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婧
儿童音乐舞台剧融入诸多传统文化和审美元素,让观者能够深切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博大精深。本文以原创儿童音乐舞台剧《八十一棵许愿树》为文本研究对象,结合导演在原创儿童音乐舞台剧《八十一棵许愿树》中的音乐创作,从不同维度进行由浅入深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不断提升大众对儿童音乐舞台剧的关注度。
音乐舞台剧《八十一棵许愿树》根据南京儿童文学作家刷刷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了五年级女孩伊娜的父亲是一名光荣的援疆干部,在爸爸的引荐下,伊娜认识了新疆好朋友巴图尔。通过了解,伊娜得知巴图尔他们村枣树林的困境和小妹妹麦丽开的眼疾,伊娜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小圆枣拓宽销路,增加销量。她先是在班级里模仿直播带货,向同学们推销小圆枣,可效果并不理想。聪慧的伊娜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想到了组织一场创意集市,在集市上通过义卖来帮助村民大量卖枣。就在伊娜满心欢喜地憧憬着创意集市大获成功时,一场危机却在悄悄酝酿。由于伊娜的疏忽,在宣传海报上错将大红枣和小圆枣搞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发现图文与实际不符,纷纷质疑伊娜利欲熏心、虚假宣传,被误会的伊娜既为自己的善意遭到误解感到委屈,也为不能拯救枣树林而感到难过。在“忘年交”孙爷爷和父母的开导下,伊娜重新审视了自己,从父亲这样的援疆干部和淳朴坚韧的新疆人民身上懂得了坚持的意义,伊娜振作起来直面质疑,在一次晨会上她勇敢地向同学们讲述了小圆枣林的故事,澄清了误会,老师、同学、家长、社会人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拯救枣林的行动中,学校牵头联系了村民,共同拟定了一份枣树公益助养计划——“八十一棵许愿树”,大家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另一边,伊娜的父亲也终于突破了技术难题,帮助小圆枣大大增产,枣树林得救了!
该剧作为南京市民宗局主抓的大戏,于2022年7月在南京首演,反响热烈,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笔者作为该剧的导演,接下来将会从本剧的主题、主脉、戏剧风格、音乐、舞美、人物造型六个方面对该剧目进行分析阐述。
本剧有两个主题:一是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下的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和情感交流,演绎一个发生在江苏南京和新疆伊宁之间的感人故事,南京女孩伊娜与维吾尔族少年巴图尔通过网络成为跨越时空的好伙伴,较好地弘扬了民族团结主旋律,体现人间大爱。二是援疆战略实施这一大背景下,两地孩子们通过保护枣林这一事件而体现出的善良朴实的成长经历,伊娜为了推销巴图尔家的小圆枣,想尽一切办法攒钱:翻垃圾桶、捡纸箱、攒零花钱、做推销员,甚至还赌运气买彩票……让我们看到大家的力量都拧成了一股绳,传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善良的精神品质。
本剧的主脉是内地女孩伊娜在帮助新疆保护枣树林的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因为友谊,主人公伊娜排除万难也要为新疆好朋友解决现实难题,也是因为善良,伊娜身边的人最终被伊娜的行动所感动,一起加入支援新疆的行列中来。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着一个纯净世界中单纯的爱心传递与感动。在这个故事中,首先是主人公伊娜的成长,她从得知情况到树立目标到遭遇困境再到解决困难,完成了一整个人物成长弧线。同时她的坚持也影响了身边的同学们,大家从对新疆的陌生、未知到产生感情、伸出援手,包括伊娜身边其他人,他们从伊娜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触动和领悟。比如伊娜的母亲,最初她不认同丈夫要给巴图尔家捐款的事,她理性地认为“救急不救穷”,捐款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到故事的最后她也有所改变,援疆不只是带去技术上的帮助,更重要的还有人心,人心暖了,两地人民才能相互信任,实现帮扶,共同进步,这就是本剧的第二个主题——民族交融的主题。在这个故事中,汉族和维吾尔族孩子有了共同的目标,过程中产生了共识和默契,同时他们一起分享各自地域的美景,交流不同的文化,这就是民族交融的深刻内涵。因此,在这个故事中,救助枣树林是显性事件,民族交融是大背景,贯穿故事的线索是成长。
1.这是一部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的戏
民族问题是一个大命题,但这部戏笔者希望不是在成人世界里讨论民族的话题,而是从孩子的角度讨论善良、爱与互助。从儿童的视角来观赏这部舞台剧,通过孩子纯净的眼睛看到最为清澈的天空,因此笔者希望这部舞台剧的风格也是浪漫轻盈的,甚至带有点梦幻的唯美意境,不讲大道理,不谈思想与立场,只回归到最原本的人性的爱与善良,展示出人性纯粹的善良,使得这部儿童音乐舞台剧作品具有更加广阔的现实内涵和社会意义。
2.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展现新疆与内地两地的跳转
