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都 段菁菁 陈登
(武汉商学院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有“汉口银行班”和“武汉农商行班”2个特色订单班项目。武汉商学院 “汉口银行班”是学校经济学院与汉口银行合作开办的,旨在为地方金融机构培养定制化、专门人才的“订单班”。2017年6月,我校与汉口银行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共同打造武汉商学院“汉口银行班”。本协议针对2017级、2018级共两届学生执行,招生对象为经济与金融专业全日制国家统招四年制本科二年级在校学生,选拔规模为20名左右。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2018年9月,第一届“汉口银行班”招生工作正式开启,经历了项目宣讲、学生报名、笔试面试层层选拔后,20名同学成功入围,武汉商学院与汉口银行校企合作“汉口银行班”开班仪式于2019年1月3日举行,宣告了“汉口银行班”的诞生。2021年武汉商学院将迎来“汉口银行班”首届毕业生。武汉商学院 “武汉农商行班”是学校经济学院与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合作开办的,旨在为地方金融机构培养定制化、专门人才的“订单班”。2019年7月,我校与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共同打造武汉商学院“武汉农商行班”。本协议针对2018级、2019级共两届学生执行,招生对象为经济与金融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全日制国家统招四年制本科三年级在校学生,选拔规模为30名左右。2020年10月底,第1届“武汉农商行班”招生工作正式启动。
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根据汉口银行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的需要,每年按计划挑选优秀的学生作为企业的培养对象,遵循学生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采取笔试和面试等方法,双方共同筛选。最终录用学生需按照要求完成各项课程和实习任务。乙方负责学生实习场所的提供和相应的技术指导。“汉口银行班”和“武汉农商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色,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举措。
第一,“学历教育与职业培养双模式”。余下的学习期内,学生不仅要正常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所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考试与考核,而且还需完成校企定制课程学习、培训、实习等项目与任务的考核,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强化其理论与技能的双培养。
第二,学生享有实习机会。学生学习期间,可根据自身时间选择寒暑假前往银行营业网点进行为期一至两个月的专门实习,熟悉银行内部运作流程,实地了解银行内部管理模式。每名学生均有1-2次实习机会,并按规定发放实习补贴。
第三,享受面试优先权利。完成校企规定考核项目的学生可以在银行正式员工招聘时免笔试,直接进入第二次面试,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最终面试。
第四,暑期实践安排。银行每年暑假将提供学生1个月的实习机会,实习期间发放实习工资。教师也可到银行相关部门或各支行、分理处顶岗。
第五,实施动态淘汰制度。学生学习期间,因考勤、考试或考核方面出现不合格情况,将采取末位淘汰机制。
第六,双重建制管理方式。学生原班级建制不变,采取双重建制管理方式,并配备一名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定期与银行沟通,参与学生在银行实习期间的教学、培训与管理工作。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提出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口号是很容易的,但是真正决定实施效果的是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广度,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整体性的、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涵盖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改善、课程体系重构、订单式培养流程、双师队伍建设合作、职业考证及技能竞赛、校企科研合作等多方面工作。这些复杂的问题和事务需要校企双方真诚密切合作,平等协商,共同研讨,根据彼此的现实需求及条件进行科学可行的规划安排。当前,由于校企合作中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发挥不够,学校和合作企业之间的职责划分往往并不清晰,许多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协同育人都只是停留在临时性、阶段性的安排,较少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真正深层次的合作,缺乏周全可行的合作规划。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目前在这一方面也是还不够完善的。
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目前尚未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专门运行架构。校企协同育人,不仅需要优势互补、共赢共生的合作主体,还必须有负责校企合作目标定位、发展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实施及质量把控等重大事项的正式组织机构,要有由校企领导和专家共同参与的理事会,要有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重建、师资队伍合作、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等提供全面专业指导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有负责校企合作订单班日常运行与管理的独立机构。目前,部分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但因为缺乏固定正式的校企合作专业化管理架构,合作育人平台运作并不顺畅,校企合作成效往往不太明显。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合作企业签订的协议中,往往并未清晰界定协同育人各当事方的责任义务、体制机制等关系,政府一般并不会参加协议,第三方监督管理也较为匮乏,由于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缺失,具体实施校企协同育人项目时往往存在诸多实际问题。
合作双方收益不对等。目前,一些企业比较急功近利,对于人才大都仍处于重招用、轻培养状态,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企业方往往会觉得其投入的资金、人力等资源过多,而最后实际能够真正到本企业来工作的学生人数不多,其成本过高,而能够获取的显性收益并不多,往往会忽略非物质的隐性收益,表现出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因此,虽然学校非常积极地寻求合作,但合作过程中,因为企业方过度考虑人力资源成本显性收益的影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高校与企业很难达成平等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许多学生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存在忧虑,积极性不高。校企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比较新的育人模式,学生过去接触较少,且长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这就使得学生在面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时,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畏首畏尾,除非存在比较大的优惠力度和较为宽松的退出制度,学生一般不会贸然选择校企协同育人教育模式,做出期望收益较小、而风险较大的发展路径选择。