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朱 颖
在强调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的当下,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已经成为小学阶段各学科布设教学活动的重要教学模式选择。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能够拓展数学学科教学域度,扩充数学课堂教学容量,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知素材支撑下,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构建准确的数学学科认知体系。教师科学把控数学课堂项目式学习内容,做好系统性的教学预设,引领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能够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历练学生多维度的数学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项目式学习是对复杂问题的多维探究学习过程,教师选定的项目主题是否恰当,将直接决定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探究学习品质。教师拓宽项目主题选定视角,在确保紧密契合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观照趣味性、目标性及真实性等教学原则创新主题选择,依托生动有趣、指向性强、真实具体的项目主题,提高学生项目式学习参与效度。
教师在备课环节做好充分的学情调研,利用调查问卷、导学案、预习任务等载体,了解学生真正喜爱的知识元素,进而从中提炼、确定项目式学习主题。例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章节教学中,教师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学生普遍喜欢的动画片作为切入点,统计了每个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名称。课堂导学阶段,教师展示课前记录的文字信息,诱导学生在观察这些纷杂烦乱的文字中提出原始问题:“什么动画片最受班级学生欢迎?”以此确定项目式学习主题,导入有关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数学概念、绘制方法。学生能够做出积极回应,展开主动性探索,对项目内容做深度研学,其学习成效显著。在统计表设计和统计图绘制环节,教师对学生学习操作情况做调研,及时做出方法传授,引导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学习,讨论方法应用。为激发学生调查、分析、制作热情,教师鼓励学生自行设定调查主题,探索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学生对调查数据做处理,逐渐掌握图表制作程序,学习体验活动获得圆满成果。
教师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将这些兴趣点与课堂教学核心知识融合在一起,借助引导式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提出有关数学知识的问题雏形,顺势展开项目式学习内容。学生对这种自己感兴趣且自己提出的问题内容自然有着更浓厚的学习情感,有利于营造积极、活跃的项目式学习氛围,充分调动数学课堂积极因素,为学生高品质完成项目式学习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式学习是个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工程,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综合解读项目式学习的关键要素,对项目内容、活动载体、评价模式、巩固训练等多个环节做好充分预设,整体把握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节奏和推进方式。同时,教师需具备较强的动态教学意识,善于根据学生项目式学习的具体表现,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引导方式,推进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个性化发展。
围绕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教师需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要有所侧重,力求最优化的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推动数学课堂自习机制。有关“运算律”的项目式学习中,项目内容涉及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几个核心知识。教师解读项目要素时不难发现,学生之前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都可以成为该课时探究学习的认知起点,而乘法分配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内容。对此,教师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两部分知识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内容,指导学生在迁移学习中构建新知;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则提供丰富的典型例题,组织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归结乘法分配律的具体规律。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做深度研究,其学习呈现多元化特征,教师的专业解读,为学生指明操作方向,其教学组织效果自然呈现出来。学生对运算律的应用最为熟悉,教师从这个角度做设计,指导学生在运算操作过程中形成方法积累,促进学习认知的内化,为学科学习注入丰富动力。项目化学习带有具体的任务,学生有完成任务的责任意识,确保学习活动顺利推进,其学习体验更为丰富。教师具体解读项目要素,让学生有章可循地展开学习思考和操作,其助学调动效果更为显著。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迁移学习,以自学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全面解读项目要素,立足学生对课堂新知的认知起点差异,合理调整项目式学习的教学侧重点,分别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两种方式组织项目式学习活动,很好的贴合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提高了学生数学课堂项目式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大多是围绕数学本质问题展开的,教师科学设计项目问题,用数学驱动问题启动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引导学生有序投入到数学知识自主探索中,可以调动学生数学课堂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交流互动学习热情。教师凸显学生项目式学习的主体地位,尽量采用启发性问题和引导性问题驱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数学新知,增强学生项目式学习感知体验。
