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潜山县木偶戏田野调查报告

2022-03-01 08:52
名家名作 2022年25期
关键词:木偶戏潜山木偶

张 岚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潜山木偶戏又称“菩佬戏”或“扁担戏”,是一种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地方剧种,通过调查得知,潜山木偶戏唱的是黄梅戏腔调,演的是黄梅戏传统剧目。木偶戏传入潜山市主要在官庄、五庙、黄铺、天柱山一带扎根,20世纪50年代最为流行。可见它必有存在的价值,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还需要不断地去发掘。

为了进一步了解潜山木偶戏的生存、传承以及发展等情况,我们对潜山木偶戏进行了两次实地调研,收集了很多珍贵的相关资料。

一、潜山木偶戏概述

(一)木偶戏的生存环境

潜山市是安庆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春秋时潜山为古皖国封地,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县城自东汉至南宋先后为州郡府治所800年,现为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距今5000多年的薛家岗文化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代表。

潜山是京剧发源地,也是皖江文化的核心流传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三国佳丽“二乔”的生长地,孕育了京剧鼻祖程长庚、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等古今文化名流,各种戏曲声腔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为木偶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木偶戏的发展历史

关于潜山木偶戏的记载,经过调查发现,“清末以来,木偶戏在潜山县三分之二的区域风行,分布于梅城镇、天柱山镇、水吼镇、王河镇、黄埔镇、五庙乡、油坝乡、痘姆乡、余井镇、龙潭乡、槎水镇等地区,主要集中在黄铺镇、五庙乡一带。其中,以光绪二十年的刘聪彝班、光绪二十五年的叶其尊班、民国初年的储为遗班、1933—1943年的方立堂班等班社最为著名。他们先后在潜山后北乡(今岳西县,1936年从潜山划出)开展演出活动”[1]。另外“潜山县牌楼乡木偶戏老艺人许文和(1874年生)不但善托木偶,还能自制木偶头像。他曾和外甥贾敬堂一起托木偶在桐城、太湖、岳西、宿松、舒城等邻县演出,甚至还远涉汉口献艺,影响极大”[2]。“稍后于许文和的木偶戏艺人有其子许仁义,五庙的叶柳伢,余井的陈在邦、朱华彩、李济增、徐致中,塔畈的江经煌,槎水的王瓦匠,牌楼的贾文学等人。他们曾参加过黄梅戏班社,有的自己组建过班社,走村串户,活跃于民间,取乐于民众”[3]。早期的木偶戏有悬丝(提线)、托举(杖头)、漂水、髦儿戏、傩戏,其艺术形态各异,表演技法多样。

潜山木偶戏的兴盛一直持续至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古装戏全面“封箱”,大批的木偶以及演出剧本遭到毁坏,艺人也遭受批判,几乎所有的演出活动被迫停止,木偶戏受到致命的打击。20世纪80年代,潜山木偶戏重获新生,艺人们重操旧业,添置装备、制作木偶,奔走于城镇村落。20世纪90年代,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再加上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娱乐取向发生了改变,观众锐减,使木偶戏的生存发生了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

1993年以后,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大了对木偶戏的扶持,成立了三个民间班社。

2014年,五庙乡新田木偶民间班社老艺人叶有权、叶庆提表演的《程氏下书》参加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首届全国木偶戏展演大赛”活动并荣获金奖,2016年喜获“程长庚艺术奖”一等奖。

二、潜山木偶戏班社的生存状况

目前,潜山县从事木偶戏演出的有春苑木偶戏民间班社、五庙乡新田木偶民间班社、天柱山木偶民间班社,三个班社的班主都是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将其传承谱系列表如下。

(一)春苑民间木偶戏民间班社

该班班主程泽君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该班社至今历经了五代传承(如表1)。

表1

(二)五庙乡新田木偶戏民间班社

该班班主叶庆提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该班社至今历经了五代传承(如表2)。

(三)天柱山木偶戏民间班社

该班班主宋庆华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该班社至今历经了四代传承。(如表3)

表3

五庙乡新田木偶民间班社和天柱山木偶戏民间班社近年来人员老化,平均年龄在七八十岁,演出逐渐减少。目前,春苑木偶戏民间班社吸纳了多位老艺人,仍活跃在民间。

三、潜山木偶戏的艺术特征

(一)木偶造型

木偶戏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演出形式也丰富多样。潜山木偶戏使用的木偶多为杖头木偶,高度约为二尺,头以樟木雕刻,根据人物的特征和要求,用色彩描绘五官,栩栩如生,木偶的头顶和手心都凿有小孔,用来插戴头饰和道具,木偶的颈部插有一根木棍,左右手上分别插一根弯曲的木棍,艺人们就是凭着这三根木棍来操作出符合剧情要求的动作。木偶人物含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造型各异,一般情况下每个戏班有20个左右的木偶(如图1)。

