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 姜凤君
在当前素质教育形势下,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全面培养学生,首先应当把学生兴趣放在首位,充分激发他们对美术知识内容的兴趣,让其可以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会初中美术带来的乐趣。初中美术教师课程教学的目的就会达到。如此方能实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美术教育受到社会各界更多重视,它可以促进初中学生综合发展。目前,尽管初中美术教学已然向兴趣教学转变,但是,部分学校美术课堂教学并没有更新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在课程设置的方面不够合理,很难明确展现美术课程教学的意义,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在这种情况之下,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很难获得充分体现,导致初中美术教师难以充分了解学生,部分学生轻视美术知识学习。除此之外,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授课的方式对初中学生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部分初中的美术教学存在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对于美术课程而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缺乏实践环节的美术教学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技能。部分教师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没有充分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对初中美术教学提出全面的要求,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美术知识学习的动机,使得其能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之下,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基于此,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秉持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以初中生的年龄段、认知水平作为依据,生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且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进而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同时,促进其实现思想认知以及学习方面的转变。基于此,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出更多创新的机会,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初中学生的想象力就是他们开展美术创作活动时所拥有的技能。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美术知识内容讲解过程当中,借助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以问题方式点燃学生发展自身思维的火花,让他们能够在思索问题答案的同时,明确问题背后的人文情怀,进而落实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例如,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这一内容时,需要通过提问相关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自身思维的发展,让他们体会到美术课程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初中美术教师需要从网络上检索有关苏州园林、皇家园林等资料,并且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古典的园林中体现怎样思想?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背后所蕴含的道家、儒家的思想,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让学生在发展思维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古典园林鉴赏水平。同时,初中美术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问:古代文人的诗词以及绘画如何与古典园林有机结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造景特点,还能体会到人文精神,促进其自身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在初中美术扎染教学过程当中,若教师使用到化学染料进行染色,应该准备蒸锅以及电磁炉等工具,将其煮沸进行染色,在班级授课当中存在安全的隐患,化学染料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基于此,在初中美术课堂当中,可以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在植物染料过程当中,蓝靛的使用比较广泛,是一种纯天然的植物染料,符合现阶段倡导的环保理念。蓝靛扎染过程当中,不需要加热来完成,学生在课堂当中操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首先,初中美术教师应该让学生备好设计稿与制作材料。准备的材料为:麻布、棉布等白色面料,盆,植物染料,棉线以及缝衣针等。初中美术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白纸上设计出捆扎缝制的图形,再开始捆扎面料。之后,初中美术教师教学示范扎染的一些基本方法,面料按照不同折叠的方法,形成不一样的效果。在对缝衣线进行平缝过程中,针距越大,获得的花型就越模糊;反之花型就越来越清晰。再将线抽紧,选择是否应该捆绑在花型内部,捆绑松紧的程度需要初中学生自己掌控。随后,教师需要让学生把自己已经捆好的布料,放在干净的冷水中进行浸泡,再把布料放进调制好的盆中进行浸染,使得布料能够吸收充足染液。最后教师让学生把线拆除、晾晒,以此让布料和空气进行接触。这样一来,极具个性化的扎染作品就能够完成了。
在初中美术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按照学生自身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美术教育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对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初中美育过程当中,需要突破学生自身思想囚笼,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想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