教师设计的项目问题要有较强的层次性,在“主驱动问题”之下投放更多与项目式学习要求相适应的“次驱动问题”,支撑学生层层递进的展开数学知识深入探究。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快速确定项目式学习的“主驱动问题”是“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是什么?”而围绕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步骤,教师对核心问题加以拆解,将其细化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四边形可转化为几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五边形如何转化成多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教师根据学生思维情况,组织学生按照“次驱动问题”的设置内容,将多边形逐一转化成多个三角形,借助图形转化的方法探究解答“主驱动问题”,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学生都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和讨论,课堂学习进入崭新阶段,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从方法应用和问题纠偏等角度展开指导,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展开。为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教师在问题投放后,对学生学习思考情况做观察和归结,对问题启动效果做评估,对下一步设计形成启示。在学生深度思考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交流,对数学问题做学术性研讨,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及时做出教学调整,让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和讨论。项目问题设计,能够带来全新学习思维动力,教师科学应用项目问题做教学组织,学生接受没有太多障碍,其学习体验更为丰富。
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编排内容,根据教材提供的图形转化推导方法设计项目问题,用层层递进的“次驱动问题”,细化学生数学探究学习任务,不仅大大降低了数学新知的认知难度,为学生数学课堂核心知识探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还将学生数学探究思维引向“图形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应用中,拓宽了学生数学认知思维,达到一举多得的项目式学习效果。
项目式学习不能是“枯燥无味”的知识记忆,而是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作支撑。教师着眼项目活动的创新设计,以数学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活动、生活教学情境、数学说理展示等活动形式为抓手,调动学生手、脑、口、眼的协同参与,强化学生数学课堂探究体验,引领学生在多元化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构建丰富的数学知识表象认知,提高学生数学认知体系建构的准确度。
教师围绕项目式学习的“次驱动问题”设计项目活动,启迪学生数学探究思维,引导学生逐一突破数学课堂核心知识学习的思维难点。教会学生正确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按照项目问题的划分设计,教师将“如何将推导图形转化为已知面积计算方法的图形”和“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边长对应情况是怎样的?”作为主要“次驱动问题”,诱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思考其中的图形转化方法,推导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围绕问题要求展开积极探索,尝试了多种图形转化方法,一一对应三种图形与转化后长方形的边长关系后,顺利完成项目式学习任务。教师对学生项目活动做全程监控,及时做出方法指导,确保项目活动程序顺利展开。学生对项目性学习有更强责任感,自然会主动参与活动之中,教师对项目执行情况做具体分析,能够带来全新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学生对数学现象做主动探索和归结,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教师及时做出布设和启示,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多学习支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数学知识的生成建构离不开必要的感性认知素材作支撑。教师根据项目式学习的步骤要求,围绕“次驱动问题”布设数学操作实验,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展开多次实验尝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项目式学习感知体验,促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认知中抽象出其中的数学公式,历练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及数学抽象能力,推动了学生数学新知准确生成。
一个完整的项目式学习需要以教学评价和巩固训练收尾。教师在项目式学习活动最后设置成果展示环节,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个性化学习成果,筛选项目训练内容,着重弥补学生项目式学习的认知短板和思维缺陷。为了调动学生项目训练学习积极性,教师需有目的性的创新项目训练形式,尽量采用交互性、开放性较强的训练模式,提升项目训练的新颖度和趣味性,促进学生理解、内化课堂所学数学知识。
教师加强项目训练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多点对接,用生活气息浓厚的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阶段性教学结束后,从学生项目式学习反馈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认识三个数学概念的具体表述,明确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先组织学生用学具完成图形平移、旋转和判断轴对称的操作训练,强化学生数学概念认知印象;再对接学生生活实际,要求学生围绕三者概念特点,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项目训练中更好的内化数学概念认知理解;最后,教师适当延伸项目训练域度,要求学生利用简单的图形元素或生活素材,采取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方式,设计出更多独特图形,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教师推出项目训练任务后,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参与项目训练学习活动。在执行过程中,教师及时做出回馈总结,对学生执行训练程序时的表现做学术分析,以便做出更多调整决定,这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学生对项目性学习有特殊参与热情,教师正视学生学习表现,组织学生做学习回顾和总结,在多重检查反思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清晰认知,教师利用生活素材做载体,引导学生做深度内化,成功激发学生探索主动性。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本就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特点,很多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教师创新项目式学习训练设计,先借助必要的数学题目强化训练加深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印象,再积极推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融合对接,为学生数学实践应用提供丰富的训练机会,逐步塑造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看待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内化品质。
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应用项目式学习可以拓展数学学科教学维度,启迪学生数学探究思维,为学生数学知识深度学习、数学思维多元成长提供有力支持。教师深入解读项目式学习教育理念内涵,立足数学学科教学特点,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数学课堂教学策略,通过确定项目主题、解读项目要素、设计项目问题、组织项目活动、创新项目实践等手段,搭建完整系统的项目式学习框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数学知识本质属性,突破课堂学习重难点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科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