图1 木偶造型

(二)木偶戏台

早期的木偶戏设备简单,只需要两张桌子,后面坐着两个艺人,桌面上放置木架,中间有个柱子撑起一个框架,舞台台口有一张桌子的宽度,四周用幕布围起来,前面用白帐隔成前、后台。在表演的过程中,观众只能看到木偶和听到对应的人声,这样也给木偶戏带来一丝神秘感。舞台的顶端饰有图案,左右两侧的台柱挂上戏联,整个舞台约一米,精致又美观,每到一个地方,不出半小时就能搭建舞台,开锣演出。现在的舞台不需要桌子,用铝合金钢管即可搭建,长约195厘米,宽约120厘米,高约210厘米,从外观上看呈长方形,外围和顶棚用幕布围住,并配有对联横幅,整个戏台以红色为主,充满了喜庆的气息。棚内放置着两个木偶箱,舞台前端有两根木架,上面钻有多个小孔,用来放置木偶,主唱坐在木偶箱上手托木偶操作表演,帮腔演员则坐在其后,不仅需要帮腔,还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将出场的木偶依次递送到主唱的手中,演员们操作时两手同时运用,灵活调度。

1.乐队及演出形式

早期的木偶戏演出形式比较简单,采用的是“双人班”,成员只有两个人,一人手托木偶表演兼主唱,另一人脚踏锣鼓兼帮腔、答白。随着戏剧的发展,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已经不能满足剧情的需要,逐渐增加了新的乐器。现在的木偶戏根据剧本的需要,小戏一般由3~4人组成,一人拉二胡,一人操作打击乐,一人托木偶表演兼主唱,有时需要一位帮腔。大戏一般由6~7人组成,两人拉二胡(或一人拉二胡、一人拉高胡),一人操作打击乐,一人托木偶表演兼主唱,男、女两位帮腔,一人专托木偶,不需要演唱。

潜山木偶戏的乐队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总称为“场面”。木偶戏文场就是以丝弦乐器演奏,用于伴奏唱腔、配合表演和烘托气氛,大部分的乐队编制为二胡或高胡,没有特定的要求,灵活使用。

武场乐器又叫打击乐,潜山木偶戏现在所用的打击乐主要有五件,分别为堂鼓、铙钹、梆子、大锣、小锣,这些乐器都由一人掌握,称为“打鼓佬”,在演出前演奏的锣鼓段,称为开场锣,又叫“打闹台”,通常节奏很强、速度很快,主要有两个用意,一是吸引观众,二是熟悉锣鼓点。

2.传统剧目

民国前,木偶戏演员所演唱的声腔还有高腔、徽调;民国后,所演唱的唱腔基本是黄梅戏。潜山木偶戏的剧目十分丰富,常演的剧目为黄梅戏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出小戏。据程泽君介绍,她的师傅传下来的远不止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围,还有很多自己编创的剧目,如《破肚记》《潇湘夜雨》《黄菜叶》等。

四、潜山黄梅戏的主要特征

(一)古朴传统的表演风格

木偶本身没有喜怒哀乐和思想,全靠操作者的双手和思想情感为其赋予灵魂和活力,才可以把“假”的变成“真”的,把本无生命的木偶演活。观众与艺人之间虽然不能见面,但仅一布之隔,气息相通,数十人围坐一堂,形同促膝长谈,那通俗易懂的唱词 、明快抒情的唱腔、生动形象的表演,同样能使观众为之动容。

(二)与宗教民俗关系密切

潜山木偶戏流传于民间,与百姓的生活联系紧密。潜山自古就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通常在一些节庆和祀日举行,而在举行这些活动期间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民间戏剧表演活动,木偶戏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活动不仅用来娱乐民众,体现了“娱人”的功能,还包含了“敬神”的目的和信仰。

(三)平民化的文化特征

潜山木偶戏之所以长期在乡村受到欢迎,除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因其费用低、装备轻便灵活、容易接待,使演出不受环境、交通、季节、气候、场地等限制,比起传统的黄梅戏演出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和自由。每当乡村婚嫁、寿辰、生子、婴儿周岁、新居落成、七月半、娘娘会以及佳节时俗都可以请木偶戏热闹一番,这使得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戏曲表演,尤其深受妇女、儿童的喜爱。

五、结语

潜山木偶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民间艺术的传统,又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传统戏曲声腔源流的研究提供了可供比较的个案素材。

猜你喜欢
木偶戏潜山木偶
木偶和木偶戏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潜山油气输导体系特征
安徽潜山:“田管家”授技术
传统戏剧——木偶戏
古皖之源,“皖”美潜山
木偶戏
木偶戏
小木偶找智慧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