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宗侠
(江苏镇江新区水利站 江苏镇江 212132)
现如今,城镇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导致城市与农村不均衡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缩短城乡发展差距,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希望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村经济虽然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给予大力支持。教育是提高全民综合素养非常有效的手段,而乡村振兴中需要专业性较强、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给予支持,此时就需要发挥高校教育功能。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乡村振兴中高素质人才匮乏,而此时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投身农村建设,增强其乡村振兴认同感、责任感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希望为乡村振兴与教育的高效结合提供创新思路及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方法[1]。
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其对社会充满了好奇,热情高涨,希望能够通过所学知识为祖国贡献绵薄之力,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活、学习、社会等环境影响,学生极易被传统理念束缚,很多学生毕业以后不会选择经济并不发达的乡村地区就业,更倾向于去一、二线城市发展,他们认为城市可以给予其更广阔的平台,施展才华。特别是一些生活在乡村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告别原来生活,总觉得学习目标就是脱离贫穷,而走出大山便是其学习的动力。这些学生在毕业后不是选择创业,就是来到城市大型企业任职,虽然当前能够为人才提供就业的机会很多,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回到乡村,进而导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缺少优质人才。而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乡村振兴理念与教育内容有效结合,转变学生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浅显认知,了解乡村振兴价值及重要性,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学习及就业理念发生变化,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虽然当前的乡村发展较为落后,但并不意味着永远落后,国家政策的倾斜都充分表明乡村发展指日可待,使学生看到希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建设乡村[2]。
学生通过思想教育了解国情、政治、政策。从古至今,国家一直以来都以农村建设为重点,革命年代的“农村包围城市”、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扶持、脱贫攻坚的实施等,都能够充分说明国家对于乡村建设与振兴的信心、决心。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关心热爱国家每寸土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而乡村振兴便是非常好的切入点。通过思想教育助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乡村印象进行重点引导,重新梳理,使其能够正确认识乡村发展现状,进而树立良好的基层工作态度,培养民族情怀,渴望去乡村尝试,增强基层工作自信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欲望。思想教育改革是非常好的契机,能够给予大学生引导,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同时也需要学生增强乡村振兴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党的带领下做好乡村工作,帮助乡村尽快脱贫,实现振兴与发展。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已经逐步开展,而人才的缺乏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实施的重要问题,通过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可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下基层、进乡村,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实现自身的价值。
国家在推动城乡二元政策体系过程中,学校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往往都放在了城市发展层面。除了一些涉农高校以外,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都以城市建设为核心,致力于为城市发展中各行各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但是随着国家政策向乡村的倾斜,以及发展目标的调整,很多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且做出了一些调整,但是无法做到全方位、系统化,只能从局部着手,并未将乡村振兴上升至历史责任、使命认知高度,不仅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未融入乡村振兴理念,而且教学目标、内容及措施上也很少体现出来,这也充分表明了在教育方面关于乡村振兴依然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乡村振兴、建设、长期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支持,如果失去了学校教育这一重要渠道,乡村振兴很难寻找到更好的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手段,而此时乡村将会面临着发展缓慢、滞后困境,振兴更是无从谈起。教育改革中缺乏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存在意识上的模糊,教育理念难以紧跟乡村振兴的步伐,也就无法为乡村建设提供较好的服务,特别是一些未涉及农业专业的学校,在此方面的认知需要有较大的改善及提升[3]。
乡村振兴的实现必然需要大量人才给予支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而城市建设中资源丰富,发展较快,各方面占据了优势。与其相比较,乡村则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甚至有些地区乡村发展止步不前,城市与乡村资源明显不均衡,大量资源单向流入城市,特别是在人才方面,乡村建设中优秀人才开始经商、求学、创业,向城市涌入,而城市中优秀人才却很少向乡村流入,进而导致乡村优秀人才严重匮乏,这也是阻碍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很多农业专业的学生并不爱农,此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涉农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依然不会选择去乡村就业,更何况非农专业的学生,他们很少有人会考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发展。他们父母辈的心愿就是走出乡村,并且将梦想寄予子女,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走出乡村,扎根城市。而当前教育同样也受到了城乡二元政策较大影响,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学生所接受的思想都是如此,定位于城市,而关于引导学生未来建设乡村的思想及行为教育却很少。
