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学 顾 春
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知觉、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基础环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然而,在现下小学美术教学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存在认知模糊的问题,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故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采取的方法与心得体会。
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美术知识与绘画技巧的传授上,忽略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既要传授他们知识还要注重其学习能力的养成。作为一门以“美”为核心的学科,美术教育旨在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继而去创造美,这些都需要良好的观察能力作支撑。观察能力是人们辨别事物、认识事物的重要能力,也是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创新发展的基础。从理论上说,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一个事物。美术教学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以审美教育为方法,以观察为主要学习过程,是一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艺术审美的教育性活动。小学生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群体,他们对客观世界以及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但是思维却还停留在形象、具体的阶段,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和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去获取信息。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作为根本任务,传授他们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才能让他们充分体会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中的艺术美。
兴趣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从理论上说,当一个人对某件事充满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就会积极、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会不退缩、不放弃,甚至迎难而上。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升。相反,若是一个人对某件事不感兴趣,学习态度就会消极、被动,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其中,甚至敷衍了事,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就产生放弃的念头。所以,在指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让兴趣驱动着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以此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迎合他们的性格、爱好等设计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唤醒其内在情感。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做游戏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每次上美术课之前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玩“我们来找茬”的游戏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两幅图片中有3 到5 处是不一样的,要求学生找出来,对于花费时间最少、找出不同之处最多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他们“观察之星”的称号,还可以奖励彩铅笔、水彩笔等物品。经常组织学生玩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观察意识,在无形中唤醒学生的观察兴趣,为他们观察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观察是一个讲究技巧与方法的体验过程,在指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传授学生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只有正确掌握观察方法才能有效观察,养成较强的观察能力。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教师让他们从三个方面着手:(1)掌握比例。在绘画中,比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小学生很难掌握,所以他们画出的美术作品在我们大人看来往往比例不协调,比如画出来的人物“头重脚轻”,很难让人产生舒适的感觉。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要让他们掌握比例,可以通过目测的方式去观察,比如将一支铅笔或者一根手指放在眼前,以此为参考系对所观察的物体进行测量,长此以往就会熟能生巧。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置一些静物然后让学生将所观察的物体以抽象的图画形式表现出来,再结合他们的作品去讲解,对于那些不协调的美术作品,教师要重点指导,通过个性化的辅助帮助这些作品中出现比例失衡问题的学生有效纠正错误。实践证明,当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比例特点,他们才能真正观察到物体的美,才能将其结构特征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来。(2)多角度观察。要想将客观物体的特征准确地反映出来,学生必须养成反复比较、多角度观察的良好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去分析、思考。正如“苹果中的五角星”这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件事情往往获得的感官体验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在不同角度下,同一个物体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演示实物给学生看,指导他们运用反复对照比较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物体,然后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客观的、立体化的认识。学生掌握了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才能在刻画物体特征时使其更加逼真、形象、具体、真实,从而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抓住色彩特点。小学生对色彩有很强的敏感度,而且他们对各种色彩有浓厚的兴趣。在指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善于抓住色彩特点。首先,对比各种颜色。同样一种颜色的色彩,它们有深浅的区别,教师要让学生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比如同样是红色,淡一些的颜色与浓一些的颜色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给人更强烈的感官刺激,相较于前者能够起到更醒目的作用。其次,要将各种颜色的名称说出来,如“红色”这个色彩,有玫瑰红、曙红、土红、大红、朱红之分,这样的区分与辨别可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让他们在观察物体时更加深入、透彻、客观。
在传授学生观察方法与技巧后,教师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使用这些技巧去观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指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独立观察物体并思考,运用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各种观察方法与技巧。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举个例子,在主题为“动物”的美术课上,找5 到10 个学生上台,让他们背对着电子白板,即面向全班学生。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动物的照片,或是大象,或是斑马,或是小狗等,然后让台下的学生轮流用一句话描述自己通过观察这幅图片上的动物所获取的信息,而台上的学生依次回答自己背面电子白板上所对应的动物名称,答案正确则意味着通关,答案错误即意味着失败。在这个观察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我通过观察这幅画获取了哪些信息,如何才能用准确的语言将这些信息描述出来?”这个问题去思考,探讨有效的观察方法。比如有的学生从色彩特点上去观察,有的学生从比例上去观察。在这种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中,学生有效运用教师所传授的观察方法,审美鉴赏水平与观察能力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视野与思维也是有限的,所以他们所观察到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因此,在指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即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去观察一件物体并且彼此交流自己的收获、感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维方式等,所以让他们在一起共同观察、交流可以实现思维与观点的碰撞,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他们学会多维度、多层面、多角度观察物体,这对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幅美术作品或一个实物,然后对他们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分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举个例子,在以“植物”为主题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提供一幅关于植物的美术作品,然后各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如成员A 从植物的形状去观察,记录下自己通过观察获取的信息;成员B 从植物的色彩去观察,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信息;成员C、D 等从植物的其他方面去观察。最后,几个成员分享自己所观察到的信息,再结合实际情况去补充、完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对于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有重要意义。
古人云“熟能生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如此,一两日的付出与坚持很难看到效果,需要学生日积月累的坚持。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要让“观察”这一行为真正融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成为他们潜意识里的一种习惯。在笔者看来,美术教师可以借鉴语文教师让学生写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写“美术日记”,比如以画连环画的形式记录自己一天中经历的事情,或者以一幅画单独去描绘这一天中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这样的课后作业十分接地气,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绘画技能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其观察能力也在无形中逐步提升。
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比如想象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现在的美术教育应该与传统的美术教育不同,不能老是老师一直输入学生一直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师生间应该建立友谊,老师作为孩子的朋友,能够真正的去理解孩子,了解孩子所思所想,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的美好,让孩子真实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用自己无尽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多有灵魂的艺术作品。在现实生活中启迪孩子的创作灵感,创造活跃温馨的上课环境。让孩子善于用画笔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全心投入自己的艺术欣赏和创作当中。老师无论什么时候在哪里都要积极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和自然景观,让孩子养成乐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更多的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为创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小学生美术教育课题设置会影响孩子的创作力,因为孩子的生活阅历浅,如果想让他在美术创作中有更多的想法和创意就需要课题设置更加的生活化,只有拥有更加具象的事物和孩子们熟知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就比如游乐场、超市、饭店这样的生活化场景的美术课题,因为孩子们都体验经历过,所以话题一出,孩子们的脑海中就已经开始构建丰富的画面。贴近生活的场景和课题,能够提高孩子创作的积极性以及创作热情,让孩子保持持续良好的艺术欣赏习惯。
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孩子们在美术创作时不要局限于水彩笔,油画棒等等,老师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就地取材的能力,生活当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进行艺术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孩子对艺术的认知以及视野。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创作,可以让孩子体验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乐趣。其次,孩子通过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创作材料,让孩子勤于动脑和思考,乐于收集和整理。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形成很好的环保意识。生活当中可以用来创作的材料有很多,比如,秋天的树叶、喝完的矿泉水瓶、废旧纸壳等等,这些材料创作出的作品别出心裁,又具有趣味性。孩子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孩子个性,培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理解观察,提高孩子对绘画的热情,让孩子充分释放天性,在艺术的熏陶中让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改善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导向重新制定教学方案,通过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传授学生观察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实践以及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等途径使学生会观察,以此提升他们的美术学习水平,也使美术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