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作文中的史学观照—以近三年(2019-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为例

2022-03-01 19:50广东省深圳市西乡中学黄瑜丹
新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历史国家作文

□ 广东省深圳市西乡中学 黄瑜丹

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将“文化传承与理解”确立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充分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新课标的这一育人理念深入贯彻到高中语文课程的方方面面,在作文领域尤为显著。

一、作文命题融史入文

作为教育的“风向标”,作文一直承载着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践行《新课标》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高中语文作文正力图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将国家历史融入文学创作,以文史跨界视角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下面以近三年(2019-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作文为例,以便呈现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作文中的史学观照。

在2019年三套全国高考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下同)中,全国Ⅱ卷是直接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1949年的开国大典、1979年的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为材料作文;2020年的五套全国高考卷中,全国Ⅰ卷以春秋时期一代霸主齐桓公与两大贤臣管仲和鲍叔的历史故事为材料作文,全国新高考Ⅱ卷则以与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相关的中华地名为材料作文;2021年的四套全国高考卷中,有三套卷直接以史实为材料命题:全国甲卷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涌现出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材料,全国乙卷以汉代历史人物扬雄用射箭为喻谈理想追求为材料,全国新高考Ⅰ卷以1917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之效”的论述为材料。

由此可见,直接引用史料作为高考作文材料,在全国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直观。高考是国家行为的体现,所以高考作文除了考察学生基本的语文读写素养,更要充分实现试题内嵌的育人使命和为国选才的目的。融史入文,正是一种稳妥审慎又行之有效的命题方式。纵观近三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无不释放出一种强烈的命题信号,突显出国家的育人方式诉求:以文史跨界视角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强调历史视域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愤图强的光辉历程,更多认识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1]。融史入文,将作文置于历史宏大的背景中,从国情历史入手,将视野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历史观照下思考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关系,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化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二、作文教学要关注历史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追溯近三年全国高考卷的作文命制情况,已知是以文史跨界视角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因此,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更要强化关注历史。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谈到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时明确说明,“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2]所以,高中的作文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历史,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史学思维。唯有读懂历史,才能从国家的角度去书写和描述问题,才能将作文写得深刻透彻,才能达成作文附着的育人使命和为国选才的高度。

例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选材于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中谈“体育之效”的论述。虽然材料中没有具体的历史事件,但它有具体的历史人物,而且明确交代了时间“1917年4月”。这个看似不经意的时间描述往往被很多读者忽视,事实上,时间暗含着深意。它的目的在于要凸显历史,是在“变相”地提醒读者勾连起材料中人物、事件等时代背景,在解读材料时回溯到这段历史中,才能深刻剖析出它所蕴含的启示意义。

1917年,正是毛泽东的青年时代。那时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内有军阀统治,国力羸弱,民不聊生,中国人甚至被辱称为“东亚病夫”。国难当头,青年毛泽东以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意识到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就必须提高国民体质,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他在当时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中发表了这篇文章《体育之研究》,“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意在唤醒民众强健体魄,共同拯救国家民族危亡。可以说,毛泽东的“体育之效”,是基于强身健体基础上的个人的救亡救国。毛泽东自己曾回忆说,“这一切都是在‘体格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3]。可见,把体育作为强己强国的一种手段,抵御侵略者,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根本意义所在,也是这则作文材料最核心的启示意义所在。

由此可见,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实际上是设置了两重情境:一是宏观的历史情境下的历史人物和论述;二是个人的感悟与思考。历史情境与个人思考密不可分。它从两个角度凸显“立德树人”的导向:一是材料选取属于中国革命文化,材料以“体育之效”为引,目的是让学生回溯历史,品评革命人物事件,观照现实,从中体会中国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二是材料涉及的体育精神、伟大人物的格局气质,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启发学生从史学角度去思考社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思考如何去实现个人对国家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所以,如果写作时抛开这则材料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只单纯地论“体育”,写体育强身,或者体育健志,不仅立意不够深刻,而且难免落入窠臼。若是结合历史学视角,从材料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的角度全面、深刻地去评价问题,站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的高度去解决问题,由历史观照现实,广泛联系到当今中国所处的境遇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展现中国当代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青年的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素养,才能写出切合题意的高质量作文。

也就是说,现在的高中语文作文不再像以前那样仅靠记住一些古今中外励志类、道德修养类的名人名事,加以套作就可以出色完成。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能用史学眼光成熟睿智地就事论事,从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时代的强烈使命感以及个人的理想追求出发立意。

