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台山市武溪中学 余耀洪
所谓“自我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学生从德育范畴出发,从道德标准上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价和调控,从个体与集体的综合利益着手,通过促进个体行为的规范化使得全班的思想道德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为构建高质量的班级教育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而自我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初中生需要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调控和约束,进而达到不断优化自身身心发展的目的。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对自身行为的规范以及心理、思想上的规范,通过这两方面的管理使得个体行为得到约束。
自我服务则是学生在心中构建一些具有价值意义的想法,并为之不断努力,实现自我思考和设计,促使其更好地提升能力进而实现服务自我发展的目的。
自我管理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管理自己的“主角”,学生可自己发现自身行为出现的问题,自己制定班级管理方案,自主、自觉、自动地纠正自身不良行为,真正构建一个学生自己感觉舒适的学习环境,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具体措施有: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一些重要的决策当中,以便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工作的目标以及流程,对班级事务管理的具体步骤等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更具使命感以及责任感,激励学生勇于为班级做贡献,成为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针对班规、班风的制定,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为有效保证效果,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让不同能力水平、性格的学生组成小组,每一个学习小组经充分讨论、深入调查之后最终提出自己的设想方案。不同学习小组汇总成果,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广泛讨论。经过广泛动员、自主设计、集体讨论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能充分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作用。
在学生心理所能承受以及能够自我调节的范围内,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在其偏离初衷或遇到困惑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帮助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实现真正的“三自教育”。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教师就应该引导其树立自觉自律的意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三自教育”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三自教育”的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得班级的事务能够顺利地进行。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学生也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在“三自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将外在的需求转变为自身内在的需要。德育工作者需要充分给予学生“三自教育”的权力,促进其主人翁意识的生成,引导其在提升班级建设水平、提升综合德育水平中发挥主体性,进而为推动班级优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主体性原则也充分推动了学生自我独立、自主自觉意识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为人格高尚、思想独立、行为负责的人。
2.活动性原则。道德观念的形成不仅具有社会性还具有实践性,在开展“三自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个体行为和道德联系起来,在学生集体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检验、评价和完善工作,进而使得中学德育的质量得到提升。实践是最能检验认识水平的途径。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到底处于哪个水准,光靠试卷和老师的评判是无法准确衡量的,最终要体现于实践中。因此需要学校积极推动集体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
3.激励性原则。激励实际上是激发人内在动机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肯定,存在着需要他人认可的强烈心理需求。通过激励能够使得学生在“三自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为推动其管理个体行为以及班集体提供良好动力,同时也将使其成为不断推进班级建设的有效助力。
1.加强自我礼仪形态引导教育。在自主教育中需要理解初中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充分调动其自主意识,对个体身心以及思想行为进行调控,进而帮助其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身心发展迅速的中学阶段,初中生的意识依然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过渡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三自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推进,进而为塑造学生良好的礼仪形态奠定扎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模式促使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尊重他人以及以礼待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化对教材内容的感知。对中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道德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对道德活动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活动中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道德课程教学质量。教学中可将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景与道德、法治等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其对道德、法治的理解。比如,在我国的传统礼仪中有着上下尊卑、伦理有序等道德伦理,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长幼有序意识,将良好的礼貌风气融入到为人处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日常服装与行为举止管理来促进学生生成良好着装习惯与礼貌用语。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监察小组,小组人员由学生轮流担任。监察小组每日对其他学生的着装和行为进行评分与管理。在这样的自我管理模式下,学生会更容易体会到课堂所讲的“合适的着装、优雅的语言、正确的行为”,进而将正确意识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2.加强和改进班级核心队伍的建设。在进行“三自教育”的过程中,选取合适的管理骨干进行班级管理是前提条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品行以及学生的推选进行班干部的选取,以便于“三自教育”工作有效开展。让班干部能够在“三自教育”过程中敢管、会管、善管,使其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在“‘我’和‘我们’”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集体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地融入和融洽相处使得个人力量能够凝聚成为集体力量,为构建和谐的班级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班干部会议、班会等形式来强化班级核心领导力量,通过发挥部分优秀学生的模范作用带动整个班级学生向好发展。
3.狠抓班风建设,凝聚自我服务合力。良好班风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因而在进行班级“三自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狠抓班风建设,引入竞争机制,以此更广泛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创建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让学生自觉地学会自控、自管以及自我服务,增强全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如教师可以借助《道德与法治》中的“美好集体有我在”一课展开教育,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在集体中的重要地位,进而促使其形成内心认知以及行动动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心中理想而不断努力,为其强化自我服务效果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积极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们的公共利益”一课中,可采用漫画朗读的形式将道德品质的内涵进行简明扼要的阐释,比如企业肆意排放污水而导致河湖中的水生生物死亡的漫画就十分非常贴近初中生的现实生活,能够很好地引起他们对社会道德的关注与思考,进而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又如德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若干德育研究小组,对校外展开“噪音污染大调查”“厨房中的德育变化”“节能行动”等调研,引导学生将调研结果进行整合,为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奠定良好基础,加深学生对维护公共利益的认知,深化德育效果。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将“用武溪精神培育现代风采人”办学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就需要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积极地推进“以礼仪教育为主线,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班级文化建设为两翼”的教育形式,由此更好地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特色德育管理模式,在切实确立学生管理和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