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叶凡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庐山路小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通过阅读文本本身,回溯至文本创作的源泉和历程,以此作为习作的结合点,这就是源泉型的读写结合。这是比较特殊的读写结合方式,很有新意,值得尝试。
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都是以观察为主题来选择阅读文本、设计习作任务的。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文本包括三首古诗、叶圣陶《爬山虎的脚》、法布尔《蟋蟀的住宅》,以及阅读链接中比安基的《燕子窝》,习作命题是要求学生仔细和连续地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撰写观察日记。读写的结合点主要在于观察,正如陆游所言,“汝果欲写诗,功夫在诗外”。在文外、在源泉中、在生活中,寻找读写的结合点。
语言结合型的读写结合点包括词汇、句式、句群、修辞等语言学范畴内的读写结合。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神话文体单元,阅读文本的重点之一在于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习作为“我和 过一天”,也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想象这一语言学手法,成为该单元读写共享的核心目标,属于语言结合型读写结合点。
题材,即相同或相近(同类)的主题。如读竹而写梅,或者读梅花、竹子、公园等景物之文而创作各类风景的习作,读写之间不属于同一个内容,但是属于同一类题材。以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为例。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文本为《观潮》《走月亮》等,习作为“推荐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文本为《猫》《母鸡》《白鹅》,习作为“我的动物朋友”,这些文本的读写结合点都属于题材结合型。
篇章结合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篇章层面上的读写结合方式。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主题是“把事情写清楚”。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各阅读文本以及单元内各板块也都以此为重点强调了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写作顺序等。例如,精读文本《麻雀》《爬天都峰》后的交流平台板块,学习要点主要包括: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爬天都峰》按照爬山之前、之中、登顶后的顺序进行写作,等等。
读写结合教学法作为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呈现出了的较多的问题。首先,由于教师未能对教学读本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其次,由于学生未能得到充沛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最后,由于语文教学缺乏实际的活动意义,活动氛围较为松散,使得教学效率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尚未形成一定水平的分析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要结合这一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对阅读的文本内容进行充分且全面的了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未能对教学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解读过程中,只会依照课本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式教学。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的读写训练,才可能实现学生读写能力双重提升的目的。但是从现阶段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现状中可以看出,仍有多数教师只注重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对读写的时间也不能进行很好的控制和把握。倘若让学生在如此状态下学习,不仅不能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并且还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新课改背景下,大大提高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这一举措,使得多数教师都认为,为了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性,可以将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引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但没有得以实现,反而还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在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就必须要拟定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杜绝盲目使用教学方式,否则,不仅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当中,除了要让学生更多地阅读课外读物之外,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地利用语文教材,确保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及写作水平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对小学生而言,读写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本身活泼好动,思维发散,对很多事情都很感兴趣,倘若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和乏味,那么与小学生的这一天性是相违背的,并且对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要改变单一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写作效果。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生活当中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例如,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对于小学生活非常好奇,学校的环境、班级的同学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充满新鲜感的。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好奇心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此时此刻的的感想与心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这样不仅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还不会增加学生过多的负担。
许多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经常遇到学生面对题目无从下手、冥思苦想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语言和词句的积累不足。哪怕学生生活中有新颖的素材,也难以将其加工成为写作的材料。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最基本的工具,而写作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语言来实现表达的一种训练语言的方式。写作从思想、学识、智力等多个因素对学生进行训练,与这种训练联系密切的正是学生的日常积累,即语言材料。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即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言的语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都会采用较为通用的方法,即,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进行记忆和背诵,在阅读中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即摘录一些具有赏析价值和经典的词句,并且进行简单的分类,诸如修辞手法、细节描写、议论抒情等,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记忆;其次学生需要模仿所学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学习教材内课文作者创作时的长处,如句子一类中就可学习长句、短句、长短句并用、反问句、陈述句、关联词句等,句子一类中就纷繁复杂,其作用也就具有多样性,效果也各不相同。通常在教学中,学生需要按照课内名篇所使用的手法为例来实现迁移,再加以训练,感悟情感,提高语言表达。
从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都认为阅读和写作是学习语文知识的最大难点,所以,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都如同流水账一般,完全体会不到情感色彩,也正是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一直得不到提升,写作能力直线下滑。阅读是写作的前提,而写作则是阅读的集中反映。因此,在进行实际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读后感悟的引导工作,保证学生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将自身情感与课文情感相互交织在一起。如果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各种情感,并将这些情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例如,在《白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白杨进行理解和感受,然后在对创作者的创作情感进行分析,明确其创作的动机,学习其创作的手法,最后,鼓励学生大胆仿写,使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表露真情实感,抒发内心真实想法。
鼓励学生借鉴手法,丰富学生创作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被内容所吸引,产生写作冲动,但是却无法发现写作切口,难以落笔。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若要将粗糙的素材、阅读的感悟与清晰的条理结合起来,离不开一定的写作方法。在阅读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赏析和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主动分析归纳一些简单的话题,并逐渐产生兴趣,随着时间的增长,学生会加深对于材料的理解,进而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心中的感受。
例如,在为学生开展《现代诗两首》这一教学内容时,这两首诗歌描绘了生动的景象,充满着童真童趣,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前需要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的阅读不流于形式,更加贴切地感受。如 “诗人每一节都描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诗歌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呢”等,启发学生发现诗歌的写作特点,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仿照着这首诗歌,你也来尝试着写一首诗吧!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把文本内容阐释清楚,让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构造,在鉴赏之后就能有所体会,进而带领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写作训练,在迁移中创造,在创造中提高。
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汉字演变过程制作成动画,利用动画的形式将文字构成规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识记汉字,借此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象形字时,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汉字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展示,借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开展形声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特点。以《乌鸦喝水》中的“鸦”“蚜”为例,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鸦”“蚜”两字的形旁与声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形旁与声旁标注,以确保学生能够对汉字的声旁和形旁给予的正确的区分,为学生在日后识字积累汉字量时,能够快速识别、记忆汉字打下基础,并为学生未来读写文章,以及教师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提供前提条件。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一个科目感兴趣,便会花费较多精力在这个科目中,这一科目的能力会较为出色。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是汲取生活点滴作为素材,并加以感悟和改造后创造出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作品,其中有鲜活的细节描写、优美的辞藻雅言、生动的人物刻画,这些都在学生阅读时给予学生巨大的精神冲击,这也在意识层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教师进行教学时需要注重挖掘潜藏于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和深意,带领学生一同体验阅读乐趣,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触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课程标准作为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标准,以其为指导抓住阅读与写作中的关键与共性,带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以读助写,以写返读,读写融合的学习状态。此外,教师还需要做好教学活动与学生需求的结合,时刻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适时转变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更合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