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22-03-01 22:48袁小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实验

袁小芳

小学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而实验探究是科学课堂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就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几点策略建议。

一、心中有谱,厘清思路

教师明确实验教学的思路,做到心中有谱,学生的实验思路才会慢慢变得清晰甚至豁然开朗。要做到心中有谱,首先得解决“我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六个会”——会设计、会操作、会观察、会记录、会分析、会表达着手,拨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迷雾,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知道何从思考。

(一)会设计

指的是教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活动前明确实验探究的主题,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你准备设计哪种类型的实验?是对比实验还是模拟实验?教师循循善诱,先确定实验类型,再将问题逐个突破、层层剥开。以设计对比实验《我的小缆车》一课为例。研究拉力大小,实验中没有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或者条件是什么?(拉力即垫片的数量)怎么改变?(多个多个地添加垫片)为什么要多个多个添加垫片?那第一次要添加多少?如果在钩子上面7个7个地添加,那第一次添加8个、第二次添加15个、第三次添加22个,你觉得这样方便吗?为了方便操作,你打算怎么改进?

(二)会操作

指的是教学生学会规范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常常急于动手去做,盲目乱动、少做漏做、不规范操作的现象层出不穷,最后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让学生理解操作过程,明白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实验之前不妨温馨提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代表上台操作一番,或者教师进行演示、观看操作视频等,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过程,规范实验操作。

(三)会观察

指的是教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的过程中别忘了记录哦!”这样一句简单的提醒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无效的,学生听完以后还是不会观察。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解决“要观察哪些内容?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帮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学生会观察是建立在教师会引导的基础之上的。

(四)会记录

指的是教学生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高效地记录,不让实验流于形式?当课堂上听到疑惑、推脱的声音——“这要怎么填?”“这个字怎么写?”“要写这么多,你写你写!”教师就该反思,实验记录单是不是过于烦琐、是不是局限于文字形式?能不能换一种更简单、更高效、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记录方式?

(五)会分析

指的是教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学生在实验中遇到数据偏差明显比较大时,要有严谨的态度,寻找原因,试着再次实验。实验结束后要像小小科学家那样分析实验数据或者实验现象,并尝试着去解释。

(六)会表达

指的是学生可以自己表达观点,并且找到表达的方式,这样也可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解决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一些表达习惯,比如“我认为……”“我认同……”“通过……我观察到……”。同时,当学生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做出必要的提醒。每一次的磨炼都是为了最后的破茧成蝶,每个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一点,整个班学生的表达水平也就不止上升一点点了。

课堂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做到心中有谱,厘清思路,学生才会学得清楚,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让学生全部参与进来,共同加入实验,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也会更加热爱科学这门课程。

二、关注细节,精选材料

新课改要求践行素质教育,提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直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实验材料,保证实验探究的可行性、高效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盡可能关注到每一个细微之处,对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并亲自准备、尝试、改进实验材料。在设计实验的时候,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实验的改良,在让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还要让他们注意安全。

例如,《我们来做“热气球”》一课是一个很好玩的实验课。怎样引导学生科学地去玩、可以对哪些材料进行筛选,以让学生玩得更顺心如意?蜡烛是用来给“热气球”供热的,能不能给“热气球”提供更多的热量,让“热气球”飞得更高、更顺利呢?普通卡纸做成的圆筒易燃、易变形,能不能找其他的材料将其替代?“热气球”(塑料袋)本身太轻,在空中一下子就变形了,飞不高,怎样增加其本身的重量呢?在塑料袋口卡上一些回形针,或者贴一层透明胶带行不行?

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值得教师去关注,每一个改进的方案只有在尝试中才能得以完善。而正是关注到细微之处并精心设计,才能给学生成功的教学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火花,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更加有效。

三、创设情境,问题引领

课堂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课堂上,学生负责玩,教师负责陪学生一起玩。课堂开始,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联系生活的、与学生生活经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自发地想要去做些什么。随之抛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对这节课有整体的感知。学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学什么都没有目标,学什么都没有方向,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地让他们掌握科学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混合与分离》一课时,课堂开始创设情境:“大耳朵图图帮妈妈买黄豆、食盐,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把黄豆、食盐和地上的沙子混在了一起。希望同学们帮帮图图,把这三种物质分开。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这样的情境让人眼前一亮,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很快就知道这节课要做的就是帮图图分开黄豆、食盐和沙子三种物质。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吸引力是很大的。学生不由自主就会紧跟教师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交流中他们找到了解决的方案:可以先把黄豆分离出来。实验探究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推崇的,并且学生也都能够接受。

活动中学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问题,师生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又引发下一个活动的展开。课堂最后,图图再次出现,感谢同学们的热心帮助,让学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帮助图图这一主线贯穿实验教学始终,这样具有整体性、连贯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实验教学过程,耐人寻味。并且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思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他们的认知能够得到提升,还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得到锻炼。

四、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课与课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教学时应做到承上启下;一节课中,前后也是有关联的,内容上应做到前后呼应。如《光的反射》这一课,在了解潜望镜这一环节上可以这样设计:上节课我们在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时候做了一个小实验,将光射入弯管,发现光不会转弯而是被挡住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光成功通过弯管?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加一面镜子。那如果再加一个转折,再次将光挡住,还有办法吗?学生可能会想到再加一面镜子,将光再次反射。确实是这样的,那添加镜子的时候有讲究吗?有讲究!两面镜子应该平行摆放,且与水平线呈45°角,这样才能保证光线被100%反射。我们的潜望镜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制作成的。

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对光的反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性。与此同时,他们也知道了课程的真正含义,比以往的传统方式的教学确实能够接受,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做实验,寻求问题的真正答案。

如何打造更高效的实验教学课堂,需要每位科学教师从自身做起,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专业素养,认真抓好课堂实验教学,不断地摸索前行。

五、鼓励自制实验仪器,推动实验创新

实验仪器是小学科学实验开展的基础,但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学校都存在实验仪器材料缺失的问题,而这也成为影响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种现实问题,笔者建议通过自制仪器的方式,确保科学实验的顺利实施,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学习《光与热》这一课中,为证明向阳处和背阴处光照各有不同,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是用挖土工具把一支温度计埋在地里测量背阴温度,再将温度计放在阳光下,测量向阳处温度,通过两只温度计的不同刻度,来说明向阳处和背阴处光照温度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光与热。但这样的实验方法显然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因为温度计温度还会受到日照时间、低温等因素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思考,通过自制教具的方式对实验加以改进。如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就与学生共同自制设计了这样的实验仪器,并对实验做出了创新改进。

六、将科学实验与生活有机结合

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会了知识,那么这并不代表其完全了解了,有的时候也需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合理地运用于生活中,这样也可以将所学有效地和生活进行结合。比如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地通过实验教学来获得知识,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可以获得很多生活方面的常识。这能让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也会合理地加以利用。将科学实验和生活进行结合,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并且有效地掌握知识。

七、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科学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逐渐彰显,而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帮助学生认识科学规律的关键。为此,教师一定要对实验教学做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分析,采用有效措施,保证学生的实验高效进行,为其提高科學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科学实验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做个怪怪长实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