在经济与金融专业两个订单班的发展过程中,就遇到过这一问题,由于学生觉得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是武汉本土性金融机构,学生过去对它们的认知较少,导致许多学生对于加入订单班兴趣不大,尤其是武汉农商行,其名字中带有“农”字,其许多营业网点又处于城郊或城乡结合部,位置比较偏远,因此,许多学生对其持有一些偏见,不太愿意参加该订单班。这就导致学校、合作企业方很热情,但是许多学生热情度不高,订单班的招生工作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本土企业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共同利益的存在,正是双方产生合作动机的根本源泉。目前,许多校企合作中,合作双方没有共同制定出合作章程和具体工作方案,没有明确协同育人的经费来源、筹集方式、支出责任、支出范围和程序,没有清晰界定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厘清校企合作各参与人的应该作为与不作为,缺少培养结果评价、奖惩、反馈等各项保障制度。
通过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初期遇到的问题,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根源和本质,不断改进和调整。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方向,学校、二级学院、合作企业的决策者在一开始就要都加入顶层设计中来,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本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者自身的思路一定要非常清晰,且能够统筹规划,考虑全盘,有整体性的实施框架。尤其是一定要非常明确该专业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构建政府、学校、合作企业之间联系沟通与合作的机制渠道,制定系统全面的合作规章制度。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实施协同育人教育模式,需要有强大而源源不断的外源性支持,在所有外源性支持中,地方政府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地方政府可以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起到别的任何部门都无法替代的主导性作用。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这是影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人才大计。政府应主动作为,牵头组建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同时根据现实发展的要求,积极制定和修改教育、人力资源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清晰界定高校和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共生平台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共生关系良性运作的基础和根本依托,共生单元能否形成良好的共生共赢关系,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在于能否成功打造出高效的共生平台。校企共生平台能否为各共生单元提供合适的合作环境及合作渠道,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效影响甚大,其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等共生单元之间的合作机构设置及合作框架设计。能够顺利打造出完整高效的校企协同共生平台,构建良好的校企共生模式,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能否真正发挥出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大多数靠的是“关系和信誉”来构建和维持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维系方式是校协同育人的初级形态,虽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但稳定性、可持续性不够强。对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要想让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保持稳定、长远发展,就必须构建互惠共赢的驱动机制。首先,要认真厘清双方最关注的利益点,从中辨识确定出共同利益点,这是建立稳定的校企协同育人关系的基础所在。当今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对于企业而言,支配其行为的根本准则就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其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不求回报地参与到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其之所以愿意参与到校企协同育人中来,一定是这个活动有利于增加其本身的收益。因此,对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只有协调、实现好了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双方求同存异,协同育人工作才能高效、可持续地实施下去。
一方面,建立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努力探索实践过程共管、责任共分、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校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清晰划分和压实学校与合作企业方各自的责任义务,实现经济与金融专业与武汉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发展得更好对接,力争使专业培养的目标与企事业单位的岗位实际要求相对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职业知识、技能、素养的需求变化相同步。
另一方面,多做一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方面的实际调研,拓展多元校企合作渠道。学校、二级学院及经济与金融专业的相关领导及教师可以广泛开展调研活动,积极深入意向性企事业单位对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模式、思路及校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等方面征求企事业单位意见,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到校参加校企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研讨会,让他们有机会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
除了采取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短期见习、邀请合作企业相关人员来校为学生集中举办讲座两种模式外,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可以考虑采用更多的具体模式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如采用校企共建就业平台,合作企业的导师采用网络远程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建网络在线课程资源等。总之,只要是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积极地尝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