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
随着科学教育的改革,科学已经不再是由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堆砌而成了,而是切切实实落到生活中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学是学习科学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期,也是科学思维最佳启蒙期。如果这个阶段,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抓住时机,学生不仅能够更高效地掌握科学知识,还能从小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
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暴露出老师现有教学模式的问題——老师沉浸式教学。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因为给出的答案不符合老师的课前设计,老师会打断学生的发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沉浸在自己备课时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试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预想的答案。有关老师沉浸式教学,我深有体会。在我执教四年级下册《骨骼》这一节课时,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出示一张手掌的x线片,然后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小朋友哪里骨折了。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在同年级其他几个班打磨过好几次,针对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得出了一致的答案:无法直接做出判断。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保留了提问学生:我们正常人手掌上有多少块骨头?是怎么排列的呢?我也预设了学生先是无法判断,然后我出示另一张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健康的手掌,找到骨折的地方。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在这节课上,学生也会有同样的困惑。于是我很快抛出我的过渡句:“凭借我们的眼睛是无法直接判断该同学哪里骨折了,那老师给大家找了一张小陈同学手掌x线的照片,大家对比看看。”没想到,我话音刚落,有一个男生就举手了,他站起来说:“老师,不用对比这么麻烦,我可以直接看出图片中小朋友手掌哪里骨折了?”这有一点超乎我预设的流程。我当时错误地认为,只有学生按照自己预设的课堂流程进行教学,才能顺利上好课,所以我让他课后再和我交流他的方法。课后,我找到该学生,他阐述道:“首先,我们通过手握拳,观察自己的关节,就可以发现大拇指有两块骨头,其余四根手指各有三块骨头,而图片中该同学小拇指有四块骨头,所以肯定是小拇指骨折了。”虽然课堂上我的方法更具科学性,但是他的方法更直接,如果细心数一数也不会出错。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一节课,只有作为老师的我乐此不疲地沉浸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规避了许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理所当然地代替他们选择,学生被动地用“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真的好吗?答案显而易见。
新课标提出: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课堂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师沉浸式教学并不等同于学生沉浸式学习,这根本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急需一种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又能提高教学效率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从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原则中探索出来的,要具有高效性和实效性,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沉浸式课堂恰好印证了它的高效性和实效性。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在教学中追求高效就要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沉浸在教学中。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又将如何去行动,让学生主动沉浸在教学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呢?
对于老师而言,从上好一节科学课开始,在四十分钟内,如何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去进行。不管是备课还是在上课的过程中,都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落实。以我刚刚结束的五年级上册《火山与地震》这一课为例。
备课阶段,我考虑到在本课之前,虽然学生已经对地球的概貌已有了初步的探究和了解,也就是对地球概况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火山喷发是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认知往往来自图书和电视新闻,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我在备课阶段,就要先完成一份具体的学情分析,再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正确认识火山喷发。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帮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并意识到火山喷发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同时,在介绍火山喷发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影响更多地停留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方面,而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则很少关注。作为老师,还应该考虑到从小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还特意加入了火山喷发事件带来有利影响的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阶段,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积极性极高。火山喷发实验需要借助酒精灯燃烧模拟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通过玻璃管口的超轻黏土掉落、玻璃管内的番茄酱溢出等一系列现象来模拟火山喷发。初次教学时,我发现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后排的学生都伸长了脖子东倒西歪地来观察实验现象,更有甚者站起来观察。课后我找了一个男生问道:“玻璃管的番茄酱溢出来应该很明显,为什么还要站起来呢?”“我还想看看锥形瓶里沸腾的番茄酱!”“火山”喷发前锥形瓶内的番茄酱会先沸腾冒气泡,后排的学生被前排遮挡了,想看清就必须自己想办法。我意识到这个“看不清”问题后,又在该班级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这次,我先是搬了一张凳子放在讲台上,又在凳子上方架设了一台手机,利用投屏技术,在投影仪的幕布上全程投屏进行实验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的所有细节。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们常说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教育的引导者和指导者,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考虑到了学生,但是教学内容输出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比如,我代替学生去思考在这节课上想要看到什么,理所应当地认为学生应该想看番茄酱从玻璃管里溢出,忽视了也会有学生想看“番茄酱冒气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学习热情的小火苗就点燃在一些细节中,学生有想要了解实验全部细节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往往是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要真正上好一节课,就要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来推测他们在不同教学阶段的所思所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学生是中心,老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创设适合学习的大环境后,再把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习积极主动性,实现教育的意义。
打造学生沉浸式学习的课堂还需要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重视科学的教学,关键是引导老师产生积极的教育理念,这样才会催生出积极的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两手抓转变,抓好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沉浸式学习,而不是老师沉浸式教学。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思想状态,进行更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教学设计上的调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把握教学关键问题
在课堂上,老师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时间上的管理。老师经常会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当无效提问充斥课堂的时候,課堂显得冗长且教学重点难点模糊,学生学习效率将大打折扣,教学进度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老师要学会高效利用课堂提问环节,通过一些有启迪性的关键问题,抓住教学重点,整体建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几个关键问题串联整节课,同时也能通过关键问题反映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精准落实教学目标
科学课上最吸引学生的往往是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当大量白色气体从玻璃管口溢出,当锥形瓶中的番茄酱沸腾,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但同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忽视实验的探究目的,本末倒置。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关注实验现象的同时,更要关注实验探究的目的,及时地引导学生精准落实实验的重点研究方向。
四、把课堂物归原主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就像一个舞台,你给他们足够大的空间,他们的舞姿才能尽情施展。学生的潜力往往是巨大的,老师只需要适时地去助力。
五、苦练教学基本功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学生有自己不按常理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时候老师应该先耐心听完学生的回答,及时对学生主动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行为做出肯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第二种情况是学生提前预习后,回答问题过于出色,打乱了老师预设的教学环节,这时候就要考验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了。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提前考虑到这种情况,临危不乱,运用语言技巧,继续开展教学。
老师常常会认为,一节高质量的课,是老师源源不断地输出知识,学生及时接受知识,从课堂表现上来说,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流畅地完成教学过程才叫完美。其实有时候就是学生偶尔在课堂一些问题的小火苗才能点燃整个课堂的氛围,老师教学技巧出彩的课堂不算优秀的课堂,学生课堂表现出彩才是真正意义上高质量的课堂。只有这样,才是让学生做回了课堂的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学习。
只有让学生的沉浸式学习替代老师沉浸式教学,学生的科学思维才能高速发展。