖更长时间范围内更多的文献。标题是文章原创性的体现,共词分析的基础是作者审慎选取每篇论文的篇名和关键词(Whittaker,1989)。因此,我们于2021 年8 月20 日,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为“目的地”或“旅游地”,来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检索时间跨度从1992 年至2020 年,共获得相关文献2086 篇,并将所得文献导入Citespace5.7.R5 SE 进行分析。在正式分析开始之前,根据Donthu 等(2021)的建议,我们对研究数据进行了清洗和去重。首先,逐条确定文献相关信息并剔除不相关文献;其次再将同义关键词进行合并,例如,将目的地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目的地营销和旅游目的地营销,目的地选择和旅游目的地选择等同义词组进行合并,最终确定2083 篇论文用于正式分析。

2.2 分析方法

CiteSpace 是应用范围最广的知识图谱研究工具之一(Chen,2006;Chen et al.,2010)。Cobo等(2011)比较了9种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后,认为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所开发的CiteSpace 最优,因为它可以生成多种文献计量网络,也为多种分析方法提供了最全面的工具套件。因此,本文将使用CiteSpace 作为分析工具,采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以下简称共词分析)的方法探析目的地研究的发展核心、脉络和趋势。共词分析的原理是通过计算一组词在一部分文献中出现的次数来测度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并基于关键词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网络可视化。为了更清楚地观察研究的演变过程,本研究采用的时间切片为每年,每个时间切片中选择g-index k=50 的共现词提取分析,并采用寻径网络(pathfinder network)的裁剪方式对每年的网络进行裁剪分析,下文将对结果进行深入讨论。

3 知识图谱研究结果

3.1 文献概况

近三十年国内目的地研究展现出一个从缓慢增长到大量讨论,最后发文量表现出高位震荡的三阶段历程。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是1992—2000年,目的地研究先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萌芽阶段,年均研究数量不超过10 篇。第二阶段是2001—2010 年,这一阶段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年均发文量突增至80 篇。第三阶段是2011—2020年,自2011年发表157篇至顶后,出现锯齿形的回落迹象,年均发文量为127篇。论文发表数量波动的原因,将在后续进行讨论。

高新技术供应链信息共享作为供应链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对供应链间各成员企业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信息共享评价指标体系中,较多为定性的指标,因此拟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实验数据,运用DEA方法具体从规模效率、规模收益、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DEA方法一方面可以对DMU的相对效率给出评价和测算,另一方面还可以表明DMU不是有效性的原因以及改进空间。该方法运用的是帕累托最优原理,通过投入、产出判断标准进行衡量,只有两种判断标准都被拒绝时,该决策单元才是完全有效的。

表1 1992—2020年中国旅游大事记精选

图1 1992—2020年以“目的地”或“旅游地”为题的年发文量趋势图

3.2 共词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探究目的地研究体系中的核心知识结构,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图2 中的圆圈代表中介中心度高或者突变性强的关键。圆圈颜色的变化表示不同时间段的活跃程度,圆圈越大说明其间的共现频次越高。研究结果共提取出1307 个关键词,共现频次超过10 次的关键词有42 个。中介中心性超过0.10 的词组有4 个,分别为旅游目的地(中心性=0.78),目的地形象(中心性=0.18),旅游者(中心性=0.13),影响因素(中心性=0.10),他们连接起不同的研究主题。分析结果表明,关键词的发展主要采用不同概念组合嵌套的方式融合出一个新概念,并在新概念基础上深化发展的过程,例如关键词中的目的地形象、旅游形象、认知形象、形象感知。

图2 1992—2020年目的地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这一结果也印证了结构洞理论。Burt(1992)认为,如果网络中各节点之间没有联系,就会产生结构性空洞,这些结构洞可以通过节点之间的空白来识别。研究人员有机会通过发表将两个节点联系起来的论文以填补信息结构之间的空白(Haythornthwaite,1996),这些连接起本不相关的概念的论文可被视为文献间的桥梁,这些桥梁在连接两个不同领域的文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论文也可能会被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引用(Jiang et al.,2017)。

此外,表2 所示,目的地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既包括旅游的多种类型即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入境旅游等,凝结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旅游者、入境旅游者、旅游地居民等,突出了目的地元素的空间结构、旅游资源、生命周期及具体的案例地,也涉及多元学术概念如目的地形象、目的地营销、游客满意、目的地选择、可持续发展、地方依恋等,还涵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内容分析、IPA 分析法(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等。