(1)开拓视野,增强对乡村振兴的信心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对其他国家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均衡问题、教训及经验进行充分了解,这样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现状非常有利,能够增强学生乡村振兴战略信心,学好文化知识,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虽然各国间文化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发展历程非常相似,每个国家都会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是针对此问题采用的措施会有所不同,进而收获得结果也就不一样。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一些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一方面使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拓,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乡村振兴对于国家昌盛的重要性,并且明确指出他们肩负的重任,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在乡村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进而满怀希望,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
(2)讲述乡村振兴发展背景,培育学生历史使命感
对于学生而言,在思想教育的引导过程中融入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发展路线及方针、政策,使学生掌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环境背景,让学生明白国家发展必然要振兴乡村建立。思想教育既要将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又要给予学生引导,使他们自觉树立为乡村发展作为贡献的远大理想与目标,在乡村施展才华,将党的方针政策切实落实。因此,思想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推动乡村振兴与发展,借助课堂使学生深刻体会乡村振兴战略意义,老师要将我国城乡间差距现实问题及历史遗留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乡村振兴既是为乡村造福,也是国家及社会稳步发展的保障,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希望,应该勇于承担乡村振兴使命与责任[4]。
(3)培育乡村感情,激发内生动力
思想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乡村情感培育方面,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到乡村振兴中,自愿为乡村服务,努力去改变乡村面貌,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与发展。由于受到城乡二元政策惯性思维影响,很多乡村青年选择外出务工,服务乡村的意识薄弱,而此时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其优势,逐渐将此思想转变,向学生讲解乡村发展政策,对目前乡村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为学生描绘乡村美好蓝图。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交通越来越便利,这都为乡村振兴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使学生在了解乡村现状、发展前景的基础之上,认识到乡村振兴指日可待,对乡村未来充满憧憬,融入情感,相信乡村同样也能够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进而激发学生投入于乡村振兴的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5]。
乡村振兴视域下,学校应该及时转变思想,强化实践教学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可将实训地点放在乡村,实践内容既要包含城市服务,同时还要涉及乡村建设,特别是在实践项目设置方面包容性、开拓性要强,逐渐向乡村倾斜,给予学生更多了解、关注乡村振兴。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融入乡村项目,要求学生对乡村风俗习惯、产业发展、人口密度、留守儿童等进行调研,借助互联网收集整理关于发达国家、我国乡村生产生活现状相关资料,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思考乡村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而坚定服务乡村的信念。
乡村振兴对于农业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但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乡村规划、建筑、教育、医疗、物流、旅游、餐饮等各行业也逐渐成为支柱产业,这些行业同样需要优秀的人才。而专业人才源于教育,所以乡村产业要想发展,技术人员是基础。课程思政既要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功能,同时还要将思政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乡村振兴视域下,专业课老师要在课程内容讲解时适当融入乡村发展的知识点。例如,农村从业人员、就业率、产业中乡村原材料、乡村市场及物流等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成功对接乡村发展与建设。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对乡村发展给予较多关注,即使自己所学专业与乡村振兴并无太大关联性,依然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时刻关注乡村发展情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给予乡村建设中的人更多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贡献绵薄之力,促进乡村振兴合力的形成。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提出,充分表明了国家政策正逐步向乡村建设倾斜,为广大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乡村发展即将进行快车道,全方位改进、优化、升级农业,促进农村、农民全面发展已成趋势。发展必然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参与,所以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该切实做好乡村振兴思想引导工作,认真贯彻国家政策方针,充分发挥政策宣传、教育功能,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融入教育体系中,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为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培养一批批服务乡村的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