下面举一学生写的优秀作文《强弱如矢,奋斗为弦》的主体片段: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因为若没有奋斗之弦的助力,再锋利的箭头也终无用武之地。王安石笔下的神童仲永自幼聪颖伶俐、挥笔成诗,可由于长期不汲取新的知识,最终“泯然众人矣”。个人如此,国家又何尝不是?过去清朝在前贤的积淀下,本是国力强盛,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但统治者骄傲自大,不思进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面对外敌消极退避,造成国家近代史上的战争节节败退,割地赔偿,民不聊生,“天朝上国”终成强弩之末。

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因为只要将奋斗之弦拉满,再钝的矢箭也可百步穿杨、“没入石棱中”。百余年前,面对贫瘠的国土与瘦弱的同胞,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大声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号召国人以体育锻炼身躯,改变西方人对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刻板印象;百年后的中国在国际运动赛场上屡屡斩获金牌,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更是成为第一位进入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人。而这体育上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正是百年来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的一个缩影吗?细思此百年巨变,难道勤奋不是这由弱变强的催化剂吗?即使生而弱小,只要经过千锤百炼,终将迎来一场脱胎换骨的改变。

无论强者弱者,唯有奋斗方能铸就自我,就像一张弓箭的真正威力不在于矢之锋利与否,而在于弦的力度。毛泽东在写《体育之研究》一文的同时期还曾写下这么一段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伟人的言行感召着我们内心奋斗的火种,让我们和无数前辈一样踏上勤奋之路,沿着这条崎岖的道路,通向不朽的境界。

本片段中,作者没有只谈体育之效,而是置身于材料事件所给的特定历史情境中进行审美感知,进而理性思考,迁移整合。他看到了现象后的本质,论证了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夙愿,写出了当代青年从历史中汲取的奋进力量。如此行文,彰显了作者大视野大格局,也让我们看到了作文切实发挥出了它蕴涵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真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三、作文写作要突破历史

清代思想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原道》中说:“《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秀精神特质之“道”通过历史事件或人物之“器”呈现出来,彼此形影不离。然而,语文毕竟与历史有别,语文的写作不同于写历史小论文,语文写作的重心不在于去评价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要在激荡的历史洪流中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魅力和传承价值。这提醒我们,写作时不要走入极端,写成历史小论文,而是要突破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之“器”,要在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彰显其“道”。

下面列举一学生写的2021年全国乙卷以汉代历史人物扬雄用射箭为喻谈理想追求的作文片段。

十七八岁,正值人生逐梦之际,或许我们会困惑应当如何实现自己理想。但在两千多年前,古人扬雄早就以射箭为喻给予我们答案: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确定目标后付诸行动,便能到达理想彼岸。

端正思想,立下明确的目标,奠定理想之基。有明确、正确的目标是逐梦路上强大的动力因素。周恩来少年之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毛泽东立下“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博大志向;民族危难之际,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去唤醒更多麻木之人;国家建设之际,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科学家,选择民族大义,与国家同在,响应国家号召,立志将自身所学报效于国家。因而,我们自身应当端正思想,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响应国家需要,立下明确目标,为逐梦道路上铺下基石。

在明确目标之后,更要脚踏实地,为理想付诸行动,不断奋斗,成就理想职业。袁隆平穷其一生投身于水稻研究,忙碌于稻田和实验室之间,攻破一个又一个难题,使粮食实现一次又一次丰产;张桂梅兢兢业业教学数十载,送出一批又一批山区学生,默默奉献,造出频频佳绩;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在奋斗中增长才干,一步步一脚印打下坚实基础,向理想奋进,让青春闪耀,让祖国更加富强。

该作者没有局限于材料中的历史事件,而是关注这一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当代价值,以历史事件来观照当下,在纵横交错的时空中,充满着浓重的历史感和鲜活的生命力,展现了青年学子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总之,纵观近三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充斥着一种独特的国家育人方式诉求:以文史跨界视角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要想写好高考作文,我们既要有“文”的章法,也要有“史”的思维。化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论述,即“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既彰显文学的气象,又担起历史的厚重。唯有这样的大格局,方能装下国家、民族和人民,方能讲好中国故事,方能担当起历史和时代的使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历史国家作文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新历史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