表2 1992—2020年关键词的中心性和被引频次

本研究认为导致目的地研究发文量出现波动的原因主要受到内外力共同作用。基于Chen(2006)提出的外部事件影响说,本研究具体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①新华社,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EB/OL].(2019-09/27)[2021-08-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9/27/content_5434223.htm,并梳理出与旅游相关的重要事件和政策(见表1)。而Kuhn(2012)提出的科学变革思潮假说则从内生动力视角剖析了知识结构演变的原因,即新的研究成果以革命的形式挑战已有认知,而这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形成科学知识兴衰交替的历史。为探析核心知识概念的演变情况,本研究还进行了时间区块(Time zone)分析,将核心概念映射到时间维度上,以观察目的地研究知识体系

的衍生和发展情况(见图3)。具体而言,时间区块分析是将相同时间节点集合在相同的时间切片中,节点是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时间从远到近(从左到右),表明知识领域的演进过程和关联关系。如果一个时间区块里的文献集聚越多,表明该时间区块内累积了越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概念。

如图3 所示,在目的地研究的萌芽期(1992—2000 年),主要的外部事件有香港和澳门回归,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受制于经济和科技的影响,旅游活动的发展支持力度有限。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目的地旅游要素,提出了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目的地形象、目的地选择、旅游地居民、旅游者等诸多核心概念。这个阶段的文献主要采用空间结构的方法从具体案例地切入,对目的地发展进行客观描述和分类研究。

图3 目的地研究关键词的时间区块分析结果

进入蓬勃发展期(2001—2010 年),国务院两次发文明确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治背书和方向指引。在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首次举办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等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尽管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诸如非典疫情、美国次贷危机衍生的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短暂地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但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地缩短了国际旅游的流通成本、时间和空间距离,增强了旅游的流动性,拓宽了旅游的边界,旅游者出游频率不断增加,新型旅游目的地也相继出现,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加大。这一阶段的学术概念在发展演变中融入了许多市场营销、经济学、文化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相关概念,如目的地形象、目的地营销、游客满意、目的地品牌、目的地竞争力、居民感知、游客感知、游客满意度等。研究方法也愈加丰富,出现了聚类分析、内容分析、IPA 分析、因子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

第三个阶段进入了调整期,发文数量呈现锯齿状回落的特征。重要的外部事件包括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冬奥会成功申办、“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的举办都为旅游扶贫、节事旅游和多目的地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引和支持。但后半期逐渐升级的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的暴发,对跨境旅游流动发展产生多重阻力。在研究概念的演变方面,新兴且有影响力的概念减少了,研究主题也多是前两个阶段研究的沿用和细化,如重游意向、形象感知、认知形象、品牌个性和感知价值等。随着社交媒体的强势崛起和信息科技知识的外溢,新媒体时代、网络文本等具有强烈信息科技和社交属性特征的关键词也十分醒目。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拓展到层次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和扎根理论等。随着多学科理论概念在目的地研究领域的交融和创新性发展,未来将出现更多具有多重属性的概念,如地方依恋的发展既源于地理学研究中的地方感,也得益于心理学研究中的依恋关系,并在旅游目的地研究中形成重要的人地连接。

3.3 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提取目的地研究体系中的核心知识模块,以期厘清目的地知识体系的演变关系。共现分析也是一种内容分析方法,它通过梳理文本语料库中成对出现的关键词,以确定关键词之间的关系(He,1999)。但是关键词划分一直是文献分析的难题,尤其是将一些通用词(如旅游目的地、影响因素、旅游等)分入任何聚类都可能存在挑战(Donthu et al.,2021)。为了更科学客观地聚类,本研究的聚类分析采用潜语义索引算法(Latent Semantic Indexing,LSI),并在每个聚类中提取5个具有区分效度的关键词进行综合考量,最后为每个聚类命名,研究结果如表3 所示。本文厘清了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的5 个重要聚类:旅游目的地资源、旅游目的地形象、乡村旅游、旅游地居民影响和游客感知。总体聚类的modularity Q 值为0.724,其中每个集群的silhouette 值都大于0.896,均超过0.700 的阈值范围(Chen,2017),表明模块化成果显著且聚类结果合理。

表3 目的地研究聚类结果中最大的5个集群汇总

为了进一步厘清这5 个聚类的内部起源和发展历程,本研究通过视觉时间线分析(Time line),将每个聚类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演化情况映射到时间轴上,如图4所示。时间线分析是将相同聚类的文献放置在统一水平线上。研究结果显示,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存在跨聚类影响的作用并且研究时段出现高重叠度,由此可知,5个聚类之间连接紧密且产生了有效的知识溢出。

