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珍
本文从小学科学前置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三个方面阐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运用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教育部门、社会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情况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从质量检测反馈的结果来看,实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我们经常可见,科学课堂热热闹闹,但真的走到学生面前去了解,学生“一问三不知”的现象比比皆是,落实到书面上,学生更是不知如何作答。看似风生水起的科学课程其实经不起我们去考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作业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它是小学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科学课作业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养成习惯、锻炼意志、反馈信息等多种功能。而如果采取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则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违背了“双减”的教育政策。因此,我们要优化作业设计,让作业设计在不加重学业负担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深入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前置作业为导学,前概念初了解
前置作业是为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服务的,是一种导学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在前置作业设计时,教师的选择一定是与本课学习内容、科学知识相关的。前置作业应该高质量,要在遵循课标、深研教材、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教师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前置作业设计,并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督促学生对作业加以重视并落实。例如,在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电路”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圈画课文的关键词句或疑问点。如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对电路、导体、绝缘体等概念的定义;让学生对文字、图片或问题困难点打上问号等。可以设计调查、游戏、体验等实践性作业,了解学生相关知识前概念情况。其中,如果是调查性作业,可以提供书写简单的练习,如数字或符号等书写方式,为学生的调查提供指导性方向,同时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如这一单元中《简单电路》一课,我们可以提前2~3天发放课前预习导学单,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与观察,了解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电学常识,为学习“简单电路”这一单元做铺垫,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学情诊断。同时,借此让学生认识科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的良好习惯。
二、课堂练习为载体,重难点有突破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和技能,也是培养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课堂练习应当从夯实基础、注重实践、长短结合、合作探究等方面来设计,使课堂练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课堂练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
(一)概念教学,填空题记忆关键词
小学科学概念通常不容许有错误,对于科学专用术语要求比较严格。然而,这些术语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学生识记能力较弱,在习题解答中往往发现学生表述的概念往往过于生活化、随意化。因此,科学概念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完成填空题的形式,强化学生找准关键词,加强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例如,在“简单电路”单元学习中,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课件呈现习题或学生课堂当场作答的形式,诸如“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 );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物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 )。”让学生识记或填写“导体”“绝缘体”这样的关键词。
(二)问题辨析,判断题梳理混淆点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往往比较片面或容易断章取义,理解不够透彻或不够严谨。例如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知,学生容易认为导体一定能导电,绝缘体一定不会导电。这时,教师可以设置是非题“绝缘体都是绝对不导电的”,通过对句子进行对错判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概念。由于判断题作答简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择机呈现练习,通过比画手势,如举手表示正确,交叉表示错误的方式,及时获得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分析问题。除此之外,如果对于批量性的判断题作答,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信息技术的手段来支持。这部分的操作可参考下面选择题的处理方式。
(三)知识理解,选择题考查重难点
选择题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教学质量的技术。选择题形式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时比较高效省时。教师通过题干和选项的设置,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反馈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例如,在“简单电路”单元教学时,运用选择题“在检测暗盒连接点AB时,发现灯泡变得很亮,此时,AB端可能连接的是( )。A.电池 B.灯泡 C.导线 D.未连接”。 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手势等方式的形式作答,考查学生对检测暗盒方法的理解。如果碰到需要检测的试题较多,教师想及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如问卷星答题系统。教师提前打开网页编辑问卷并生成二维码,课堂上学生应用平板电脑扫码答题。教师通过后台可立即了解学生答题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困点在哪,在讲评中更有针对性。此外,我们也可以利用门口易测等App软件进行测试,教师提供电子试题或纸质试题,学生填涂答题卡。教师通过扫描答题卡,同样可以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这种方式获得的评价信息时效性不如问卷答题系统,但在没有平板电脑的教学环境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答比较省时高效,也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的方式。
(四)知识拓展,简答题提炼精华处
小学科学倡导学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简答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启发科学思维。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时,学生在探究盐水、自来水和纯净水导电性能后,会发现盐水和自来水能导电且盐水导电性能比自来水好,而纯净水不能导电。这时,教师可以适时追问“简答:为什么盐水的导电性能比自来水好?为什么多加盐,导电性能更好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意识到物体中可移动的电子数量是决定导电性能强弱的主要因素,从而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通过语言文字的组织,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如,在《生活中的电》一课中,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简答:请分别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电器使用的是交流电,哪些使用的是直流电。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对电学的应用进行概括的同时,启发他们深入了解直流电和交流电,知道生活中的电器可以粗略地以电压大小等方式认识它们的区别、进一步引导学生安全用电,从而建立科学是有用的、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简答题的问答形式往往会因为学生书写缓慢被忽略,因此教师要预留充足的时间,在静悄悄的等待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操作,综合题提升应用力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喜欢动手,这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动脑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综合处理信息、提炼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择机将实验操作等探究活动以綜合题的方式呈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有了完成练习的任务,能促使原本作为观望者的一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在综合题设置过程中,可以灵活一些。既可以用图画方式表示一些实验操作方法或现象等(如试题1),考查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采用图表、数据填写或分析,训练学生搜集或处理信息能力。
(六)知识回顾,游戏答题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回顾知识,许多教师在结束当堂教学任务时,经常会以“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让学生回顾整堂课的收获。这种方式并非不好,只是执行次数多了,学生难免兴趣减弱,容易出现一小部分学生思考,而大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回顾知识的策略有很多,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完成练习等方式。这里推荐游戏答题策略。利用希沃课件的活动模块,设计不同类型的挑战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在即将下课的几分钟前,学生的专注力明显不足,运用这种方式能快速活跃课堂。教师根据当节课知识的特点变换着设计游戏模式,能让知识巩固变得更加轻松。
三、课后习题为帮扶,能力点有提升
课后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笔者经文献检索了解到,研究者普遍建议从实验、种植、制作、观测、资料调查、饲养等多方面设计小学科学课后作业,而对习题方式的研究相对缺乏。必要的练习可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有助于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科学探究方式的了解和探究能力等。通过评价,学生和教师能了解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到达什么样的程度,为后续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诊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后习题,习题形式应该多样化。低年级学生以实践性的作业为主;中年级可以选择题、简单的文字或画图记录来辅助学生学习;高年级学生可以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难度有所提升。题量不在多,而在精,要能使学生在练习中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且有一定的拓展性,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这部分练习中,可以尽量地让习题更加贴近生活,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关注生活中的科学。例如,在“简单电路”单元教学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问答题:“李华的电动玩具小车马达不动了,根据所学的电学知识,你能想办法查明原因是什么吗?”学生想要回答这道题,必然需要回顾电路连接问题、检测电路元件等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既实现了学习诊断的目的,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小学科学作业设计与实践,还在不断开发与探索中。教师在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使作业设计具有情境化、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而不是简单地针对知识来设计练习,教师应更关注对学生技能、思维方面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