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三亚市西南大学三亚中学 蔡海群
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指的是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个体参与学校和社会公共事务,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素质。强调对中学生公共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其全局观和家国情怀。本文结合中学开展的推广应用活动,讨论中学生公共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引导,以帮助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性。开展公共参与活动是中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带有强烈的思想引导属性和教化功能,其在道德教育中主要具有政治导向功能、思想教育功能以及精神激励功能。公共参与活动可以与活动型课堂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形成。学生公共素养中包括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理性精神以及政治认同这四点核心要素,各要素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其中,公共参与素养指的是参与者以积极的行动和态度参与社会或学生的公共事务,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相比其他三个素养要求,其更适合在中学课堂进行实施,且其更注重科学实践性,可以通过中学生不同的公共参与活动得以实现。换句话来说,中学可以通过相关的公共活动,在其间灌输和传导核心价值观念,并且在这种活动指引中获得相应感知,提升中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的能力与积极性。可见,学生活动作为公共素养培育的载体和手段,既具有思政教学的特征,也是培养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公共参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需要认识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未来要投身到社会中,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成为能够服务他人并且奉献社会的有用人才。这种观念培养得越早,取得的教育效果越好。在中学这一人生重要的成长教育阶段,服务社会的种子有必要深深扎根于每个青少年学生心中。所以通过公共参与,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参与公共社会管理这一过程中自己能力的提升,感受到收获的价值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未来成长成才的预期,让青少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价值观对于一个人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果缺少公共参与意识,学生可能会逃避社会责任,不能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重要任务。公共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适当引导,学校需要构建起平台,让学生模拟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没有太多具象的认知,往往从电视或是网络上获得印象,通过在学校的公共参与素养培训,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了解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国家的体制机制又有哪些方面需要自己去了解学习。
2.学生活动是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手段。中学教育中,应当合理认识学生活动的思想引导价值,并且充分结合活动型课堂,将这种课堂化活动作为实现教师与中学生活动信息互动传导的手段。即学生活动是培养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载体,通过活动型课堂实现传统的教师灌输模式向创新的学生主动参与模式转变,并且从中合理地输出和输入核心价值观念,帮助中学生养成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1.校园文化打造公共参与素养底蕴。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的集中表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将公共参与素养融入中学德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中渗透公共参与素质。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构建公共参与素养,可考虑从以下几角度着手:一方面,重视中学生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德育活动涉及全面的思想教育,包括校园活动教育,教师课堂教育以及学生日常教育。教师可以在学生入学教育阶段适当地融入公共参与素养,从学生的思想角度为其埋下努力学习,复兴中国的思想酵母。另一方面,注重将公共参与素养注入校风建设。学校可以从校训校歌、校旗校徽、校园装饰等方面的设计着手,综合体现学校的公共参与素养文化。具体地说,学校通过在上述各个方面融入公共参与素养力量、注入公共参与素养精神,可以更好地发挥校风对学生内在动力精神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由各个有机部分组成,公共参与素养是缺一不可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了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使其精神品质过硬,能够担得起时代责任,又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校园文化很多时候用无形的方式去影响人和教育人。通过形成潜移默化的氛围,让每一个置身校园里的青少年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感召力。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构建校园文化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细节入手,建立起良好的公共参与文化。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共建共享,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进来,无论是本来就对公共参与有一定兴趣,表现积极的学生,还是对于公共参与没有太多了解,甚至有抵触心理的学生,教师都应该投入足够多的关怀和精力,引导学生主动提升个人的公共参与素质。每个主体对于社会运转来说,都有不同的作用,如果认为自己的力量太小,不进行公共参与也行,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只有在校园文化中让公共参与蔚然成风,才能激发起学生心底对于公共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2.学生活动内嵌公共参与素养素材。如果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公共参与素养的背景,那么中学的学生活动则是德育的主要战场。教师通过学生活动,直接将公共参与素养内容传授给知识接收者,让其充分地通过教师传授的德育内容、行为准则、价值标准等内容,感受到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内涵与价值。因此,探索公共参与素养合理融入教学的途径,必须将学生活动环节视为重中之重。在中学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在实践活动环节渗透公共参与素养元素,突出实践教育主题。中学生德育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只有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自身行为能力,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行动。
如举办“劳动创造美好、实践铸就真知”的主题德育活动,教师可以就生物学科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和辨别真实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外部特征和属性,同时带领学生一起拿起手中的工具参与打扫花园,为花园的洁净和植物的成长助力。正如“知行合一、方能止于至善”,对生物学的学习,往往通过有效的课外自然活动才能真的亲近自然,实现学以致用,帮助学生领会课堂的意义,引导学生真正的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合理结合,培养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3.学生课堂中强调公共参与素养素材。在中学的各个科目教学中都可以渗透公共参与素养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要注意德育内容的设计,争取将公共参与素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一般而言,公共参与素养在课堂教学的传授,最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呈现。除此之外,语文课、劳动课等课程也可以结合本科目的相应特点,合理地筛选公共参与素养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公共参与素养渗透,实现各学科协同教育,实现全面德育。具体而言,第一,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环节展开课程的教学活动。由于中学生年龄限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有限,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上资源,搜集类型丰富、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的公共参与素养相关内容,在课程导入环节中进行渗透,并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学习公共参与素养。第二,核心课程的授课环节,是中学生提升公共参与素养、充分掌握课程知识的关键环节。中学教师在课程知识点的教学中,应采用相关的适宜案例、选用适当方法以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和资源,以达到让学生最大程度掌握新知识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课程讲授中选取案例时,适时融入公共参与素养相关案例的教学资源,可以在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同时渗透公共参与素养宣传,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例如,举办“唱响红色经典、礼赞建党百年”的公共参与素养活动,可合理引入延安红色资源,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延安,蕴藏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及革命精神内涵,这为中学的公共参与素养教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素材。教师在公共参与素养课堂中可以充分介绍延安当地相关的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品质的宣传方式。
中学阶段青少年成长成材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虽然学生对于公共参与了解不深,但是这一阶段积累必要的公共参与常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勇于去参与公共事务,同时也能应对复杂公共事务。因此,提升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绝对不是做无用功,也不会耽误学习,相反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材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坚持并且落实下来,而且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课堂中,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取教师讲授的知识,这一情境下吸收掌握知识的效能是最大的。集中讲授能够很快地将知识点进行提炼,再通过中学生能理解的语言传授给他们。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地给中学生提供多样的公共参与素材,让学生对于公共参与有更深的了解,促使学生想象自己未来进行真正的公共参与的愿景。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汲取这些知识,教育的目的便达到了。公共参与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中学生提升个人的公共参与素养,有助于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公民应该投身于公共参与中,履行个人的职责和义务,这样的观点需要从中学时代起就潜移默化地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才能让他们在未来有更多的公共参与责任感。公共参与知识宣传主要可以通过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在课堂活动中讲授等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的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要根据学情合理选择,才能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