图4 目的地研究聚类结果的时间线分析

聚类#0 旅游目的地资源中包括177个关键词,Sihouette 值为0.990,聚类发展的平均年份在2008 年,由图4 可知这个聚类的可持续性非常强,活跃时期超过26年。旅游目的地资源既包括客观的人文、自然资源,如丹霞山风景区、南湾风景区、文化遗产等,也包括政治经济资源,如经济与环境、核心竞争力、优秀旅游城市、“一带一路”倡议、遗产地管理和援藏计划等。此聚类在外部事件和政策的推动下重点关注资源、空间和竞争力等相关学术议题。

聚类#1 旅游目的地形象包括104个关键词,Sihouette值为0.918,聚类发展的平均年份在2010年。目的地形象作为旅游目的地研究中最为关键的研究主题,最初强调的是目的地形象的地方性,多以具体城市为案例地,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影响旅游者目的地形象感知和体验的重要因素包括形象定位、目的地品牌、互联网、形象感知、视觉表征、网络文本和大数据等。随着网络媒介表征的丰富,研究者们发现网络信息可以轻易地影响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于是大量关于目的地形象在网络中的映射研究异军突起。

聚类#2 乡村旅游包括91 个关键词,Sihouette 值为0.896,聚类发展的平均年份在2010年。这一聚类以具体案例地和旅游地居民为起点,逐渐将研究对象细化到乡村领域,探讨乡村旅游、地方水库、当地经济、农村居民、乡村振兴和休闲农业,重点关注乡村旅游与旅游感知、原真性、重游意向、感知价值和乡村旅游中存在的相对剥夺感之间的关系。

聚类#3 旅游地居民影响包括91 个关键词,Sihouette 值为0.896,聚类发展的平均年份在2010 年。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作为最早提出的旅游地居民影响因素,与城市化、遗产保护、民族园区和主题景区发展息息相关,研究视角从前期客观事件对旅游地居民的现实影响研究逐渐聚焦到后期对主观指标如主观幸福感、地方依恋、生活质量、自我一致性等对当地居民的主观情感影响的探索。研究方法主要涉及聚类分析、logistic增长模型和量表开发。

聚类#4 游客感知包括64 个关键词,Sihouette 值为0.907,聚类发展的平均年份在2010 年,活跃时期超过18 年。这一聚类主要从游客视角展开,通过社交媒体等多重传播路径感知目的地形象或进行自我表露,关注游客满意、旅游者感知、品牌个性、游客忠诚、信息熟悉、目的地品牌体验和写生等行为。多采用IPA 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Tetra-class模型进行分析。

3.4 关键词突变分析

突变检测是一种计算技术,常被用于鉴别文献体系中突然的变化(Kleinberg,2003)。Chen(2017)认为突变研究也是在现有知识体系中确定过去某时间段内的研究热点或新兴研究趋势的方法。本研究摘取了自1992 年以来目的地研究中强度排名前23 的突变关键词(见表4,按突变起始年依次排列)。突变分析的结果显示,关键词影响力突变多存在滞后性,即概念提出的后几年影响力逐渐提升。以目的地营销(15.210)和乡村旅游目的地(9.130)为首的相关概念研究成就了目的地研究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十年内,随着地方依恋、旅游经济、行为意向、新媒体时代、重游意向和满意度等重要概念的引入和兴起,未来研究将呈现更为个性化、多元化和数字化的可能。

表4 前23个最强的关键词突变汇总

4 研究启示与展望

本研究在对已有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图谱分析,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进行了再综述。研究综述作为桥梁可以衔接起不同阶段的知识热点,也是推动知识主体发展的基石和指南。本研究得出的五大聚类均可在已有的文献综述中找到相应的研究,例如:目的地资源(琚胜利 等,2008;刘法建 等,2016)、目的地形象(李飞 等,2005;王龙,2012)、乡村旅游(郭华等,2020)、居民影响(赵玉宗 等,2005;汲忠娟 等,2017)和游客感知(符全胜,2005)。尽管每个子聚类都能找到相关的文献综述,但本研究汇总的5个聚类与现有58篇综述提出的聚类都有所不同,原因可能有三:首先,定性综述的聚类结果多为作者的主观判断,分类依据不一。换言之,由于研究分析过程难追溯,研究结果则难以再次验证。其次,由于定性研究多以学术概念为导向,体现出较强的批判性,更容易关注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边缘地旅游、旅游目的地发展危机、旅游评价、旅游的负面影响等(黄薇薇 等,2015;王兴琼,2009),而这是算法导向的定量分析所欠缺的。最后,现有研究综述多以学术研究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导向进行检索,但由于数据分析的限制,研究结论小而精,且多重复。而本研究基于更为宏观的视角从研究数量、热度、时间跨度等方面进行测量,不仅可以获得各研究体系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计算出影响的程度。

