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探析

2022-03-01 22:48周艳华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岩石科学情境

周艳华

科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生动有效地开展科学课程教学能够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不过,通过观察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科学课程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这是其他文化课程不具备的功能。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分析应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的小学科学教学措施。

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必须顺应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小学生学习期间积累的相关经验为基础,使他们积极参与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其在主动提出相关问题后,能够通过思考、探究、实践的过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授课时,要承担起组织和引领的重要作用,密切配合学生按照规范化的“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执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可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使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一、“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概述

“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提倡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及有关经验的前提下,实现主动寻找问题、阐明意义、探究最终答案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需紧紧抓住合作、情境、问题、评价、优化、展示、总结这七个关键步骤,注重日常演练过程。“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借助创设有效情境,正确导入新知;在设计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学生欲望以提升其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在执行中通常采用合作的模式来进行。按照科学的“探索—发现”教学模式,能够在实践阶段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师则要扮演好积极引导的角色,对课堂教学效果予以评价、优化的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学情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氛围与情境,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悬疑性,“探索—发现”教学整体上具有启发性的特点,尤其重视实现启发阶段前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学习情境的过程,因此,具备悬疑性,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激发其兴趣。

第二,生活性,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实际开展过程中,通常要结合日常生活的大环境,对生活中的学习情境资源予以挖掘,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这种生活性特点并非只是简单地代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面,而是可以展现知识发现、应用和探索的场景。

第三,真实性,采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中提出的问题应当是真实的,只有满足真实性特征,才会让学生发现知识的真正价值。若仅是依靠单纯的想象,就会脱离生活本质,无法体现学习情境拥有的功能特点。

二、“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有待转变

小学科学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如果继续固守传统授课理念,会影响教学效率。同时,在应试教育理念下,即使倡导应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实际执行结果仍会较差,教师通常更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另外,导致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不匹配也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有关,如果只是单纯依据教材提出问题,而没有呈现“探索—发现”的过程,整体上展现出来的就仍属于一种应付态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实验是小学科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学效果还有提升空间。部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期间,按照传统授课模式,学生只是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存在,实验教学内容也只是由教师进行讲解或者直接演示,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种情况完全不符合“探究-发现”的理念,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同时会让学生的自主性大打折扣,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同时,在实验教学内容不足的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引起重视,无法按照标准化流程应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教学。

(三)教学评价有待完善

对小学科学科目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相对单一,通常完全按照学生理论笔试成绩进行判定。在这种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下,小学生会感受到日常学习的压力,不利于培养其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新课改逐渐推行的过程中,教材内容不断发生变化,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也应该进行更新,不应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而要将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作重点。应消除“唯分数论”和“唯成绩论”的思想,使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三、“探索—发现”模式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措施

(一)嵌入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情境是探索、发现的基础,情境的设置能够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时,首先要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多与好奇心理有关。因此,教师可合理设置悬念,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认识常见岩石》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去观察岩石,认识岩石的特征,学生总会观察不全面,兴趣也是一般般。因此,教师不妨这样提出问题:“学校要用岩石在学生活动的花园里做一套石桌椅,应该怎样挑选岩石?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参考一下呢?”这个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他们自然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了解各种岩石的特征了。

(二)贴近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缺乏问题就难以进行构思,思维无法展现不符合高效教学的理念。在运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

第一,在设计问题时,需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目标,重点体现需要探究的内容。

第二,设计问题还应具有针对性,让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考,以鼓励学生主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第三,注意问题设计的形式与难度,面对小学生群体,要注意从他们的角度出发,避免将题目设置得过难。可以嘗试着按照递进层次、梯度分明来予以设计,优先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然后逐渐过渡到较难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认识常见岩石》一课时,如果直接提出“我们要怎样观察岩石”的问题,虽然不违背教学目标,但是因为学生对岩石并不了解,所以会很难直接回答。学生觉得难,兴趣就难免会减弱。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这样问:“根据你的经验,你觉得要做石桌椅需要符合什么条件?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检查岩石的特征是否符合条件?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岩石的特征,看看它们是否适合在校园里做石桌椅?”这样提问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学生自然愿意主动探究。

(三)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发现过程

基于“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在实践阶段应关注合作、展示、评价、优化、总结等过程。合作即是通过两人或者多人协作来开展,在教学中可应用小组模式来实现。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主动准备有关实验材料,并提示在实验期间需要重点观察的内容,解答为什么要应用这些材料、方法等问题,但是“探究-发现”的过程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既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广泛拓展。例如,在教学《认识常见岩石》一课中,学生很难通过一次观察就比较准确地了解到常见岩石的特征,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展示、评价和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这么做:先让每个学生认真观察一种岩石,记录它的特征;再两两合作,比较各自观察的结果,找出观察中的相同和不同特征,然后一起再次观察确认岩石的特征;接着把两两合作、经过二次观察确认的岩石特征记录和岩石进行“漂流”,让下一个小组对此记录进行检查和评价;其后,经过三次观察和记录的岩石特征又回到原来观察者的手上,由他们根据不同小组的意见,再次进行观察,优化关于岩石特征的记录;最后,全班展示总结。这样的探究过程经过了合作、展示、评价、优化、总结,虽然步骤比较多,但是让学生真真实实地、饶有兴趣地参与了。

(四)综合发展:优化多元评价

评价过程属于整个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后续优化和调整奠定基础。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学习成果的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以往单一凭借考试成绩评价的方式太过片面化,会打击小学生的自信心,很难提升其对小学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倡导多元化的评价理念,增加实践过程,即将小学生的实验过程和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采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予以总结,让学生主动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与他人的对比,正确认知自身差距。教师要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当涉及实验方法、步骤等内容时,要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认真分析应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时存在的不足,并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改善,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最终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

猜你喜欢
岩石科学情境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3深源岩石
一种叫做煤炭的岩石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点击科学
海藻与岩石之间
科学大爆炸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