这部舞台剧的故事线一直在新疆和内地两个空间进行跳转,所以从导演角度笔者希望舞台展现中要打破传统写实的舞台形式,用抽象的方式表达舞台剧的含义,在舞台上可以通过简单的变化变换场景空间,甚至是同时展现两个平行空间的事件,借助于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进行舞台表达,利用蒙太奇的叙事和表意功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力,通过独特的戏剧时间和空间,激发观者的联想,启迪观者的思考。例如序幕,在同一个清晨,同样的音乐中,舞台上同时呈现内地与新疆两个平行空间,内地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护送下愉快地走在上学路上,另一边新疆孩子正和村里的大人们一起站在枣树林里,誓死守护即将被砍掉的枣树林。这样在舞台上形成直观鲜明的对比,揭示两地差异,为后面的援疆事件做铺垫,也对主人公为何在重重困境下还要坚持相助提供了有力的缘由支撑。
3.用意识流的方式展现伊娜的心理发展
比如援疆的父亲,每当伊娜遭遇困境的时候,父亲形象就会出现。首先,戏剧作品中先引出主人公伊娜的父亲是一位援疆干部,他在南疆喀什就极其投入地帮助维吾尔族村民脱贫致富,对女儿伊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使小伊娜对遥远的新疆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心理。新疆遥远的西部生活、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自然而然地来到了伊娜的身边,孩子以她的眼光和心智幼稚而纯洁地解读着这一切,激发起强烈的同情心,使她想方设法地帮助远方的同龄人,试图拯救那片古老的枣树林。这个援疆父亲形象有时候是实的,有时候通过电话或书信作为引子显现出来,有时候就是一种精神引导,伊娜一遇到困境父亲就会跳出来,给伊娜启示和帮助。父亲的思想影响着伊娜,行动影响着伊娜,因此故事的结尾才能总结出一句话“一人援疆,全家援疆”。
《八十一棵许愿树》是一部儿童音乐剧作品,目前全剧是21首歌,音乐体量占全剧的70%左右。笔者希望这部剧的音乐将融合戏剧感和新疆民族音乐元素。首先从音乐风格上,笔者希望是后现代的,兼备电影感和戏剧感,以管弦乐配器打底,用现代流行音乐与新疆民族音乐相配合。管弦乐是音乐剧最常用的编配方式,能极好地展现戏剧感,将作为这部剧的音乐基础。同时,运用流行音乐和新疆民族音乐分别创作出内地女孩伊娜和新疆男孩巴图尔的人物音乐主题,流行音乐诠释出当下内地少年样貌和校园风貌,新疆民族音乐诠释出新疆地域特色。笔者希望从音乐上尝试将新疆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进行融合,从听感上呈现出民族交融的主题。其次从旋律上,笔者希望强化旋律线条,运用更加通俗的有调性音乐,让歌曲旋律性强,婉转优美,这样的音乐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也更符合青少年观众群体的品位。最后,随着故事的发展,音乐风格会随着人物的成长有所变化,用音乐呈现角色的快乐、痛苦、忧伤和奋斗,捕捉到人物的心灵和灵魂,让观者跟随音乐的节奏变化和音调变化融入戏剧作品之中,对这部儿童音乐舞台剧作品产生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和感官享受,进而体会舞台剧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经历。
同时,在灯光设计之中,以整个舞美为基础,与戏剧相糅合,考虑到《八十一棵许愿树》是一部儿童音乐舞台剧,在灯光色彩上选择纯色系,利用灯光衬托环境,体现演员的感情及对场景的渲染。尤其关键的是,利用灯光与音乐的相关性,通过不同的灯光和不同的色调进行音乐变化的处理,从而营造出完整的舞台效果,让观众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急促交错而在听觉上感受到相同的氛围。
笔者希望舞美风格是抽象的,通过景片的变化组合,完成内地与新疆各个场景空间之间的转化。首先,全剧的核心形象是81棵枣树,舞台上呈现出多棵抽象的枣树形象,它既是枣树形象,又可以组合成空间结构,通过这些枣树的变化、移动,配合投影、灯光和道具,构成一个个故事发生的空间——新疆地域、校园场景、家庭内景。其次,大量运用投影。投影的变化空间很大,可实可虚,既然景是虚的、可变的,当景片排列组合成不同场景空间时,投影投在景片上的内容可将这个场景空间具象化,增加空间的真实感,而展现人物内心时,投影又可用抽象的方式表述内心世界。最后,剧中有几段戏将设计成“影子戏”的方式,比如伊娜的爸爸讲述巴图尔如何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跑了数十千米给他的车队送来热奶茶和粮食,救助了全车的人。这段笔者希望用剪影的方式展现,只展现故事中一些重要的行动点,通过这些动作和造型串联起故事,以灯光、幕布、唱腔再配合父亲的讲述,风格简洁,让观者产生一种影戏的感觉,体会音乐剧作品中浓郁的地方民间色彩和风味。
这部剧的人物造型笔者希望是朴实的,剧中一共6个儿童角色、4个成人角色,4~6个多功能人,配合不同场景可变化不同人物身份。剧中分为两类人群——内地的人群和新疆的人群,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最重要的是写实和生活化,这些人物就像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通过人物造型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展现当今时代的日常。如在《乌云大叔》的片段中,学生看到来到教室的班主任:中等身高,面庞黝黑,下巴上的胡子刮得很干净,微微泛着青光,身上穿着洁白如雪且没有一丝褶皱的白衬衫。这个班主任犹如学生日常身边熟悉的平凡而普通的人,然而他那浑厚而字正腔圆的声音、如龙行蛇走的漂亮粉笔字,让原本失望的伊娜眼前一亮,脸上的神情立刻变得毕恭毕敬,心里全部是敬佩、羡慕与赞赏。面对这个认真的云老师,伊娜开始期待语文课,期待“乌云大叔”的侃侃而谈,感觉到身后有一股力量催着她向前跑,变得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