本研究结果厘清了近三十年来国内目的地研究体系的演变过程,确定了目的地研究体系发展的3 个阶段,即萌芽期、蓬勃发展期和调整期,并发现了目的地研究发文量波动主要是受到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本研究验证了Chen(2006)的外部事件影响说,发现政策及大型事件对旅游目的地研究有显著影响,但相较于国外的目的地研究,国内研究更关注政策和事件对旅游发展的积极影响,忽视了日益严峻的国际矛盾和危机。Uysal 等(2016)曾提出了旅游业发展所遇到的多个难题,包括:经济不稳、衰退和停滞、社会动荡、战争/恐怖主义、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旅游利益的分配,以及旅游业的非经济价值,而这些都是与目的地管理休戚与共的重要议题。近年来,疫情影响、贸易摩擦、私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加剧,尤其是疫情的发生与传播对目的地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冠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暴发后,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目的地-游客-居民3 个维度展开,难以回答疫情掣肘下目的地管理如何通过风险预警系统预测和应对风险,旅游流动如何维系目的地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外交摩擦如何影响目的地决策,全球经济衰退下如何跳出目的地单一发展模式的陷阱,目的地管理如何控制私人信息泄露的危害,目的地开发模式如何减少贫富差距,如何改善目的地食物伦理价值,以及如何恰当管理和保护目的地自然文遗资源等问题,而这些都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未来研究需减少发表偏差(Song et al.,2010),多关注目的地发展面临的根本矛盾,进行目的地理论建构的研究,在研究体系扩张式发展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反思性批判,以丰富目的地管理的知识体系,并加强旅游研究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

本研究还验证了Kuhn(2012)提出的科学变革思潮对知识结构演变的影响,发现旅游目的地研究受跨学科知识体系交融和新概念衍生的影响,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以革命性的方式挑战既定的认知过程,而这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了科学知识树的延展并导致科学知识出现兴衰更替的现象。具体而言,萌芽期的研究多关注目的地资源的客观特征,相关研究为目的地知识体系的发展奠定了概念基石;蓬勃发展期的研究主要从主观建构的视角对传统研究成果进行了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目的地营销、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品牌,以及多元利益相关者感知和态度的研究概念;调整期的研究逐渐突破主客观的界限,开始更多的跨学科碰撞,继而衍生出更多的融合性成果。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超越追求高效但单一的旅游发展模式,从差异化研究的视角,对目的地旅游进行创造性重构,以期设计多元化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模式,营造囊括不同特质的目的地系统,实现从关注地方最优发展策略到区域甚至国家层面竞合发展体系的跨越。

此外,Shneider(2009)认为科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研究新的现象、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工具及对其他学科发展的溢出作用。从现有研究成果不难看出,研究者们对研究现象的敏感度较高,也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模型,但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的创新较少。若只重视新的研究现象,偏废了对研究方法的创新,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实现目的地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亦难以实现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外溢。目的地研究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分支,然而囿于研究方法,研究现象和研究工具之间的匹配存在问题,要么精简的方法难以回答目的地管理中的复杂问题,研究结果出现过度解读的现象;要么研究方法时效性不强,难以满足目的地管理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的实践价值受到质疑。因此,未来的目的地研究应开创更多的研究方法,形成多元研究方法体系,针对性地解析目的地发展现象,以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旅游研究中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交融既为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具体而言,目的地研究中所涉猎的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统计分析法、时空信息分析法、实验法、田野调查、社会网络分析法、信息挖掘和分析法、文献计量分析法等,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利弊和适用的情境,未来研究可以对目的地研究甚至是旅游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多元方法的混合运用可抵消单一研究方法的不稳定性和片面性,亦体现了研究事物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性(Creswell et al.,2017)。未来研究应更加重视推动知识体系发展的外驱力和内生力的结合,以实现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文献计量分析依赖一个完善的数据库,例如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可以导出核心期刊论文的全部参考文献,继而可以在Citespace内进行如共被引分析、耦合分析和双图叠加等较为高阶的分析功能。但受国内数据库发展限制,相关的文献计量研究难以深入。其次,标题和关键词的命名或选取是严肃和审慎的事,是一篇文章内容和原创性的直观体现。但大量相同概念多个表达方式或者关键信息遗漏的情况普遍存在,为数据清洗、分析和分类带来挑战。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仅针对国内的目的地研究进行了综述,未来研究可以分析国外的目的地研究知识体系演化过程,以完善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

猜你喜欢
目的地综述聚类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动物可笑堂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