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 徐燕华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考历史命题立意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知识方面立意,后来向能力方面转变,而最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以素养来立意取代以能力来立意的趋势日益明显。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研究而逐步形成的必需品格与正确观念,它集中体现了该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是密切相连的。“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那么师生到底应怎么把握呢,结合近一两年的高考题与模拟题我们具体以实例来分析一下。
对唯物史观的把握注意这样几点: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形态的演变;不管是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问题都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论述;能够理解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
例1.(2020·安徽“江南十校”模拟)《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对此鲁迅先生评论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该评论体现了鲁迅的()
A.英雄史观 B.唯物史观
C.正统史观 D.阶级史观
解析:(答案B)材料表达出鲁迅的真实想法是文学作品固然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加工,但不可过度夸张,应尊重历史人物原型,尽可能做到客观描述。这正符合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现象。
例2.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主要制造和使用石器。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解析:(答案B),据题干材料,考古界划定的石器时代是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一时代主要制造和使用石器,故称石器时代。其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本题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一核心素养。
对时空观念的把握注意这样几点:能够知道多种方式划分时间与空间,并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综合、比较;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考察研究。
例3.(2021山东高考第5题)在近代中,从“师长技以制”到“师长技以自强”,从“维新”“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解析:(答案B)本题展示了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的时间布局图,突出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
例4.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其统一时间按世纪计算正确的是()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解析:(答案D)根据历史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是在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99—前200年)晚期。本题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来考查历史事件的题目。
对时空观念的把握注意这样几点:能够对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进行分析、比较,能够辨别史料作者的用意;分析与论述历史问题时能够合理地利用史料,引用史料要规范;在评述历史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
例5.(2021山东高考第6题)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交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解析:(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理解利用史料的能力。
例6.(2018·江苏卷)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练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解析:(答案A)本题题干引用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的史料“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说明元曲的风格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民容易接受。所以A项准确。
例7.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秦统一的必然趋势:
史料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据《论语》《孟子》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思考:史料体现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对秦的兼并战争来讲反映怎样的历史信息?
解析:阅读这段史料应把握这样几点:(孔子主张维护国家统一,恢复周礼;孟子主张国家统一,建立新王朝;《吕氏春秋》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本题答案可以这样组织:①共同主张:都主张实现国家的统一。②历史信息:反映秦结束战国分裂局面是人心所向,顺应了历史潮流。
对历史解释的把握注意这样几点:在我们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占有的史料进行整理与辨析,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史料进行客观的评判;虽然历史解释与历史史实不同,具有主观性,但我们尽量要用正确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历史解释受时代背景与个人阅历等影响,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
例8.以下材料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史料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美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思考: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创办的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解析:阅读这段史料应把握这样几点:(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模式。②材料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分洋商之利”的目的和实践。③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对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示范作用。)
本题答案可以这样组织:①引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股份制公司等形式,有利于筹集资金,进而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壮大。②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之后,民族资产阶级受洋务运动的诱导纷纷创办近代企业。③开创了近代的航运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维护民族利益。
例9.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从“历史解释”角度思考宋代科技繁荣原因
史料 社会生产在大力推动下快速发展,农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大大增加,商品经济也有长足发展,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理学家们直追“理”本体的思辨方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对于规律的认识,“格物致知”——“物物有理”论则号召人们从身边的一草一木研究中去了悟物理。政府对冯继升、唐福、项绾、郭洛、高超等难以计数的能工巧匠(向国家进献的军械、武器、工艺等)给子鼓励和奖赏,同时也继承了唐代的科技成果。
——摘编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解析:阅读这段史料应把握这样几点:(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有感悟万物原理之意;政府鼓励和奖赏;前代的成果)
本题答案可以这样组织:①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理学的推动;②政府鼓励和奖赏科技发明;吸收唐朝科技成果。
例10.(2019·全国Ⅱ卷)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答案B)程颢是北宋的理学家,他的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题干的诗中可以认识到诗人在自然万物、四季变化中体会到“道”,最后又把它归结到“富贵不淫贫贱乐”的生活态度中,体现了人与万物皆同理,本题是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了程朱理学。
对家国情怀的把握注意这样几点: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多元一体的,能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把对历史的学习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能够树立文化与制度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能客观又全面的认识现实问题;能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例11.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了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传统治边政策延续
B.国家意识有所提升
C.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
D、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解析:(答案B)清政府在新疆、台湾、东北、西藏、内蒙古等地治边政策的突破与发展反映了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的国家意识有所提升。
当然有时一段史料或一件历史事件可能会涉及到多种核心素养。既可以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也可以从家国情怀等其他角度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12.阅读下面一段史料:
(上)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清)夏燮《明通鉴》卷10
思考:(1)据史料,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和经济目的是什么?
(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
解析:本题答案可以这样组织。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政治目的: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显示国家的富强。经济目的: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展对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官方贸易,它体现了自愿、公平的和平原则。②郑和下西洋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中国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与邻为善的社会意识,它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不畏艰险、开放包容与敢于探险的人文精神。③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郑和船队航海活动有二十多年,但是没有占据海外国家一寸土地,虽然有过几次摩擦,但也是自卫性质。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共处的人文传统。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不是通过教而学会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慢慢感悟到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核心素养落实在每节课中,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比如,学习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时,在“学习目标导航”中可以这样设计“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然后在课后习题设计时再侧重一下核心素养的考查。再比如学习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一课时,可以从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的角度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为人民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而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样教师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强化以及润物细无声的循循诱导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总之,由传统的传递知识向培育核心素养的转变就是要求学生“从以倾听、记忆、模仿和练习为主的复制型学习,转变为以实践、体验、理解和迁移为典型特征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