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2-03-01 20:3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杨 蕾

(华北水利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0)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开始了对课程思政的广泛研究与实践。那么,何谓课程思政呢?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所有课程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可见,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各有不同,而只有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予以推行。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打破了以往思政课“单兵作战”的局面,以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式显性教育”的模式。它不是另外增加一门课,也不是增加一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让专业课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激活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知识的传授和价值的引领实现有机融合,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等倾向还比较突出,师生思想和价值多元化倾向问题凸显,意识形态工作、师德师风建设、“立德树人”和学生教育引导抓而不实、抓而不牢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上的弱化,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和推进。因此,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在高校全面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才能真正纠治和整肃上述问题,才能真正推动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二)制度机制不健全

虽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但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贯彻落实的进度和质量参差不齐。如有的没有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制,组织架构缺失,甚至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发挥领导作用。有的没有进行任务分工,或者责任单位和负责人不明晰。有的工作清单不详细,职责界线划分不清。有的在难点棘手问题上甚至无人负责,对难啃的骨头存在“死角”“城乡结合部”和“三不管地带”。有的步骤措施不够具体明确,缺少刚性要求,推进力度不够。有的缺乏顶层设计,前瞻性、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不强。有的配套制度机制还不健全,监督不到位,评估不科学,考核权重偏低,流于形式。有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少奖惩措施等。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还是思想上不够重视。

(三)师德培育不严格

近年来高校不仅成为“打虎”的重点领域,教师队伍中微腐败、学术不端和“育人者不育己”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苍蝇”现象屡见曝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师德形象,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课堂思政建设的权威性。一些高校对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有的随意挤占教育时间,有的签到制度不严。同时,一些教师不注重自身思想政治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学习教育得过且过,人心不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知识储备不足,理论功底不扎实,不懂、不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无法胜任课堂思政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在强化师德培育和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见实效。

(四)教学模式不新颖

近年来,教学模式创新在专业教学领域取得飞速发展,如新工科、新文科模式等。但如何将这些创新成果运用到课堂思政建设中是一个亟待探索的时代课题。目前,主要问题是有的专业知识教学与课堂思政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挖掘思政元素不足,甚至生搬硬套,融入融合不紧密。有的以传统说教为主,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思辨性、启发性、引导性和针对性。有的内容理论性、时代性和代入感不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能入脑入心。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总结摸索、加强师生交流等途径予以解决。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点

(一)转变育人观念,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根本是专业课教师育人理念的转变。如前所述,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因而课程思政首先就是要让专业课教师加强对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理解,提高政治认同,在思想上认同课程思政,认识到新时代开展课程思政对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不会削弱课程的教学效果,相反,会有效深化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赋予其更多的人文气息。只有这样,专业课教师才能真正接受课程思政,建立对课程思政的内在需求,并在行动中践行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不再让传统思政课唱“独角戏”,实现各科协同合作。专业课教师除了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以及要在实践中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外,还应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高校可以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理论研修,深入研究政治理论,并与思政课教师进行沟通。思政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一环,对课程思政有较强的引领示范作用,在育人方面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因此专业课教师可以借鉴思政课教师的有益做法。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申到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和价值等,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而需要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思政融入。一是可以将社会热点融入课程。社会热点往往为时下热议的话题,被学生所关注。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典型特点,对学生关注的、与专业课程相关的问题予以分析与回应,渗透一定的价值判断,并注重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将道理内化于心。二是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课堂。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可以添加学科发展的历史及一些典型代表人物的事迹等,让学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向榜样学习。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程思政效果

要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一定要将以往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摒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等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仅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还应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校园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发挥出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落实课程思政,教师可以将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现代化的课堂,通过智慧职教平台、学习通教学App 等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或者引入微课、慕课等,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进一步培塑师德,加强监督

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教育广大教职员工筑牢师德意识,完善师德评价标准,建立师德考评档案。要注重挖掘和培树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负能量。高校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坚决纠治工程建设、后勤保障、物资采购、职称评审、科研教学、学生教管等各领域的不正之风,特别是发生在教师队伍和学生身边的微腐败现象和“灯下黑”问题,要以无禁区和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果断地给予纠治,决不能让“下不为例”成为常态,更不能视为不见、听之任之。要加大纪委、群众、网络等监督力度,畅通监督渠道,及时梳理和反馈意见建议,持续净化校园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重树课堂思政的权威性。

(四)健全课程思政育人的评价制度

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教学活动趋向理想的目标,能够反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奠定基础,同时能够促进教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他们的潜能。因此,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制定奖惩机制,把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表现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在评奖、评职中都应该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例,否则,多数教师依然只会致力于论文的发表。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学生的评价机制。通过问卷、网络测评等形式进行评教。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参与者,其公正的评价是思政育人评价机制的重要指标。二是教务评价机制。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督导组,开展不定期的检查,并形成常态化模式,成为经常性工作。三是教学比赛机制。可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以赛促教,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五)构建顶层设计,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

要想建设高效课程思政,就要求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要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形成大思政的教育观念,并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对各个部门进行统一协调,促使各个部门积极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来,使教职工深刻认识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参与到全员育人的体系中。学校要构建管理育人体系,在师资制度的建设以及学生工作制度的建设中都落实课程思政的建设,给课程思政提供保障。另外学校还应该构建服务育人体系,将学生当成服务对象,把学生的素质发展当成教育的核心,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的素质发展中,呼吁教职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文化修养来教授和感化学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构建服务育人的理念要求教师要将学生当成服务对象,所以要关注售前、售中以及售后,要立足学生的现实情况来渗透思政教育,并关注思政教育的效果。最后,学校还应该构建教书育人体系,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责任,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环节。总之,高校要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形成思政建设合力。

(六)进一步加强教育,规范管理

要突出抓好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规范社团管控,建立由骨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管理的思政学习社,带动课外思政教育活动蓬勃发展。注重发挥团委和学生会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倾向并给予纠正和引导。广大教师要提高心理卫生知识储备,积累心理干预技能,不仅要会做思想工作,还要学会做心理疏导。要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广泛开展交心谈心、心理疏导和帮难解困为核心的“三个一”活动。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师生“一帮一”对子。要培训学生思想骨干,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及时向学校反馈和报告学生思想动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现实表现和思想状况,共同筑起思想滑坡“防火墙”和心理应激的“拦阻索”。

结语

课程思政是通过多方协同、自然融合以及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发挥作用的,能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和目标。高校在建设课程思政时,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促进专业课和思政课的有效对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程思政效果。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