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卫,王洪亮,顾晨晨
(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脑科中心,江苏 南通 226000)
脑卒中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病,本病发病与脑部供氧不足、血流减少有关,患者可出现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随病情进展,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威胁。现代医学认为,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抢救脑卒中患者的关键,就是通过恢复供血与保护脑组织来实现治疗效果[1]。依达拉奉是临床常用脑保护剂,在脑卒中疾病中有稳定的干预效果,能够清除患者体内的自由基,避免治疗过程中的再灌注损伤,但单独使用效果欠佳。阿托伐他汀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起到稳定斑块、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炎症等多种作用,在治疗脑卒中疾病中效果显著。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药效互补,以药物的协同作用缓解病情的进展,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2]。综合护理是以药物管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等方式进行干预,对患者采取综合性干预,以协助患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3]。本研究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展开研究,旨在探讨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联合综合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与对照组(30例,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7、13例;年龄45~73岁,平均(60.14±3.81)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分别为11、8、2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6、14例;年龄46~74岁,平均(61.83±3.59)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分别为12、9、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者;发病4 h内者;伴头晕、恶心、呕吐等表现者等。排除标准:入院前14 d内有外伤史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评分>25者;伴发有其他脑部疾病者等。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获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尽快完成急诊分诊工作,并根据病情确定溶栓治疗方案。静脉rt-PA溶栓治疗: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注册证号S20160055,规格:50 mg/支),剂量标准为0.9 mg/kg体质量,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期间需要留意患者的药物耐受情况,注意控制静脉滴注的速度。随后,两组患者在各自的治疗方案下接受2周治疗,具体如下:给予对照组患者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056,规格:20 mL∶30 mg)静脉滴注,将30 mg本品加入10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稀释,2次/d。给予观察组患者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治疗:依达拉奉的用法与对照组用法一致;给予阿托伐他汀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 mg/片)口服治疗,20 mg/次,1次/d。
1.2.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实施综合护理,具体措施:①药物治疗指导。完成溶栓治疗后,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病症表现等应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并做好药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信息的指导工作。②病情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按照护理文书的要求规范记录数据,查房期间留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并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③压疮预防。根据患者是否有水肿迹象与皮肤营养状态制定交替翻身计划,必要时使用减压床、气垫、脚(手)圈等护理用具。④肺炎预防。患者高发吞咽障碍,容易出现误吸现象,进食前除评估吞咽功能外,合理控制体位与进食速度,保证其有足够的吞咽时间,必要时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吞咽技巧,鼻饲患者需注意并发感染的防范。⑤提高康复意识。脑卒中容易引起肢体功能障碍、致残,早期以改善肢体痉挛姿势为目标,制定功能康复训练方案,主要方法为患侧的被动/主动运动、体位变换等,期间注意患侧肢体的刺激,强调主动康复的重要意义,在患者体征稳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主动参与训练,提升其康复意识。⑥胃肠功能护理。注意便秘、尿潴留等问题的防治,对出现失语、昏迷等情况的患者,及时进行大小便护理,留置导尿管,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减少肠道毒素吸收和膀胱高度膨胀等风险。⑦安全护理。住院期间,部分有感觉障碍的患者容易出现烫伤、跌倒、坠床等事件,护士应加强安全护理工作,妥善管理病房环境。⑧心理护理。从个体心理支持、亲情关怀以及病友间互帮互助氛围的营造等角度出发,制定多元心理疏导路径,帮助患者正视疾病,排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⑨健康生活的指导。从患者的住院生活中发现其生活习惯,提供生活方式层面的指导工作,重点围绕饮食控制、作息规律、适当运动以及戒烟限酒等方面展开。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NIHSS评分总分值42分,评分越高,神经损害越严重。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别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后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血液采集和血清制备方法同②,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过敏、肝损害、出血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NIHSS评分、神经功能及血清相关因子指标)与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以(±s)及[ 例(%)]表示,分别采用t及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NIHSS评分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为(12.83±1.54)分,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为(12.72±2.04)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为(4.85±0.37)分,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为(3.26±0.45)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597,P< 0.05);观察组患者 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803,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4.949,P< 0.05)。
2.2 神经功能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DNF、NGF水平与治疗前比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
组别 例数 BDNF(ng/mL) NGF(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3.15±0.32 4.08±0.49* 112.81±11.26 121.32±11.49*观察组 30 3.19±0.34 5.43±0.52* 114.05±12.17 145.27±13.51*t值 0.469 10.349 0.410 7.397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与治疗前比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
TNF-α(pg/L) hs-CRP(ng/L) IL-6(p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16.54±7.92 10.17±3.14* 9.18±1.93 5.26±1.49* 7.58±2.32 5.24±1.48*观察组 30 17.82±8.04 6.52±2.75* 9.27±1.85 3.17±0.62* 7.89±2.15 3.74±1.07*t值 0.621 4.790 0.184 7.093 0.537 4.49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6.67%,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随病情的进展,患者神经功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伴随各类神经症状。溶栓治疗是临床救治脑卒中的主要方法,溶栓疗法即在发病早期使用具有溶解血栓作用的药物,将血栓溶解。溶栓治疗虽然能够促进血流再灌注,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但缺血产生的自由基、炎性细胞因子并没有因此而消除[6]。在溶栓治疗的同时,合理选用药物,保护患者的脑组织,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改善神经损伤相关症状,能够切实改善患者的预后[7]。但用药不当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其他不良反应风险的存在,仍然可能影响整体疗效。因此,完善脑卒中患者的诊治方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是脑血管病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达拉奉在抑制氧化损伤、控制水肿风险、清除自由基及阻止神经元凋亡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需求看,除对症施治外,病情进展过程中的脑损伤问题及由此引发的神经功能受损问题可加重病情,影响用药效果,故临床治疗时需兼顾自由基的清除、炎症反应的控制及血管内斑块的稳定性[8]。阿托伐他汀是降脂、消炎类药物,在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合理利用其功效,可使患者血管斑块的稳定性得到大幅改善,甚至实现有效清除[9]。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两种药品对脑卒中患者的病情救治皆有明确的临床价值,将两药联用,以协同作用提升疗效。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综合、全面的护理服务,尤其是溶栓治疗、微循环治疗、神经功能保护与护理措施的密切配合可使治疗效果得到较大提升。从护理质量控制的角度看,脑卒中患者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吞咽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感染、早期活动等方面,综合护理以改善肢体痉挛姿势为目标,制定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期间通过强调主动康复的重要意义、循序渐进的肢体训练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了解疾病危害,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10]。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BDNF、NGF水平均比对照组低,提示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联合综合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疗效显著。
TNF-α、IL-6是一种多向性的促炎性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分泌;hs-CRP是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等炎症性刺激时肝细胞合成的炎性因子,炎症反应发生时,其水平急速上升[11]。阿托伐他汀经患者口服后吸收,水解产物于体内竞争性地阻碍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导致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减轻应激反应,同时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此外,该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安全性高[12]。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联合综合护理能够减轻脑卒中患者应激反应,抑制炎症反应,同时减少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有效。
综上,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联合综合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同时减少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